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的《圣教序》

辛遨

<p class="ql-block">我站在书房中央,目光落在墙上悬挂的那幅《圣教序》临作上。墨色沉静,笔意纵横,每一笔都似有千钧之力,却又轻盈如风。王澍当年伏案挥毫时,是否也曾在某个深夜,对着古帖出神,心中默念玄奘取经的艰辛与佛法的浩瀚?这竖排的字列,像是一队穿越时空的僧侣,步履沉稳,走向不可知的彼岸。</p> <p class="ql-block">纸上的字迹工整而不拘谨,方格如界,却困不住笔锋的呼吸。我常想,王澍临《圣教序》,并非一味摹形,而是以己心叩古意。他将唐人怀仁集王羲之字的精妙,用清代书家的筋骨重新演绎。那规整中的流动,静默里的节奏,仿佛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岁月深处缓缓走来的。</p> <p class="ql-block">每一个字都像一座小庙,供奉着笔法的尊严。王澍的笔下,没有浮华的炫技,只有对经典的敬畏。他不追求狂放,却在克制中见风骨。这种古典之美,不喧哗,不张扬,却能在人驻足片刻后,悄然沁入心脾,如同老茶回甘,余味悠长。</p> <p class="ql-block">墨色浓淡之间,藏着书者的呼吸与情绪。我曾见过一幅王澍真迹的影本,黑字在素纸上如松立雪,清峻挺拔。那种严谨的布局,不只是技术的体现,更是一种精神的秩序。他在临帖时,或许也在修心——一笔一画,皆是修行。</p> <p class="ql-block">《圣教序》原碑早已斑驳,而王澍用他的笔,让这段文字再次活了过来。他不是复制,而是唤醒。那些清晰的字迹,像是被重新赋予了声音,在寂静的书房里低语:关于信仰,关于文字的力量,关于一个书法家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向千年之前致敬。</p> <p class="ql-block">庄重,是我每次看王澍《圣教序》时最深的感受。不是庙堂式的威压,而是一种内在的笃定。他不疾不徐地写下每一个字,仿佛知道,后人会透过这些墨痕,看见他的专注与虔诚。这种庄重,如今已少见了。</p> <p class="ql-block">他的笔触有时圆润,却不失骨力,像一位老僧拄杖而行,步履稳健,却自有柔情。这种和谐,不是刻意调和的结果,而是功力与心境交融的自然流露。我常觉得,真正的书法,到最后写的不是字,是人。</p> <p class="ql-block">楷书的规整,在他手中成了诗意的节奏。每个字居于方格之中,整齐划一,却不呆板。它们像是一群守礼的君子,各安其位,却又彼此呼应。这种秩序感,让人安心,也让人想起那个尚礼重文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笔画之间的流转,细腻而有力,仿佛能听见毛笔与纸面摩擦的沙沙声。那是一种只有长期沉浸于笔墨之人才懂的享受。王澍的技艺,早已超越了“写得好”的层面,进入了一种近乎本能的自由表达。</p> <p class="ql-block">淡黄的纸面,黑色的字,几点朱红印章如星点缀。那一抹红,不只是署名,更像是一声轻叹,或是一记顿悟的标记。它提醒我们:这件作品,曾被人珍视,曾被人摩挲,曾在某个清晨被缓缓展开,只为一眼。</p> <p class="ql-block">若是长卷徐徐展开,那便是一场时间的旅行。从起笔到收尾,字字相连,气脉不断。卷轴两端的红印,像是门环,叩响了通往过去的门。黑白之间,没有多余色彩,却比任何画卷都更富层次——那是墨的呼吸,是心的轨迹。</p> <p class="ql-block"><a>天启元年黄河水涨,清口淤塞,乡人设位祭龙神……</a></p> <p class="ql-block">这卷《圣教序》临本,原藏于清宫,后散落民间,终被收录于《石渠宝笈》。它不只是书法的杰作,更是一段文化的漂流史。王澍的名字,也因此在历史的册页中,留下了一道温润而坚定的墨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