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墙说开去

风信子

<p class="ql-block">  文化墙,遮羞布也。 </p><p class="ql-block"> 西环路,有一道绵延约五公里的文化墙。这长长的文化墙将西环路两侧的农户和农村乡土气息关在两边,偶尔断开一个口子,算是给公路两侧百姓留一条出行通道,又像长城的垛口,让人们伫足观望,探个究竟,到底里面藏着什么。偶有几只鸟飞过,也是往山里去了。</p><p class="ql-block"> 墙内春色关不住,桃花也想出墙来,只是遮羞布又长又厚又脏。桃花、梨花探出墙头,看着穿梭的车辆和来往的人群,不知被关在里面,到底是为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这遮羞布一身污渍,全被一些涂鸦孩童遭塌得不成样子,还一本正经的特别认真。偶有几位大师的心得,或豪放、或婉约,也被认真淹没了。好在这豪放、婉约撑起这两壁江山,让过客心理有些慰藉。但与孩童同框,过客只是叹息,大师却只是愤慨和无语。</p><p class="ql-block"> 走在西环路,心情沉重。但步行在龙井路南段,眼前却之一亮,文化墙上的广告画和广告用语也规范了许多。孩童的涂鸦不见了,但垛口的味似乎又太浓了。 </p><p class="ql-block"> 是不是喜欢重口味, 还是喜欢一直挂着遮羞布,但过客还是认为:口味还是淡一些好。当规划建设完毕,扯下遮羞布,让遮住的无损于古邦形象时,城市就真的爽心了。</p><p class="ql-block"> 当然,即使墙外都光鲜亮丽了,不必再用遮羞布了,那时倒还可留几段。一是城市也有隐私,也有些不可公之于众的地方;同时,也可用于宣传,为城市增色,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墙了。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