<p class="ql-block"> 山东的历史进入秦汉隋唐时期。</p><p class="ql-block"> 从秦横扫六合,始称皇帝,到唐八方辅辏、兼容并蓄,一千多年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逐步得以确立和发展。期间既有秦汉大一统,也有魏晋南北朝动荡中的民族大融合,更有隋唐时期的统一和繁盛。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p><p class="ql-block"> 秦汉时期,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大一统格局的奠基发挥了重要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东发生了规模较大的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繁荣,迎来了隋唐盛世。</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以简洁的文字概述了秦汉隋唐时期山东地区的历史作用。</p> <p class="ql-block"> 始皇诏陶量,出土于山东邹城。这是一种量器,泥质灰陶。质地细腻、坚硬,整体略呈筒状。腹壁外有篆书印纹40字,内容为“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陶量器的近口沿处、内底和底部会有“驺”字字样,“驺”为地名。</p> <p class="ql-block"> 一组陶仪仗俑,汉墓出土,仪仗队中包括骑马俑、持盾俑、车马用、侍卫俑等,种类齐全、身份各异,陶俑的身份不同,服饰、发髻也各有不同。能够拥有如此强大的仪仗队来护卫身处地下世界的自己,足以证明墓主的身份、等级之高。</p> <p class="ql-block"> 汉鲁王墓出土的部分车马件。在发掘的四座鲁王墓中,车马室保存较好,共随葬12辆车,50匹马,都是王所乘坐的“驷马安车”,因此,饰件大多十分精美。</p> <p class="ql-block"> 石狮,东汉时期</p> <p class="ql-block"> 东平汉墓壁画,发现于山东省东平县一处汉代墓葬群中。</p><p class="ql-block"> 东平汉墓壁画这是目前山东发现的,其中1号墓壁画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绘有红日、三足乌、对饮图、仕女图等。画面中可见仙人宽袖长袍,裙裾飘飘,男子俯身叩拜、双手递册,身后侍从侧身拱手,似是墓主在向仙人投函报名。随后仙人腾云而行,主仆二人紧随其后。</p><p class="ql-block"> 壁画色彩艳丽,题材丰富,是山东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艺术水平最高的汉代壁画,是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山东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几组青铜器,包括炊具、食器、水具、酒具以及各类乐器,出土发掘于济南章丘的洛庄汉墓,共出土了各类文物3000多件。盛食用鼎、乐有秦钟。这些珍贵的遗存、文物无不体现出墓主身份尊贵,生活优渥。</p> <p class="ql-block"> 龙首错银木柲铜杖,西汉。仪仗器,由杖首、杖鐏、木柲组合而成。杖首铜质,以横置曲体龙为主体造型,龙口衔钺,中体与足作团曲状,龙尾舒展为圭形。柲下装铜鐏,饰夸张凤鸟纹。此杖以龙为首,以凤为鐏,通体错银,并镶嵌红铜,纹饰华丽、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 山东嘉祥的一座隋代壁画墓,出土的墓室壁画为首次发现的隋代墓室壁画,内容主要为出行和宴享,有墓主夫妇像、仪仗、奏乐、侍女、备牛车、备鞍马等图像。画工精美,色彩艳丽。</p> <p class="ql-block"> 石人物俑及墓志,隋朝</p> <p class="ql-block"> 蝉冠菩萨像,建造于东魏至北齐时期的石制佛像,通高120.5厘米。</p><p class="ql-block"> 蝉冠菩萨像1976年出土于山东博兴县著名的龙华寺遗址,94年被盗,流转到英国文物市场,后成为日本美秀博物馆文物。在国际诸位友人的协助下,经多回合谈判,日方终于将这尊稀世珍宝无偿捐还山东,现藏于山东博物馆。传奇的经历,使得这尊菩萨像更显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菩萨像外形精美,头后有巨大圆形头光,戴高冠,嘴角微翘,面含笑意;上身穿袒右衣,双肩覆搭披帛,帛带于胸前打结后分向两侧,下垂至小腿侧再向上折,最后各自绕两手肘下垂,两肘外侧下垂的帛带已残缺;下身穿着长裙,裙袂处分布密集皱褶。菩萨身躯修长,衣服稍薄而贴体,衣褶密而不厚,整个形体已显轻灵之意,是一尊典型的东魏时期作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引人注意的是菩萨宝冠正中装饰的蝉纹,“蝉冠菩萨像”也由此得名。这种佛教蝉冠,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十分罕见,因此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蝉冠最早为汉代时侍从官所佩戴,侍从官经常陪伴在皇帝的左右,地位逐渐提高,权力盖过宰相。后代常常以“蝉冠”比喻显贵、高官。</p> <p class="ql-block"> 一组精美的唐三彩器物</p><p class="ql-block"> 唐三彩,全称“唐代三彩釉陶器”,盛行于唐朝时期,属于低温釉陶器,釉色有黄、绿、白、褐、蓝、黑等,多以黄、绿、白三色为基本釉色,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唐三彩可以说是唐朝最伟大的发现。</p> <p class="ql-block"> 今古文经</p> <p class="ql-block"> 一组鎏金铜佛像</p> <p class="ql-block"> 鸠杖,汉代政府颁发给七十岁以上有功德的老人以示奖慰。</p> <p class="ql-block"> 银雀山汉简,1972年出土于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两座汉墓中出土的竹简,材质为竹质墨书。</p><p class="ql-block"> 整简每枚长27.6厘米、宽0.5至0.9厘米、厚0.1至0.2厘米。其长度约合汉代尺1尺2寸,符合汉代简册制度。每枚竹简书写一行,每行字数多在35至36字,最密的有40字,少的有20多字。</p><p class="ql-block"> 简文书体为早期隶书,写于公元前140~前118年(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银雀山汉墓竹简共计有完整简、残简4942简,此外还有数千残片。其内容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元光元年历谱》等先秦古籍及古佚书,在中国的文物考古工作中,集中出土多种先秦古籍和古佚书是十分罕见的。是国家一级文物、新中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待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