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青砖映春阳 风骨照千年——汉魏故城遇牛家格格</b></p><p class="ql-block"><b> 2025年11月5日,秋风萧瑟,暖阳铺洒在汉魏洛阳古城遗址的夯土之上,将残垣断壁的轮廓晕染得愈发柔和。这片承载着1600余年岁月的土地,曾是东周、汉、曹魏、西晋、北魏等多朝都城,总面积近100平方公里的城郭虽已不复当年巍峨,却仍以青砖黛瓦的残迹,诉说着丝路东方起点的昔日荣光。两位牛家格格的身影,为这份厚重的历史增添了一抹灵动,她们循着时光的轨迹,踏入了这座沉淀着千年记忆的故城。</b></p><p class="ql-block"><b> 恰阶而上,登高远眺,汉魏古城遗址博物馆的台阶由古砖铺就,每一块都带着岁月的包浆。指尖轻拂城墙残垣,粗糙的夯土触感中藏着历代工匠的温度,那些深浅不一的痕迹,是风沙侵蚀的印记,亦是王朝更迭的见证。耳畔似有千年风沙低语,仿佛在诉说着光武帝定都的辉煌、北魏洛阳城的繁华,又或是丝绸之路商队的驼铃声声。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近600余年都城史的厚重与沧桑,踩上去的每一步,都像是与过往的岁月轻轻对话。</b></p><p class="ql-block"><b> 漫步于博物馆的展陈之间,静谧的时光在汉魏风骨与春日暖阳里缓缓流淌。一面壮观的空心砖墙映入眼帘,50余件出土于洛阳汉墓的古砖排列有序,其上纹饰质朴灵动——高浮雕鹿头栩栩如生,玉璧形图案下的红衣人物俑微微作揖,飞马振翅、一尊东汉石象静静伫立,见证了千年的风雨沧桑。它身长3.75米,高2.75米,以整块石灰岩雕刻而成,至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象鼻虽已残缺,却仍能感受到当年的恢宏气势;眉眼间的细微刻画,仿佛在诉说着丝路驼铃的悠远回响。站在它面前,仿佛能听见时光的低语,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虎鹿相逐的场景跃然砖上,无不彰显着汉代匠人精湛的技艺与对仙界的美好向往。牛家格格驻足凝视,目光掠过“仲作宜侯王”的昭君出塞镜,青铜镜背的乳钉与铭文,映照着古人对富贵昌荣的期许;转身又见东汉石象,整块石灰岩雕刻而成的身躯重达数吨,粗犷线条中透着惊人的表现力,堪称东汉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b></p><p class="ql-block"><b> 展柜中,彩绘雁形铜灯巧思独具,十三盏灯盏的百花灯尽显古人生活美学;太学出土的“大吉”瓦当,文字简练而富有力量,承载着汉代人对吉祥如意的憧憬;还有刻着工匠姓名的刑徒砖,“物勒工名”的制度背后,是古人对工程质量的严苛追求。陶俑静立一旁,衣袂虽已斑驳,却依旧保留着当年的姿态,仿佛在与来访者一同聆听岁月的回响。两位格格时而俯身细赏,时而低声交流,指尖轻触展柜玻璃,似想透过这层屏障,触摸汉魏时代的脉搏。</b></p><p class="ql-block"><b> 暖阳透过博物馆的玻璃窗,将文物的影子拉得很长,也为两位牛家格格的衣袂镀上了一层柔光。她们走过的每一条展线,都串联着多朝历史的脉络;驻足的每一处展陈,都藏着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承的密码。</b></p><p class="ql-block"><b> 1961年,汉魏洛阳古城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的印记从此有了郑重的守护坐标。1962年,国家组建专业考古团队,一群考古人怀揣对文明的敬畏,踏遍故城的每一寸土地直到一甲子光阴流转,他们顶风沙、抗酷暑,在断壁残垣中探寻历史密码,于夯土瓦砾间拼凑古都轮廓。从考古勘探到文物修复,从遗址保护到场馆筹建,千辛万苦终成硕果。如今,汉魏古城遗址博物馆正式开放,让沉睡千年的文明瑰宝重见天日,让跨越时空的汉魏风骨得以永续流传,这座2025年7月才正式开放的博物馆,以2.9万平方米的空间,收纳了数十万墓葬出土的珍宝,让沉睡千年的文物得以重见天日,向世人展现着汉魏风骨的坚韧与浪漫。</b></p><p class="ql-block"><b> 离开时,夕阳为古城遗址的青砖黛瓦染上暖色。回望那断壁残垣与博物馆的飞檐,仿佛看见汉魏风骨在春日暖阳中静静流淌,与两位格格的身影交织成一幅跨越时空的画卷。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文明的传承与延续,而这份与历史温柔相拥的静谧时光,终将成为记忆中最珍贵的篇章,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b></p><p class="ql-block"><b> 牛亚丽于洛阳 2025.11.06</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