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李白哥儿俩好》李白:儿女情少、风云气多与英雄气短、子女情深③

乐天张

<p class="ql-block">  我看到的十几篇网文都说,李白遇赦后返回江夏,在《门有车马客行》中提到“呼儿扫中堂,坐客论悲辛”,意思是让儿子打扫院子和中间大厅,便于他跟客人交流。这个儿子很可能就是李伯禽。此外,公元761年,他在《游谢氏山亭》一诗中提到“醉罢弄归月,遥欣稚子迎”,意思就是喝醉后趁着月色回家,远远看到儿子在家门口等我,心里感到无比欣慰。这说明李白去世之前,伯禽一直都在身边陪伴着他。</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两个关键问题:李白所“呼”之“儿”究竟是谁?“迎”诗人的“稚子”又是哪个?</p><p class="ql-block">  根据安旗《李白年谱》、笕久美子《李白年谱》的记述,我在前边花了大量篇幅叙写过,乾元二年(759年),李白遇赦后“千里江陵一日还”,在漫天杨花中抵达江夏,除了中间漫游岳州、零陵等地外,他一直滞留于江夏,次年入秋后才顺江而下到浔阳、上庐山。这期间,李白“复萌用世之意,多次求人荐引,终以失败告终”(笕久美子语),从他在江夏创作的多首诗歌中,根本找不到《门有车马客行》的影儿。</p><p class="ql-block">  据我所知,关于《门有车马客行》的诞生地点,专家们至少有两种说法。</p><p class="ql-block">  刘克勤、艮子等专家在其专著中,均称此诗系公元759年李白遇赦得释后,寓居湖南时所作。武承权《李白疑案新论》则认为,这首诗是那一年李白居当涂时所作,接待的“车马客”是他的从弟李台卿。</p><p class="ql-block">  现在学术界一般都认同刘克勤、艮子等人的主张,我这个门外汉也表示认同,并对武承权“所待‘车马客’为诗人之弟李台卿”一说持有异议。</p><p class="ql-block">  “门有车马宾,金鞍耀朱轮”,由该诗开头两句可知,这位客人乘坐着装饰豪华的车马,一看就是个地位显赫的高官。但人家说话很和蔼,丝毫没有摆架子,刚下车与李白见面,便主动作自我介绍:“谓从丹霄落,乃是故乡亲”——我是从朝廷那儿过来的,见到老家的人倍感亲切。</p><p class="ql-block">  李白才免附逆罪,又逢故乡人,而且还是个平易近人的京官儿,所以激动上面加感动,连忙“呼儿扫中堂,坐客论悲辛”。</p><p class="ql-block">  迄今为止,我还没看到哪个专家、学者说这个“儿”是谁,仅仅翻译为“小儿子”。</p><p class="ql-block">  我不揣冒昧地以为,此处之“儿”可以是伯禽,也可以是颇离,还可以是他们俩。</p><p class="ql-block">  从年龄上看,颇离生母去世八九年了,他也有十三岁左右,且不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打扫打扫客厅总没问题吧。而伯禽此时二十二三岁,父亲让他招呼客人入座,坐在旁边陪着,听长辈痛说一番“革命家史”,进而接受传统教育、加快成长步伐,这也没有啥问题。在二位长者“对酒两不饮,停觞泪盈巾”之际,他若能知趣地叹叹气,揉揉眼睛,抽噎两声抹抹泪,效果会更好些。</p><p class="ql-block">  叹我万里游,飘摇三十春。</p><p class="ql-block">  空谈帝王略,紫绶不挂身。</p><p class="ql-block">  雄剑藏玉匣,阴符生素尘。</p><p class="ql-block">  廓落无所合,流离湘水滨。</p><p class="ql-block">  俺李白风雨数十载,始终“书剑两无成”(孟浩然诗),总是“方圆不相合”(屈原辞意),非但浪费了文武才,兼且沦落为“独孤侠”,只得像现代歌曲里唱的那样“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委实可怜、可悲又可叹呐!</p><p class="ql-block">  借问宗党间,多为泉下人。</p><p class="ql-block">  生苦百战役,死托万古邻。</p><p class="ql-block">  北风扬胡沙,埋翳周与秦。</p><p class="ql-block">  皆因朝廷腐败无能,中原地区难以平靖,安史那帮粟特胡儿攻城略地、凶暴残忍,害死了咱们多少家人、乡亲和平头百姓!</p><p class="ql-block">  大运且如此,苍穹宁匪仁?</p><p class="ql-block">  恻怆竟何道,存亡任大钧。</p><p class="ql-block">  雪崩滚滚而下,能会有幸免的雪花?心里再难受,说了也白搭,听天由命吧,管它咧,爱咋咋!</p><p class="ql-block">  面对这位“车马客”+“故乡亲”,李白借助于浊酒入喉激发的愁思,毫无顾忌如竹筒倒豆子一般,倾诉其长期流浪的艰辛和悲苦,抒发其壮志难酬的遗憾与感慨,对战乱中凋零的亲友、丧命的众生及动荡的社会现实深表伤叹,身世家国之痛笼罩全篇。</p><p class="ql-block">  从公元755年冬天到756年秋天的奔亡,从公元757年春天到758年春天的坐监,从公元758年春天到759年春天的流放,再从公元759年春天到驾鹤西归前的漂泊,李白的晚年生涯布满了荆棘,可他依旧是跌宕不羁、砥砺前行,真可谓“历尽苦难痴心不改”。</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他留存下来的诗文约有一百二三十件,关注点逐渐由个人遭际转移到国家安危、百姓疾苦,作品表达的主题、语句溢出的意涵日益趋向屈原那遭遇忧患的“离骚”,臻于司马迁所谓“圣贤发愤之所为作”。</p><p class="ql-block">  专家对此发表议论称,李白“经过再三努力”,“仍然受了长流夜郎的处罚,这让他更清醒地认识到了肃宗朝政治的冷酷无情,他的仕进热情自然得到一定的降温”,“他经常对时代的基本价值尺度表示怀疑,批评和指责时代的价值异化,这首《门有车马客行》便是此类作品中的代表”(李利民《李白在安史之乱期间诗歌题材的统计分析》)。</p><p class="ql-block">  栾睿《李白诗全集详注》指出,这是李白在晚年回顾一生时写下的总结性诗作。诗中客来主对并不一定真有其事,而是借了古乐府《门有车马客》的原有结构来构思的。采用主客问答形式,是抒发内心思想感情、叙述心中不平之气的手段。李白“着重写了三十年来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所遭到的各种打击”,“把自己命运不济与国家近些年来遭遇坎坷的经历结合起来看待,可以说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社会和自己”。</p><p class="ql-block">  由李白此前给息秀才等人的赠诗中,我们便可看出他在不幸坐监、惨遭流放之后,灵魂深处震感强烈,思想认识变化极大,开始“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社会和自己”。</p><p class="ql-block">  我在赏析完“书怀示息秀才”一诗后,曾经发了一大段议论,对李白的思想境界评价颇高,似乎不低于专家们的评价。那段话的最后一句是:“他知道自己的命运与国运紧密相连,并没有沉浸在逃过一劫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当中,而是心系朝廷政治,关注平叛大业,事实上也是在关心国家治理、社会秩序和百姓生活。”</p><p class="ql-block">  从这个意义上讲,李白能够成长为伟大的诗人,坐监、流放这两次苦难经历“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友情提示:点开作者头像,可见本系列其它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