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军旅食堂中的往事

顾峰

第二章艰苦的打拉池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昵称:顾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篇号:16144726</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投身军旅之时,部队的伙食标准着实不高,一年四季,每天吃的蔬菜不是白菜,就是萝卜、土豆,地窑中老土豆还没吃完,新土豆已上市了。在当今这个物资丰盛,供应充足的年代是很难想象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空军航空兵的后勤供给体系中,伙食有着细致的分级:后勤人员吃大灶,每日每人标准仅 0.47 元;机关参谋、干事、政工干部以及飞行大队的政工干部,享用干部灶,每日每人标准 0.57 元;飞行人员吃的空勤灶,每日每人标准达 3 元。而我们地勤兵(负责飞机维修的人员),吃的是地勤灶,每日每人伙食标准1元,在当时空军后勤供给伙食标准中,是中等靠上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勤灶的伙食管理以中队为单位,一个中队80 人左右,设有一个食堂,并配备一个 4 - 5 人的炊事班。主食方面,打拉池地区面粉占据主导地位,大米、小米、玉米各占 15%。日常主食多为花卷、馒头、小米粥,每周能吃上 2 - 3 顿大米饭,有时还会将大米和小黄米混合烹煮,制成别具风味的二米饭。饭是管饱的(需自行打取),菜每日都是那“老三样”——白菜、萝卜、土豆,很少吃到猪肉、羊肉,菜由炊事人员统一分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物资供应上,猪肉、羊肉、鸡蛋、鱼以及食油皆按计划供应。由于食物中“油水”匮乏,不少战友胃口极佳,一顿能吃下两碗饭或者三四个馒头的大有人在。记得有一次改善伙食,晚餐吃猪肉包子,我的一位战友竟一口气吃了 16 个,这可把指导员张元恩吓得一夜未眠,生怕他撑坏了身子。第二天开饭时,张指导员关切地问道:“大家昨晚吃的包子味道咋样?”众人纷纷回应好吃。指导员接着语重心长地说:“好吃归好吃,咱可不能毫无节制地猛吃,把胃撑坏了可怎么办?昨晚有人一下子吃了 16 个包子,夜里我实在不放心,11 点还特意起床去看他,问他有没有不舒服,他说还行,我这才安心回去睡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打拉池这个地方交通极为闭塞,土地贫瘠不堪,干旱缺水严重,农产品种类稀少,蔬菜供应时常不足。唯有土豆,一年四季都能见到,陈土豆还未吃完,新土豆便已上市。有时物资供应不及时,我们只能吃冷藏的蔬菜。每年 10 月份大雪封山前,部队会从山东、河南调运大白菜,存放在菜窖中,以备整个冬天食用。为了能吃上新鲜鸡蛋,训练空闲时,中队干部会派几名战士跟着事务长或上士前往集市收购。老乡们卖鸡蛋不论大小,5 分钱一个,一毛钱能买两个。</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地老乡养猪数量有限,猪肉大多从外地调运而来。那时,加餐时能吃上一盘扣肉或者红烧肉,就感觉是品尝到了世间最美味的食物。有一次会餐,我的一位战友通过打赌的方式,赢得了一大盘扣肉,独自一人大快朵颐,让我羡慕了好些日子。当时吃得最多的荤菜是羊肉烧土豆或者羊肉烧萝卜,不过羊肉少得可怜,打菜时能碰到一两块羊肉都算是幸运。起初,有些战友怕羊肉的膻味,不肯吃羊肉,给他炒个鸡蛋还能接受。可时间一长,没有猪肉吃,天天闻着羊肉味,他们也就慢慢习惯并跟着吃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候,我们这些士兵就像孩子一样,期盼着过年过节,因为每逢佳节会杀猪,会加餐、会发水果。地勤灶每年会安排 3 - 4 次加餐,每次加餐,炊事班都会精心准备十几个菜品,涵盖凉菜、炒菜、烩菜。能享受这样一顿丰盛的大餐,我们都兴奋不已、激动万分。会餐时,还能适量喝点白酒、啤酒,不过严禁喝醉,一旦喝醉可是要受到批评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让战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安心服役,同时培养大家珍惜粮食的好习惯,部队经常开展“忆苦思甜”活动。邀请当年留在打拉池的老红军讲述“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历程,当时的口号振聋发聩:“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儿艰苦哪安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指导员张元恩时常这样教导我们。他还经常强调:“粮食是宝中宝,一日三餐少不了。浪费就是最大的犯罪,一粒米,一粒粮,都是农民的汗水。”倘若看到有战士扔掉或倒掉饭菜,他必定会提出严肃批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3年春季,有一次晚饭时,他发现食堂门前的泔水桶里有大半块馒头,当即让值班分队长唐延年吹响集合哨,全中队迅速在食堂门前集合。我们饭还没吃完,只能放下碗筷匆匆站队。待全中队人员到齐后,他让炊事班打来一盆清水,从泔水桶中捞出那大半块馒头,在清水中涮了几下,便吃了下去。吃完后,他语重心长地说:“同志们,今天这个馒头蒸得不好,碱放多了,口感欠佳,但绝不能随意扔掉。我不知道是谁扔的,所以把大家集合起来。如果每人扔半块馒头,全中队就是几十个馒头啊。”“同志们,不能忘本啦,如果我们三天没饭吃或者吃不饱,还会扔吗?我们大多数人出身于穷苦人家,还有些同志当兵前,还经历过逃荒、要饭的苦难。我们能吃饱,可我们的爹娘能不能吃饱?我们的兄弟姐妹能不能吃饱?我们国家现在还有很多人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我们如果能节约一点粮食给他们,他们会从心底里感谢我们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指导员的话让我们满脸羞愧,也给我们敲响了珍惜粮食的警钟。1976 年河南驻马店发大水,部队首长毫不犹豫地将供应我们的大米全部捐献给灾区,致使我们一整年都没能吃上大米饭。后来再次吃到米饭时,那股香味至今仍萦绕在心头,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地勤灶用餐,从普通士兵到机务中队长、机务大队长,所有人都执行相同的伙食标准。吃饭时,大队、中队领导和战士一同排队打菜,不开小灶,没有单间,不单独摆桌,真正做到了官兵平等,杜绝任何特权,不搞特殊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勤灶每月会进行一次伙食费结算,若有结余的伙食尾子,便会购买当地的水果分发给战士。夏季主要采购打拉池的西瓜,冬季则买些苹果。我的一位战友李运强(石家庄人)对水果情有独钟,不管发多少水果,24 小时内必定吃光。白天吃不完,晚上接着吃;睡觉前吃不完,夜里加班也要吃完。第二天就开始“蹭”别人的水果,别人吃西瓜他要来一份,别人吃苹果,他伸手就拿两个。我和高二旺被他“蹭”得最多,因为我们三人年龄相仿,工作之余常聚在一起玩耍打闹。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水果拼命吃,你的水果使劲吃。”吃完后还不忘调侃一句“白吃不白吃”。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勤灶的炊事班战士格外辛苦,起早贪黑,没有固定的休息日。我们的开饭时间依据飞行训练任务而定,有时部队一起床就要吃早饭,我们早上 5 点起床、5 点 10 分开饭,他们则需在 3 点 30 分或 4 点就起床做饭。中午还要将饭菜送往机场,那么多餐具、饭菜要搬上车,再送到机场起飞线。而且开饭时间不一致,大家的用餐时间要根据训练任务来确定,飞机先起飞、先落地,就先吃饭,有时一顿饭要吃上一个多小时。在机场吃饭,没有饭桌,没有凳子,大家都席地而坐。吃完后,大家都会自觉地把碗筷放在一个桶里,方便炊事员收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勤灶,每个星期中队伙食管理委员会都会精心排出一份食谱,张贴在食堂中。炊事班需严格按照食谱做饭,每天的饭菜都要变换花样。在蔬菜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要保证战士们吃饱、吃好、吃出花样,炊事班着实付出了很多努力,炊事班战友也极为辛苦。他们为保卫边疆、保证飞行安全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回忆起军旅食堂中的往事,我对他们还是表示感激。</p><p class="ql-block">本作品来自《我的军旅生涯》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