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旁通》之梁惠王上

宝贝

<p class="ql-block">周五的读书会因为父亲住院需要陪护未能参加,有心的淑萍姐姐录了视频发给我,在陪床的间隙看书与听讲,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大家读书的热情与讲书的激情,感谢淑萍,感恩相遇!</p><p class="ql-block">虽然未能现场参与,但通过视频了解到,“梁惠王上”这一篇章主要是两个国君的过渡,若琪说出了苏秦与孟子的区别,苏秦是想他人所想,利他,利你,顺着君王的思想去说,而孟子是以仁义打底,是文化底蕴丰厚的人的自我学说。</p> <p class="ql-block">骆老师说孟子与苏秦的相同点都是利他,这一点孟子以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典故顺着齐宣王的思想表达了“什么是仁义”,齐宣王以羊易牛,见不得牛哆嗦,进而也就见不得百姓受苦,这就是齐宣王的仁义之心,但苏秦与孟子的逻辑也有不同,苏秦是感性的,右脑型,孟子是理性的,左脑型,苏秦用感性、感同身受去说服别人,去攻击人体那90%的潜意识,更容易让对方相信并采纳,而孟子使用讲理、用道理去说服君王,用剩余的那10%去说服君王往往效果差强人意。</p> <p class="ql-block">骆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张牛头的图画,用“牛头”这一幅趣味的思维导图,带领大家解读这一章节的内容,太有意思了!牛嘴代表孟子思想根基“仁义”,两只牛眼分别代表“物质”与“秩序”,在物质决定精神的时代,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先填饱肚子,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什么叫有恒产有恒心,调皮的骆老师举例说淑萍姐姐不到五十穿上丝绸,自己不到七十吃上肉了。从秩序上来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孝顺自己的老人,再推广到别人,先爱护自己的孩子再推广到别人,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仁爱和推己及人,最终升华为博大无私的社会大爱,我想这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体现。</p> <p class="ql-block">骆老师的这头牛的两根牛角尖,也带领我们从另一方面理解这一章节的内容,一个是不为天下先,儒家思想从来都是倡导三皇五帝,而自己却不想当董事长,只想当总经理,第二个是只敢在实际中去做,却从没有去解决眼前问题,只看重长远,过于理想化,没能切合实际,忽略了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圣卓书吧是一个有深度且有人情味的读书会,而这场读书会的意义从来不只是读书,而是思想的共舞,无论是线上线下,无论何种形式,我们一群人因为对文字的热爱而相聚,奇迹总会在思想的交汇处悄然发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