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违法建设是城乡发展中的 “顽疾”,不仅侵占公共空间、破坏规划秩序,更威胁群众生命安全、损害社会公平正义。从占用耕地的 “私搭乱建”,到堵塞消防通道的 “加盖扩建”,再到破坏生态环境的 “违规搭建”,违建行为背后潜藏着诸多风险隐患。坚决打击违建行为,不是 “一刀切” 的简单执法,而是维护城乡规划权威、保障群众根本利益的必要举措,必须以法治为基、以民生为本,做到 “拆得有理、拆得有序、拆得民心”。<br> 依法依规推进,让拆违工作 “有底气”。打击违建的核心是 “依法”,只有严格遵循法律法规,才能确保拆违工作经得起检验。一方面,要强化源头管控,健全违建排查机制,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群众举报等方式,对辖区内违建行为进行全面摸排,建立 “一户一档” 台账,明确违建性质、面积、责任人等关键信息,做到 “底数清、情况明”;另一方面,要严格执法程序,在拆违前向当事人送达法律文书,详细告知违建的危害性、整改要求及法律后果,给予合理整改期限,对拒不配合的,依法启动强制拆除程序,确保每一步都符合《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同时,要坚持 “公平公正” 原则,无论是普通群众还是党员干部,只要存在违建行为,一律一视同仁、依法处理,杜绝 “选择性执法”,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与公信力。<br> 构建联动机制,让拆违工作 “聚合力”。违建治理涉及规划、城管、自然资源、住建、公安等多个部门,单一部门的力量难以形成有效震慑。需建立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群众参与” 的联动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形成治违合力。例如,自然资源部门负责核查违建是否占用耕地、林地等违规用地;城管部门负责依法查处城市规划区内的违建行为;乡镇(街道)、村(社区)负责做好群众沟通协调工作;公安部门负责维护拆违现场秩序,保障执法安全。此外,可引入社会监督力量,设立违建举报热线、网络举报平台,对举报属实的给予奖励,让违建行为 “无处藏身”。某县城在整治老城区违建时,通过多部门联合执法,仅用一个月就拆除 20 余处占用消防通道的违建,不仅畅通了生命通道,还为后续老旧小区改造腾出了空间,得到群众广泛认可。<br> 做好群众引导,让拆违工作 “暖民心”。部分群众对拆违工作存在抵触情绪,根源在于担心自身利益受损。打击违建不能只 “拆” 不 “疏”,要将 “法理” 与 “情理” 相结合,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通过村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载体,解读违建治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用 “身边违建案例” 说明违建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如房屋倒塌、火灾隐患等),让群众认识到拆违是维护公共利益、保障自身安全的必要举措;另一方面,要注重民生关怀,对因拆违导致生活困难的群众,积极提供帮扶,如协助申请临时住房、推荐就业岗位等,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例如,某乡镇在拆除沿街违建商铺时,主动为商户对接合规经营场所,并协调相关部门给予租金减免优惠,既顺利完成拆违任务,又保障了商户的正常生计,实现 “执法” 与 “民生” 的双赢。<br> 打击违建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城乡发展的不断推进,违建形式也会不断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持续完善治理机制、创新执法方式,既要保持 “零容忍” 的高压态势,坚决遏制新增违建,也要稳妥处置历史遗留违建,避免引发社会矛盾。只有始终坚持依法依规、以人为本,才能让拆违工作真正成为维护城乡秩序、增进群众福祉的 “民心工程”,为城乡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基础。(培丰镇廖桉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