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台上粉墨唱春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道不尽古今悲欢离合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台下烟火燃人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俯仰处皆为戏中未归人。</b></p> 借纪念徽班进京235周年之际,安徽在“十四五”即将收官之时,大手笔启动了<font color="#ed2308"><b>“百戏入皖・星耀合肥”</b></font>戏曲主题系列活动。这次活动可谓规模宏大,不仅倾力邀请了于魁智、柯军、韩再芬等9位“梅花奖”得主名家大师领衔献艺,还组织包括黄梅戏、豫剧、晋剧、徽剧、扬剧、婺剧、吉剧、河北梆子等<b>10个剧种、13家演出团体、17个经典剧目、26场</b>精彩演出,可谓“戏精大聚会”。 最关键的是票价惠民一步到位,大师票价30-50元/场,一般票价20-30元/场,参加线上扫码,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能抢到VIP贵宾票。看完戏,凭票根可免费游览黄山、九华山、天柱山、西递、宏村等安徽标志性景区及合肥市域内主要景点。 这对一般“戏迷”来说,真是<font color="#b06fbb"><b>百年难遇</b></font>的艺术体验。 我离“戏迷”称谓还差多个档次,但我喜欢听戏,而且什么戏都能入耳,年轻那会喜欢听豫剧、越调、黄梅戏,随着年龄增加,现在对京剧越听越顺耳,现代京剧样板戏名段不用讲,传统京剧折子戏如《红鬃烈马》《龙凤呈祥》多少也有所了解。 11月1日,夫人单位发了2张《徽班》徽剧工作票,于是,<font color="#333333"><b>夫人便携我</b></font>一同前往<font color="#b06fbb"><b>安徽百戏城</b></font>听戏去。安徽百戏城是今年10月国庆期间刚刚投入使用的合肥新地标建筑,她主要功能是承载并传承安徽厚重文化任务。 在设施一流的安徽百戏城欣赏安徽传统戏曲,这体验堪称绝佳。只可惜我对徽剧了解不多,仅从网络零星得知它是京剧的前身——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在与昆曲等剧种的交流融合中博采众长,最终孕育出了国粹京剧。<div>安徽省徽京剧院创作演出的剧目《徽班》,正是将这段重要的戏曲发展史生动地呈现在舞台之上。</div> 《徽班》开场大气,人物刻画生动,行头光鲜靓丽,舞美音乐讲究,总之,整体看《徽班》真实地再现了京剧诞生渊源,值得一观!<br> 但是,我看《徽班》后有几点亲身感受。首先声明,我不是专业戏曲评论员,这辈子第一次听徽剧,我的感受在徽剧行家眼里可能<font color="#333333"><b>呆嗲</b></font>,这仅代表我个人观点。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是《徽班》剧组奢华</b>。首先表现在<b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演职员队伍</b>奢华,仔细看了一下节目单,全剧只一位主角(肖叫天)、三位主演(格格、王爷、提督),人物结构不复杂,但印在节目单上有名有姓的演职员有72人,老话讲的好“三个和尚没水吃”;其次<b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演员行头奢华</b>,灯光笼罩下,主角主演举手投足间可以看到全身上下熠熠生辉,宝光烁烁,我是外行,我猜这身行头起步价不会低于50万,再加上其他角色服饰,一台戏下来,仅置办行头,花费就是一笔巨大开支;再就是<b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舞台灯光</b>奢华,这是现代舞台剧通病,一方面激光灯如梦如幻,极大地烘托了舞台气氛,另一方面也无可否认地掩盖了舞台表演的苍白。</p> <font color="#167efb"><b>二是伴奏音乐盖过演员唱腔</b></font>。整台剧“看”下来,感觉伴奏音乐洪亮,甚至有些震耳欲聋,因舞台两边配有字幕,演员叫板、唱词听不清可以用眼看,总体道白唱腔还算中听,如果闭着眼睛“听”戏,明显感觉部分演员有破音,行话叫<font color="#b06fbb"><b>“盖着唱”</b></font>。而且全场使的“预制”伴奏带。<br> <font color="#167efb"><b>三是配器失去传统韵味</b></font>。《徽班》讲述清康熙年间的故事,应该是传统剧目,我感觉,配器时应该多用徽胡、笛子、笙及锣、鼓、钹等徽剧传统乐器,但我听到的全是西洋乐器为领,传统乐器退为次。你可以说配器是改革创新,可也别忘了,首先得继承,然后才创新,<font color="#b06fbb"><b>传统的东西不能本末倒置啊</b></font>。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四是故事情节平淡,矛盾设计不突出</b>。一台抓人的好剧,首要因素情节要扣人心弦,悬念要接连不断,其次人物做派设计符合身份。观《徽班》感觉悬念不“悬”,人物性格表现“差把火”。比如故事情节叙述中,有种堆积感觉,简单地把徽剧名剧《临江会》《水淹七军》《小宴》通通过一遍;再比如“反一号”白脸末提督,刻画的不够狡诈阴狠,提督算是高官,设计他的“坏”不能用直白的索贿,而是用更隐秘的受贿,使“坏”人更“坏”。</p> 以上四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登大雅之堂。 <font color="#ed2308"><b>还是新华网说的到位</b></font>:《徽班》生动演绎了传承的真谛!回首两百多年前,徽班进京的“新”,是海纳百川、融汇创新;而今天徽班的“新”,是让年轻的身影站到台前,迎接新一代的目光。 <h1><font color="#ff8a00"><b>按:剧院有规定:禁止拍照和录像。这几张照片和视频是用手机偷拍的,像素和构图都差强人意。</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