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张“四十八年前的体育锻炼标准证书”引起的往事记忆

韧阳

<p class="ql-block">  这张“体育锻炼标准”证书(见图片1),已经与我相伴了整整四十八个春秋,家里曾几次大扫除,它都“幸免于难”保存了下来。 当再次端详它,又勾起了亲历那段火红年代与体育相关的难忘记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图片1</b></p> <p class="ql-block">  证书颁发于1977年5月,那年我在洛阳市第二十七中学上高中2年级。该证书是由河南省革命委员会“体育运动委员会、教育局”印制颁发,除印有毛主席的题词:“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外,还有评定“体育锻炼标准”的等级(少年级二组),以及两个委员会的红戳印章、颁发的年月日。</p><p class="ql-block"> 证书的来历还要从1977年4月的一次学校春季田径运动会说起,也是我们即将高中毕业离校的最后一次体育盛会。为了珍惜这次机会,同学们纷纷报名踊跃参加,在运动场上奋勇拼搏,取得不俗佳绩,为个人和班集体争得了荣誉。学校根据每个人的成绩,依据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标准,在当年的7月15日举行的77届高中毕业典礼大会上,学校为达到这一标准的同学们颁发了《体育锻炼标准》证书。我在校运动会的比赛中,有四项成绩达到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获得此殊荣并得到学校赠给的一册速写本(见图片2)。我的记忆中,班里同学获得此证书的还有:武红霞、王爱玲、王浩中、段小友、安庄、张继跃等,因年数已久,可能会有纰漏的名字,敬请谅解,还望同学们及时提示,予以补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图片2</b></p> <p class="ql-block">  说起体育,还真有话可说。1973年,我在信阳市第六中学上初一,正逢河南省青年足球赛在信阳市举办,就利用课后时间与同班的李姓同学结伴去市体育场看球赛。场上运动员带球奔跑的潇洒身姿,精湛的过人技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篮球、排球、田径等体育项目又进入了我的视野,一发而不可收拾。</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随父母举家来到洛阳,我在西工凯旋路小学附中上初中二年级,同班的王锡建同学是市体校足球队的,我俩又在一个大院居住,经常在一起踢球,从此我喜欢上了足球。后升入市二十七中学上高中,学校仅一路之隔的就是西工体育场,成了我们上体育课、课余散心常去的地方,自然,观看体育比赛的机会就多了,兴趣更浓了。有时体育场举行比赛,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会传到正在上课的教室里,上课走神是常有的事情。初到学校,也不知道是何原因,鬼使神差地被选为班里的体育委员(后来在拖技校上学期间依然担任体育委员)。其实,我自小体格单薄,身体素质比较差,我也纳闷,百得不思其解,这也可能是人们常说的缘分吧。再加上班里的安庄、武红霞等同学都是学校的田径好手,让我对运动产生了浓厚兴趣。除此之外,自然也不能辜负了我这个“体育委员”称呼。我就每天早晨坚持长跑锻炼,春夏秋冬一路走来,身体状况有了很大改善,运动成绩也显著提高。在学校举行的几次体育运动会上,我1500米长跑成绩都进入了前三名。我和安庄、张继跃、段小友、武红霞等同学组成的校代表队还参加了洛阳市西工区火炬长跑接力赛,为班级、为学校争得了荣誉。</p><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参加工作,忙的不亦乐乎,而对体育的喜爱却与日俱增。在这个时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先后发生了几件足以影响中国体育发展进程的大事件,让我有幸身临其中见证了那段记忆深刻的瞬间。</p><p class="ql-block"> 1977年11月,中国男子排球队首次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第3届世界杯男子排球赛。比赛中由汪嘉伟领衔的中国男排奋勇拼搏,以4胜7负的战绩(共12支参赛队)获得了历史最佳第五名,跨入世界强队之列,尤其在关键战中击败了传统强队波兰。汪嘉伟在网前打出的前飞、背飞等一系列快攻战术,震撼了世界排坛。赛后,汪嘉伟以世界最佳快攻手入选由世界杯组委会评出的六人世界最佳阵容——世界明星队,这也是亚洲球员在世界排坛获得的为数不多的殊荣,并荣得“世界排坛第一飞人”的美誉,再加上他长相英俊,丝毫不逊色于演艺界明星,受到了许多粉丝的追随,让多少少女芳心暗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汪嘉伟在比赛中精彩扣球的英姿</b></p> <p class="ql-block">  1981年3月20日,中国男子排球队与韩国队在香港伊丽莎白体育馆争夺参加当年在日本举行的第4届世界杯男子排球赛的入场券。韩国队开局便以2比0领先,将中国队逼入绝境。主教练戴廷斌要求队员放下包袱,打出自己的特点和风格。第三局开始后,中国男排亮出撒手锏,双快、梯次、前交叉、背交叉……层出不穷的快变战术打得对手防不胜防。“网上飞人”汪嘉伟施展“前飞、背飞”,“世界跳发球第一人”徐真充分利用发球优势,场上局势瞬间扭转,15比5、15比7,中国男排很快扳平大比分。决胜局中国队再接再厉以15比9战胜韩国队,闯进世界杯参赛圈。全场比赛共进行了2小时45分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通过卫星转播了这场比赛的实况,全国亿万人民守在收音机、电视机旁收听观看了这场比赛。这一激动人心的场景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北大学子纷纷走上街头,喊出了一个时代的最强音“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一口号是继“五四运动”之后,学子们又一次历史性地表达出中华民族一个时代的需要。《人民日报》就此专门编发了一篇新闻特写,大标题就是《团结起来,振兴中华》。</p><p class="ql-block"> 当时,观看这场比赛,还出现个小插曲。那天,同学王浩中来到家里,我俩早早地守候在电视机旁,比赛开始后,随着场上比分的跌宕起伏,我们的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时而捶胸跺脚,时而手足舞蹈。比赛至第5局,中国队乘胜追击,比分一路领先,正看的兴奋,中央台的电视转播信号突然中断,播音员解释道:“观众同志们,由于比赛时间超长,本台租用的转播卫星已经到时,比赛的最后结果将在本台新闻节目中及时播报,请您谅解。”这可了得,顿时汗珠子从脑门子流了下来,还是浩中同学机灵,叫道:“赶快把收音机打开。”解了燃眉之急,我俩紧贴在收音机旁侧耳听完了这场扣人心弦的比赛。“我们赢啦!我们赢啦!”,我们俩紧紧抱在一起呼喊着。前几天,在和浩中同学电话中聊起这件往事时,还兴奋不已,不能忘却。</p><p class="ql-block"> 1981年1月,中国国足再次踏上冲击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的征程,主教练是苏永舜,其奉行的“两翼齐飞,中路包抄”的进攻理念当时在亚洲足坛独树一帜,加上队中拥有容志行、古广明等一众技术型球员,那时候的中国足球队众星闪烁、熠熠生辉,前锋、中场、后卫、守门员均有核心大将担当,堪称亚洲强队。在第一轮小组赛里,中国队与日本、韩国和朝鲜等亚洲强队分在一组,但中国队凭借着自身实力,获得小组第一杀进亚大区四强(其他三强是科威特、新西兰,沙特阿拉伯)。在当年10月开始的四强赛采用的是主客场制,前两名将获得进军世界杯决赛圈的资格。中国队在与沙特队的两回合比赛中干净利落地分别以4比2、2比0拿下;在与科威特队的比拼中以3比0、0比1平分秋色;在与新西兰队的较量中以0比0、0比1逊于对手。中国队凭借此成绩抢占了出线的有利位置,只要新西兰队在最后一轮不胜沙特队5球以上,中国足球就可以首次进军世界杯。中国队坚信自己已经拿到了去往世界杯的门票,球员们兴高采烈的放假回家过年,收拾着前往西班牙的行囊。随后“遭暗算”的故事广为人知。沙特队在自己已经无望出线的情况下,“恰好”输给新西兰5球,致使中国与新西兰积分与净胜球均相同,排名科威特(拿到晋级世界杯入场券)之后并列第2,按照当时的规则,两队需要在中立国家新加坡进行附加赛一场定胜负。中国队慌忙召回正在休假的队员,思想准备不足的中国队仓促上阵,在1982年1月10日的附加赛中以1比2输给新西兰队,痛失世界杯出线权,也让国足踏上世界杯舞台的时间整整推迟了20年。毋容置疑,中国队的这次无缘世界杯终究是因为单纯和缺乏经验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p> <p class="ql-block"><b>1981年参加西班牙世界杯亚大区预选赛的中国队教练组及队员合影</b></p> <p class="ql-block">  从一张普通的“体育锻炼标准证书”到一桩桩体育大事件,无论是激情澎湃还是扼碗叹息,都让我们对那个年代产生一种敬畏之心,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体育本身,已经超越了体育的范畴,转化为一种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拼搏不止”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以后年龄大了,逐渐远离了体育锻炼,但对中国体育的关注未改初衷,对早年经历过的点点滴滴,已演绎为一种家国情怀,深深印记在脑海里,如数家珍,伴随一生。</p><p class="ql-block"> 在此,要感谢我们的班主任张耀福老师、教授我们体育的殷建华老师,有幸在他们的辛勤培育下,让我有机会去回味那段美好的青春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