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图/文 卢永伟</b></p> <p class="ql-block">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管辖的行政区域</p><p class="ql-block">宁古塔将军辖区即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简称宁古塔将军。满语作ningguta i jergi babe tuwakiyara jiyanggiyūn)宁古塔,为满语(ningguta)。汉译“宁公”为“六”或“六个”,“塔” 为“居址”,即“六居址”实指渤海国上京五大殿及城门楼六座殿宇而言。清王朝定都北京后,对满洲“龙兴之地”的东北地区,视为特殊地区,采用了有别于内地的“军府制”,于盛京设置驻防内大臣为盛京总管,统率八旗镇守东北全境,逐步划分为3个将军辖区。</p><p class="ql-block">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简称宁古塔将军。</p><p class="ql-block">宁古塔向为东北重镇。明末,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建州女真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称“汗”,定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都于兴京(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定名盛京,并于宁古塔派兵戍守。1652年(清顺治九年),宁古塔始设梅勒章京。1653年(清顺治十年),清廷决定,将盛京昂邦章京(即盛京总管)所辖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黑龙江上游的石勒喀河流域和库页岛在内的海中诸岛,划为单独的行政区,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正一品)。至此,宁古塔昂邦章京辖区成为与盛京昂邦章京辖区并列的特别行政区。宁古塔昂邦章京始驻宁古塔城(今海林市境内宁古塔旧城)。1662年(清康熙元年),将宁古塔昂邦章京改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因宁古塔城常遭水患和为抗击沙俄用兵需要,1666 年(清康熙五年),宁古塔将军衙门移驻宁古塔新城(今宁安市城区)。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宁古塔将军衙门移驻船厂后,由将军主持修筑吉林乌拉城(今吉林省吉林市),竖木为墙,史称“吉林木城”。宁古塔等处将军之名直到1757年4月11日(清乾隆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三日),才改称“镇守吉林等处地方将军”(简称吉林将军)。</p><p class="ql-block">宁古塔将军辖区,范围广阔。据《大清一统志》记载:“东滨大海,西接边墙,南峙白山,北逾黑水”。即东至大海3000余里,指北起鄂霍次克海,南至日本海的海面;西至柳条边590余里,至盛京威远堡开原界;南至长白山南图们江、鸭绿江1300余里,与朝鲜分界;北逾黑龙江至外兴安岭。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析宁古塔将军辖地北半部(今东流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以北地区)设黑龙江将军。</p><p class="ql-block">宁古塔将军在辖区内分地筑城,先后设置吉林副都统、三姓副都统、阿勒楚喀副都统、伯都讷副都统、珲春副都统等五个副都统。1907年4月20日(清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初八日),清廷决定,裁撤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设置奉天、吉林、黑龙江行省。</p> <p class="ql-block">宁古塔将军(府衙在旧城时)辖地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渤海国上京宫殿遗址</p> <p class="ql-block">渤海国上京宫殿遗址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东门北侧城墙)</p> <p class="ql-block">宁古塔城示意图(旧城)</p> <p class="ql-block">宁古塔新城(宁安)全景,山脚下为大石桥(青石桥)</p> <p class="ql-block">宁古塔大石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