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大都路铜权》, 元代(公元1271~1368年),金州区石河街道。</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秤砣称“权”,秤杆称“衡”,合起来便是“权衡”。“大都路”隶属中书省,是元代中央直接管辖的地区,即今京津及河北北部地区。在元代所有刻铭铜权中,“大都路”铜权分布范围最广,东至辽宁东部地区,西逾内蒙古托克托县,北及内蒙古赤峰地区,南达河北沧州地区,也反映了河北、内蒙古、辽宁等地和元大都(今北京)之间的贸易往来。</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大都路铜权》,元代(公元1271~1368年),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货币窖藏,是指将铜钱用麻绳穿成串,盛装于麻袋及器皿中埋入地下。大连地区出土的窖藏货币很多,包括上自战国,下迄金代大定年间的各朝铜钱,其中北宋尤多。货币窖藏是金代货币经济的产物,也受到金代铜禁、战争的直接影响。</p> <p class="ql-block"> 铁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普遍使用,反映辽金元时期治铁技术的提高。尤其是金代的生产工具,其性能与中原地区已基本趋于一致,这与金朝实行开放的经济政策有关,同时也标志着这一地区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p><p class="ql-block"> 图中上左是《铁膛头》,金代(公元1115~1234年)瓦房店市西杨乡西杨村。 </p><p class="ql-block"> 图中下是《铁铧》,元代(公元1271~1368年),甘井子区营城子镇。</p> <p class="ql-block"> 图中上左是《铁铧》,金代(公元1115~1234年),长海县石城乡。</p><p class="ql-block"> 图中上右是《铁镰》,金代(公元1115~1234年),金州区于家洼。</p><p class="ql-block"> 图中下左是《铁镢头》,<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代(公元1115~1234年),瓦房店市西杨乡西杨村。</span></p><p class="ql-block"> 图中下右是《铁锹》,金代(公元1115~1234年),金州区于家洼。</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六耳铜釜》,金代(公元1115~1234年),庄河市高岭乡。</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壶》,金代(公元1115~1234年),庄河市平山乡。</p><p class="ql-block"> 铜玉壶春瓶,通常由青铜或黄铜铸造,侈口、细颈、柳肩、圆鼓腹、圈足,形状与宋时出现的瓷玉壶春瓶形制相似。铜玉壶春瓶为金元时期北方地区特有的器物,是适合北方马上民族生产、生活需要的一种酒具。</p><p class="ql-block"> 铜玉壶春瓶具有坚固耐用,不易破碎的特点,对金元时期北方从事非定居生活的马上民族来说尤为实用。大多数铜玉壶春瓶在颈部都有一凸起的弦纹,这样可以很方便地将绳带拴系于铜玉壶春瓶的颈部之上,而且不易滑脱,以便远行时挂于车上或马上。</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白釉碗》,辽代(公元916~1125年),金州区得胜街道。</p><p class="ql-block"> 大连地区发现的辽金元时期瓷器,具有生活气息浓郁、朴实奔放的特点,尤以磁州窑系的白釉褐花瓷最为突出。这些瓷反映了这一地区与中原商贸往来的频繁和领域的扩大。</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白釉开片碗》,辽代(公元916~1125年),普兰店区花儿山村。</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白釉印花盘》,金代(公元1115~1234年),庄河市鞍子山乡。</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白釉褐花盘》,金代(公元1115~1234年),普兰店区同益乡。</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白釉褐花盘》,金代(公元1115~1234年),庄河市城山镇。</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白釉褐花龙纹罐》,元代(公元1271~1368年),庄河市荷花山乡。</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罩孔雀兰釉白地黑花罐》,元代(公元1271~1368年),甘井子区辛寨子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罩蓝釉白地褐花罐》,元代(公元1271~1368年),庄河市三架山乡。</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白釉褐花龙凤罐》,元代(公元1206~1368年),庄河市桂云花乡。</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白釉褐花盖罐》,金代(公元1115~1234年),金州区李家屯。</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白釉褐花罐》,元代(公元1271~1368年),旅顺口区三涧堡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白釉四系罐》,金代(公元1115~1234年),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指南针碗》,元代(公元1271~1368年),甘井子区营城子镇。</p><p class="ql-block"> 出现于宋代的指南针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大连地区出土的元代指南针碗,显示了水浮法指南针的妙用。水浮法指南针是将几小段灯心草横穿在带磁性的钢针上放于注水的瓷碗中,利用灯草的浮力和水的滑力,在水面平静时,磁针两端分指南北。其运用对航海事业有极大推动。</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白釉褐花“青酒肥羊”罐》,元代(公元1271~1368年),普兰店区同益乡。</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瓷刻花八角盘》,宋代(公元960~1279年),庄河市徐岭镇。</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兔毫碗》,金代(公元1115~1234年),河市三架山乡。</p><p class="ql-block"> 兔毫盏是宋代福建建阳窑烧制的黑釉茶盏(建盏)中的窑变类名贵品种,是以其如丝似毫的窑变色彩流纹命名的。除了建窑之外,宋代耀州窑黑釉、浙江临安天目窑黑釉、四川达州窑黑釉盏、都有呈现各色兔毫纹。</p><p class="ql-block"> 兔毫盏始烧于宋代建阳窑,作为黑釉瓷代表被宋徽宗《大观茶论》推崇为斗茶上品。20世纪80年代制作技艺被重新发掘,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span style="font-size:18px;">兔毫盏</span>采用含铁量超5%的胎泥,高温烧制时形成银色放射状结晶纹,呈现“玉毫条达”美学效果。釉料流动性强,形成垂流釉特征,烧成后黑釉底色与银毫对比鲜明。</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釉大盘》,元代(公元1271~1368年),金州区金家沟。</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酱釉四系罐》,元代(公元1271~1368年),旅顺口区黄海海域。</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釉碗》,元代(公元1271~1368年),旅顺口区黄海海域。</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牛郎织女镜》,元代(公元1271~1368年),瓦房店市泡崖乡。</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湖州镜》,南宋(公元1127~1279年),普兰店区元台镇。</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大定通宝五童镜》,金代(公元1115~1234年),庄河市大营镇。</p><p class="ql-block"> 随着辽、金政权的南下,也带来了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人口的南迁,她们与当地的汉人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风俗文化。</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四童攀花镜》,金代(公元1115~1234年),普兰店区大刘家镇。</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犀牛望月镜》,金代(公元1115~1234年),普兰店区元台镇。</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白釉褐花“风花雪月”盘 》,金代(公元1115~1234年),金州区得胜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万字围栏火盆》,辽代(公元916~1125年),甘井子区营城子镇。</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辽代(公元916~1125年),金州区永庆寺。</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铁马镫》,辽代(公元916~1125年),庄河市高岭乡。</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贴银铜泡》, 辽代(公元916~1125年),庄河市高岭乡。</p><p class="ql-block"> 铜泡饰为汉代北方少数民族装饰物。</p> <p class="ql-block"> 图中下是《铁剑》,辽代(公元916~1125年),庄河市高岭乡。</p><p class="ql-block"> 图中上是《铁刀》,辽代(公元916~1125年),庄河市高岭乡。</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金饰件》,金代(公元1115~1234年),甘井子区革镇堡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钹》,金代(公元1115~1234年),瓦房店市复州城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锣》,金代(公元1115~1234年),瓦房店市复州城镇。</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钹》, 金代(公元1115~1234年),瓦房店市杨家村。</p> <p class="ql-block"> 辽金两朝都崇信佛教。金朝各级政权皆设立僧官,主管各级佛教事务。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佛教艺术重要的发展阶段,大连地区出现的摩崖造像及寺塔建筑都反映了此时佛教艺术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金代摩崖造像》,该摩崖造像位于普兰店区双塔街道马屯西北和尚帽山南坡一长7.26米,宽约5米的山坡上。为龛形浮雕罗汉像(有一尊供养人像),现存十七尊。从其题记可知为大定三年左右的作品,艺术表现粗犷有力,拙朴大方。对研究金代佛教及其艺术有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碗口火铳》,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旅顺口区三涧堡镇。</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缸胎火蒺藜》,明代(公元1368~1644年),甘井子区营城子镇。</p> <p class="ql-block"> 明廷在大连地区设置复州、金州二卫,下辖六个驿站、六个递运所。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日益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已初步形成了沿海和陆地统一而有序的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铁炮》, 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旅顺口区水师营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复州正白旗满洲防御铜印》,清乾隆四十九年,普兰店区元台镇。</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金州镶红旗满州防御铜印》,清代 乾隆四十九年,普兰店区大刘家村。</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花魁星踢斗图碗》,明代(公元1368~1644年),庄河市大营乡。</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花碟》,明代(公元1368~1644年),庄河大营乡镇。</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花花卉纹碗》,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旅顺口区水师营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花狮球图碗》,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旅顺口区水师营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花莱菔菜纹碗》,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旅顺口区水师营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花碗》,明代(公元1368~1644年),金州区。</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花碟》,明代(公元1368~1644年),金州区。</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天妃庙记碑》,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旅顺口区。</p><p class="ql-block"> 海上捕捞与运输业十分发达的大连地区,素有祭祀海神娘娘之风。海神娘娘传说始于宋代,原型为一林姓女子,卒后,多显应海上,救渔民于灾难。元代加封为天妃,清代改封天后。</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袁嘉敖创作的《山水横幅》,清代纸本。</p><p class="ql-block"> 以写意法绘山峦水榭、水面渔舟情景,走笔粗犷,气势雄伟。署款:“壬子春月画于宁海,石桥袁嘉敖”,钤“袁嘉敖印”、“石桥”二印。</p><p class="ql-block"> 袁嘉敖(生卒不详):字石桥,山东沂水人。道光元年(1821)举人,道光18年(1838)任宁海县知县。此图绘于1852年,作者正于宁海就职(此时宁海已升金州厅)。</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显忠祠碑》,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旅顺口区。</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陶罐》,公元前21世纪,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陶罐》,公元前21世纪,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单耳杯》,公元前21世纪,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陶豆》,公元前21世纪,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彩绘陶壶口》,公元前21世纪,甘井子区大连湾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红陶杯》,公元前16世纪,旅顺口区三涧堡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陶盂》, 公元前16世纪,旅顺口区三涧堡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陶豆》,公元前16世纪,旅顺口区三涧堡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陶器盖》,公元前16世纪,甘井子区大连湾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陶罐》,公元前11世纪,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陶罐》,公元前11世纪,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陶豆》,公元前11世纪,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陶壶》,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普兰店区安波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陶罐》,公元前11世纪,长海县大长山岛镇。</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陶罐》,公元前11世纪,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陶罐》,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普兰店区安波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陶豆》,公元前21世纪,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陶壶》,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普兰店区安波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陶壶》,公元前11世纪,甘井子区大连湾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陶罐》,公元前11世纪,甘井子区大连湾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陶壶》, 公元前11世纪,甘井子区大连湾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陶甗(yan) 》,公元前11世纪,普兰店区碧流河村。</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营城子东汉壁画墓(模型)》,公元25~220年。</p><p class="ql-block"> 营城子东汉壁画墓,位于甘井子区营城子街道沙岗村。高5.75米,南北长10.75米,由前室、主室、套室、东侧室和后室组成,是以青灰花纹砖砌成的砖拱建筑。墓中壁画主要集中在主室,北壁大幅“墓主升天图”体现了东汉早期墓葬壁画朴拙大方的艺术特色。该模型为主室与东侧室的剖面。</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陶盆》,公元前21世纪,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车马纹陶奁(lian)》,魏晋(公元220~420年),甘井子区营城子镇。</p><p class="ql-block"> 奁指古代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如“妆奁”(嫁妆);后引申为盛放物品的匣子或陪嫁财物,如“奁资”(嫁资)、“奁具”(梳妆盒)。</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胆式魂瓶》,魏晋(公元220~420年),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p class="ql-block"> 在殷商时期,末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因劝谏武王伐纣无效而誓死不食周粟,周武王灭商后,建立西周,两人遂饿死于首阳山。人们念其抱节之志,故在陪葬品中放入“五谷囊”。这就是最早的魂瓶,主要是用来供养死者魂魄的。在春秋时期,儒家圣人孔子已经把在陪葬品中放入“五谷囊”列为一种重要的礼俗。</p><p class="ql-block"> 到了三国和西晋时期,这种“魂瓶”更是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使用,“魂瓶”的内涵从原本的供养死者魂魄的器物,变成了一种“冥器”。</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胆式魂瓶》,魏晋(公元220~420年),甘子区营城子镇。</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三足陶尊》,魏晋(公元220~420年),甘子区营城子镇。</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五釜陶灶》,魏晋(公元220~420年),甘子区营城子镇。</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悬山顶方形陶屋》, 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旅顺口区三涧堡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悬山顶花窗陶屋》,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陶水管》,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龟鹤鱼纹砖》,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金州区三十里堡镇。</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鸟纹砖》,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金州区董家沟街道。</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建筑发端于原始社会 ,历经夏、商、周、秦、汉,逐步趋向成熟 ,最终形成了传统的古建主流风格——大木作构架体系。两汉时期,建筑材料的丰颖,装饰图案的多样,房屋形式的别致,反映出这个时期建筑学的高度成就。</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马纹砖》,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蕨纹瓦当》,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云纹瓦当》,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彩绘陶俑》,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母子陶俑》,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甘井子区营城子镇。</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陶马头》,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普兰店市花儿山村。</p> <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陶狗》,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甘井子区营城子镇。</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陶猪》,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甘井子区营城子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彩绘陶壶》,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普兰店区花儿山村。</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规矩纹铜镜》,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瓦房店市永宁镇。</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六乳禽兽纹铜镜》, 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甘井子区营城子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