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兰萍</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6394362</p> <p class="ql-block"> 在现代生活中,养生常常被简化为昂贵的补品或高强度的健身课程。然而,回溯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健康智慧,会发现,养生之“道”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我们每日的“三餐”与天时的“四季”轮转之中。这三餐四季,不仅是生活的朴素面貌,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预防医学和生命科学,构成了养生保健体系不可动摇的根基。日常养生的基石,气血化生的源泉《黄帝内经》有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短短十二字,精准道出了“三餐”在养生中的核心地位。三餐的意义,远不止于果腹,它关乎人体气血津液的生化与濡养。</p> <p class="ql-block"> 科学养生首先强调三餐定时。脾胃有其自然的作息,按时进餐能使其高效工作,反之则会导致功能紊乱。规律饮食有助于稳定血糖、维持代谢健康,并预防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养生不孤立看待营养成分,而是讲究食物的“四气五味”(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与人体的阴阳平衡。一餐理想的饭食,应是有主食(谷类)提供能量,有蔬菜(纤维与矿物质)疏通肠道,有适量的蛋白质(肉类或豆制品)如此方能实现《内经》所倡导的“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食勿过饱”。每餐七分饱,是对脾胃最好的爱护。过度饮食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痰湿内生,成为百病之源。</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三餐”是养生的空间微观实践,那么“四季”就是时间宏观上的战略指导。“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中医养生的灵魂,认为人体气血随自然节律而波动,养生必须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春季,万物生发,人体阳气升腾。此时饮食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多吃绿色蔬菜以助疏泄,避免油腻厚味阻碍气机。夏季,阳气最旺,气候炎热潮湿。养生重在“清补”,可适当食苦(如苦瓜)以清心火,食瓜类以祛湿,但切忌因贪凉而过度消耗阳气,所谓“春夏养阳”正是此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秋季,气候干燥,万物肃杀。养生核心是“防燥润肺”,应多食白色食物如梨、银耳、百合,以滋阴润燥,保持肺脏和呼吸道的滋润。冬季,天寒地冻,阳气潜藏。此时是“进补”的最佳时机,但应遵循“封藏”原则,可适度食用温补性食物(如羊肉、核桃),并注意保暖,固护肾阳,为来年的生发储备能量。四季养生不仅在于“食”,还在于“息”。《内经》明确指出:春夏季应“夜卧早起”,秋季要“早卧早起”,冬季则需“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种作息安排,旨在让人体活动节律与日照长短、阴阳消长同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振。</p> <p class="ql-block"> 三餐四季的智慧,其“博大精深”之处在于二者的动态融合。最高层次的养生,是将四季法则融入每日饮食。例如,夏季的午餐可安排绿豆汤、凉拌黄瓜以清热解暑;冬季的晚餐则可用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来驱寒暖身。这种融合,使得日常三餐不再是机械重复,而是随着天地节律翩翩起舞的、充满生命力的艺术。</p> <p class="ql-block"> 三餐四季,看似平常,实则蕴含着中华民族“道法自然”的生存智慧。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养生保健并非向外寻求灵丹妙药,而是向内、向日常生活寻求平衡。它是一门将预防置于治疗之前、将习惯融入生命的科学。当我们开始认真对待每一餐饭,细心感知每一个季节的变化,并让自己的生活与之同频共振时,便已经掌握了最根本、最有效,也最“博大精深”的养生之道。这不仅是呵护个人健康的秘诀,更是一种与天地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p> <p class="ql-block">图文/兰萍</p><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