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路耕心》 13、我的镜头与荆部长的梨园时光

半山

<p class="ql-block"> 谷溪</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摄影档案里,珍藏着无数张戏剧名角的黑白相片。每一张泛黄的照片背后,都连着一串清脆的锣鼓点,和一段我与荆部长共同奔波于梨园内外的温暖记忆。于我而言,那段岁月不仅是工作,更是在荆部长的引领下,用镜头与心灵,共同见证一方水土文化苏醒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荆部长对戏剧的爱,是刻在骨子里的。</p><p class="ql-block"> 1988年春天,他工作有所变动,不再是常委了,调县政府任副县长,主管教科文卫。他不管宣传部了,有活动还直接叫上我,我只好去跟高部长请假,好在高部长从未拒绝过。</p><p class="ql-block"> 我常跟荆部长,是荆县长一同去拜访那些昔日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艺术大家。他去拜访荀派名家孙毓敏,不像是官员视察,倒更像一个虔诚的弟子访师。我亲眼见他凝神细听孙老师讲解《红娘》的唱腔,眼神专注,随后一板一眼地跟唱,那份认真劲儿,让我这个外行都觉出了戏文里的百转千回。我的相机,便在这些时刻“咔嚓”作响,记录下他作为“学生”的专注,也记录下名家们卸下光环后,与他倾心交流的真诚瞬间。</p><p class="ql-block"> 他提笔为名角们写传,写的不仅是艺术成就,更是人生况味,字里行间流淌着理解与敬意,这让许多艺术家将他视为难得的良师益友。</p><p class="ql-block"> 他的热情,如同强劲的东风,将国家级、省级的顶尖院团,一一请到了我们这座小城。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便是邀请河北梆子一团来肃宁演出一个月。荆县长亲自点将,让我全程跟随剧团,既用镜头记录,也负责协调。说实话,我彼时分管的工作与文化并不直接相关,但面对他信任的目光和“这是为肃宁百姓做好事”的嘱托,我咽下了推辞的话,背起相机,走进了那片喧腾而又严谨的梨园天地。</p><p class="ql-block"> 一团的阵容可谓星光熠熠,裴艳玲、张慧云、田春鸟……个个都是名震一时的角儿。但我的镜头捕捉到的他们,却异常地平易近人。在简陋的乡镇后台,没有独立的化妆间,张慧云老师就着昏黄的灯泡对镜勾勒眉眼;裴艳玲老师会在排练间隙,与年轻的龙套演员说笑。我的镜头从舞台中央的光鲜,更多地转向了这些幕后的真实。我感叹,真正的艺术家,其魅力不仅在于技艺的超群,更在于人格的朴素与纯净。这份平和,或许也正是被荆部长的真诚所感化。</p><p class="ql-block"> 荆县长的家,仿佛成了第二个“戏剧沙龙”。我作为“专职”的摄影师和当然的“作陪”者,有幸见证了无数温馨场面。记得那次河北京剧团演出后,他在家设宴,几杯清酒下肚,气氛热络。主演萧月珠老师忽然起身,朗声宣布:“我要认荆县长的千金做我的干闺女!”满座先是一静,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与祝福。我迅速按下快门,定格下那张洋溢着幸福与感动的面孔。我想,萧月珠此举,首先定然是被荆县长毫无保留的诚挚与热情所深深打动,其次,也是荆县长那聪慧灵秀的女儿,确实令人见之欣喜,心生爱怜。</p><p class="ql-block"> 剧团下乡,唱的是高台戏。时光多半选在宜人的三月早春或十月金秋。于农民,这是挂锄休憩、享受丰收的惬意时节;但于演员,却是考验。春秋风沙大,气候干燥,对嗓子是极大的挑战。我的镜头里,常有演员从前台下来,来不及卸妆,便赶紧抱起硕大的茶缸猛灌几口。后台虽是用幕布临时围起,却自有其不可逾越的规矩方圆。化妆区,梳头桌、彩匣子井然有序;服装区靠近上场口,便于抢装;道具室里的刀枪把子、马鞭銮驾,各有其位。我穿梭其间,既协调着剧团与乡里村里的具体事务,洽谈场次、费用和剧目,也默默观察着这小小世界里严格的候场秩序、细致的行当禁忌(如生行忌落髯口、净行忌掭头彩)。我意识到,每一场完美演出的背后,都是无数严谨的细节与汗水在支撑。</p><p class="ql-block"> 搭戏台是件大事。一米高的台子,靠几十个木桩撑起木板,再铺上剧团带来的红地毯,前台后台便浑然一体。我奔波于几个台口之间,协调人力物力。当看到村民们身背孩子,肩扛长凳,呼朋引伴,嘻嘻哈哈地从四面八方向戏台涌来时,我常常会放下相机,静静地站在台侧,望着台下那一片翘首仰望、眼神发亮的面孔。</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我心中常涌起万千感慨。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为何会有如此巨大的变迁?答案不在地,不在天,而在人,在体制,在政策。是改革开放的春风,让村里有了请大戏的余钱,让百姓脸上有了舒展的笑容,也让精神文化的需求如同种子,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我忽然无比理解,当年天安门前那群学子,为何会情之所至,打出那条“小平您好”的横幅。那不甚规整的字迹,恰是亿万人发自肺腑的认同。总设计师邓小平主政期间所推行的政策,真正是应民心,顺民意,符合人类发展的浩荡潮流!</p><p class="ql-block"> 如今,翻阅这些老照片,老部长学戏时微闭的双眼,名角们台下的莞尔,村民们看戏时的痴迷……一幕幕依旧鲜活。我很庆幸,当年背起了那台相机,更庆幸,跟随荆部长,为肃宁的梨园图景,贡献过自己的一份微光。这光,既留在我的镜头里,也永远温暖着我的记忆深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