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存殷鉴 英魂照千秋——参拜国殇墓园、参观滇西抗战纪念馆记

枫叶飘零

<p class="ql-block">  秋阳肃穆,松风呜咽。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踏上了腾冲国殇墓园的青石板路,随后又走进滇西抗战纪念馆。两处承载着滇西抗战血泪与民族荣光的场所,如同穿越时空的坐标,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清晰铺展在眼前,让每一位来访者都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p><p class="ql-block"> 国殇墓园依山而建,庄严肃穆。拾级而上,两旁的松柏如卫兵般挺拔,静静守护着长眠于此的英灵。墓园正中,纪念塔巍峨矗立,“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几个鎏金大字历经风雨仍熠熠生辉,塔身镌刻的铭文,字字泣血,句句铿锵,诉说着当年将士们为收复腾冲浴血奋战的壮烈。两侧的烈士墓区,墓碑整齐排列,密密麻麻的名字背后,是一个个年轻的生命、一个个破碎的家庭。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守护家国的共同信念,将热血洒在了滇西的土地上。站在墓前,仿佛能听见当年战场上的枪炮轰鸣,能看见将士们冲锋陷阵的身影,心中涌起的不仅是悲痛,更有对英雄们舍生取义的无限敬仰。</p><p class="ql-block"> 穿过纪念塔,忠烈祠内香火袅袅。正中供奉着抗战烈士的牌位,两侧墙壁上挂满了阵亡将士的名录和历史照片。祠内庄严肃穆,参观者皆屏息静立,生怕惊扰了沉睡的英灵。墙角的陈列柜里,锈迹斑斑的枪械、磨损的钢盔、泛黄的书信,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将士们的坚毅。一封战士写给家人的家书,字迹潦草却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既有对亲人的思念,更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决绝。读着这些文字,眼眶不禁湿润,正是这些平凡的战士,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侮的民族长城。</p><p class="ql-block"> 离开国殇墓园,心绪久久不能平复,随后前往滇西抗战纪念馆。馆内以“滇西抗战”为核心脉络,通过实物、图片、文字、场景复原及多媒体互动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现了滇西作为抗战重要战场的战略地位,以及远征军将士与滇西民众同心抗敌的壮阔图景。从滇缅公路的艰险修建到松山战役的浴血攻坚,从腾冲光复的惨烈鏖战到敌后游击的顽强坚守,每一个篇章都凝聚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p><p class="ql-block"> 在“烽火滇西”展区,一组复原的战地医院场景令人动容:简陋的帐篷里,医护人员在缺医少药的条件下紧张救治伤员,担架上的战士眉头紧锁却眼神坚定。旁边的陈列柜里,锈迹斑斑的手术刀、残破的绷带、褪色的急救包,见证了当年艰苦卓绝的战地医疗环境。而在“军民同心”展区,一张张老照片记录下感人瞬间:老人为战士缝补衣物,妇女为军队筹集粮草,孩童为士兵传递情报。正是这种“军民鱼水情”,让滇西抗战拥有了最坚实的后盾,也让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p><p class="ql-block"> 馆内的多媒体展厅,通过声光电技术重现了腾冲保卫战、松山战役的激烈场景。炮火声、呐喊声交织回荡,仿佛将人拽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着屏幕上战士们奋勇杀敌的身影,感受着他们为国家和民族不惜牺牲一切的决心,我深刻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沉重分量。那些年轻的生命,或许还未来得及享受人生的美好,便为守护山河献出了一切,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今日的和平与安宁。</p><p class="ql-block"> 走出纪念馆,夕阳的余晖洒在门前的和平广场上,孩子们在广场上嬉戏打闹,老人们悠闲地散步聊天。这宁静祥和的画面,与馆内的历史场景形成鲜明对比,也让我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国殇墓园的英灵与滇西抗战纪念馆的史料,都在无声告诫我们: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缅怀先烈,是为了更好地前行。</p><p class="ql-block"> 此次参拜与参观,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溯,更是一次精神的淬炼。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们,用生命诠释了民族的气节与担当,他们的精神如同不灭的灯塔,照亮了民族复兴的道路。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应当铭记滇西抗战的峥嵘岁月,缅怀牺牲的先烈,将这份爱国情怀融入血脉、化为行动,以昂扬姿态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用实际行动告慰先烈:这盛世,如你们所愿;这山河,因你们而无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