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教师随笔 书香润心 教育铸魂—鲁家沟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第三十九期

鲁家沟幼儿园

<p class="ql-block">  没有一棵树,一开始就是树,它首先是种子,经受过寒冬暑热,才变得枝繁叶茂,长成一棵树。</p><p class="ql-block"> 没有一朵花,一开始就是花,它首先是绿芽,承受过风吹雨打,才这般篱蕊开遍,成为一朵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孩子的成长亦是如此,没有一开始,就会讲好故事的孩子,也没有一开始,就会画好画的孩子,他们需要指导、需要练习,需要被给予时间和空间。</p><p class="ql-block"> 所以,教育孩子,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脚踏实地,慢慢耕耘、慢慢影响、经历时间、经历过程。</p> <p class="ql-block"><b>    读《窗边的小豆豆》</b></p><p class="ql-block"><b> ———守护乡村孩子的“巴学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鲁家沟幼儿园 梁黎</p><p class="ql-block"> 重读《窗边的小豆豆》,我总忍不住将书中的“巴学园”与我所在的乡村幼儿园重叠。黑柳彻子笔下,小林宗作先生用废弃电车做教室、允许孩子按兴趣选择课程的教育方式,让我对“乡村幼教”有了新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我们园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对田野、溪流的熟悉,远超对绘本和玩具的认知。过去我总执着于教他们标准说话、思维逻辑,却忽略了他们眼中闪烁的、对自然的好奇。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尝试把课堂搬到户外:带孩子们观察蚂蚁搬家,用泥土捏出“会讲故事的小动物”,让他们把田间的发现画进画里。有个内向的孩子,从前从不主动说话,却在一次观察蒲公英时,小声告诉我“它的小伞会带种子去旅行”——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他完整的句子。</p> <p class="ql-block">  乡村幼教或许没有充足的教具和先进的设备,但我们拥有最广阔的“教室”和最纯真的童心。小林先生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这句话我现在每天都会对不同的孩子说。</p><p class="ql-block"> 我想,乡村教师的使命,就是用耐心和热爱,为这些孩子搭建属于他们的“巴学园”,让每个孩子的独特都能被看见、被呵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以爱为基,循“规”施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鲁家沟幼儿园 张竞丹</p><p class="ql-block"> 近期重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不再是初读时对理论条文的生硬记忆,而是在日常保教工作的实践对照中,读出了教育的温度与细节的力量。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既为幼儿园教育指明了科学方向,也让我对“儿童为本”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践行感悟。</p> <p class="ql-block">  《指南》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发展目标与教育建议娓娓道来,没有晦涩的理论阐述,却处处体现着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在健康领域,它强调“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这让我反思以往的户外活动设计,不再只追求形式丰富,而是更注重动静结合、循序渐进——比如针对小班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设计“走小路”“滚皮球”等趣味游戏,既保护了他们的探索欲,又能科学锻炼体能。在语言领域,“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一建议,让我改变了“教师主导说教”的模式,转而成为幼儿表达的倾听者与支持者:当孩子用稚嫩的语言描述“云朵像棉花糖飘在天上”时,我不再急于纠正“不精确”,而是用“你的想象真有趣,还有什么像棉花糖呀”引导他们继续表达,让语言活动成为孩子释放天性、舒展思维的乐园。</p> <p class="ql-block">  最让我触动的是《指南》中反复强调的“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发展节奏、兴趣特长各不相同。以往我曾不自觉地用统一标准要求孩子: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快速适应集体、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但《指南》提醒我,“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班里的文文性格内向,初入园时总是沉默寡言,不愿参与集体活动。按照《指南》的建议,我没有强迫他融入,而是先让他成为“观察者”——在美工活动中,我悄悄把彩笔、黏土放在他身边,不催促、不要求;当他偶尔用黏土捏出一个模糊的“小花”时,我立刻用夸张的语气称赞“这朵花的颜色真特别,你能告诉老师它叫什么名字吗”。慢慢的,文文开始愿意主动展示作品,甚至会在小组活动中轻声分享想法。这个过程让我明白,教育不是“一刀切”的塑造,而是“因材施教”的滋养,给每个孩子足够的耐心与空间,他们都会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  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任引路人,手中握着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权,更是孩子童年的幸福权。 《指南》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真谛不在于教会孩子多少技能,而在于守护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欲,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与良好的习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以《指南》为行动纲领,把科学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日常的保教行为:在生活中关注孩子的细微需求,在游戏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呵护孩子的心灵成长。</p><p class="ql-block">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指南》就是我修行路上的“良师益友”。它让我明白,优秀的幼儿教师既要“有爱”,更要“会爱”——用专业的知识读懂孩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用真诚的陪伴温暖孩子,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充满爱与尊重的环境中,快乐生活、健康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