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街路中心小学的前身是一座教会小学,有百多年历史的它,沧桑也许不输东吴大学。</p><p class="ql-block">记录这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唯一的“企图”是想让曾经的存在得以复原,让情感不轻易消亡。</p><p class="ql-block">但愿这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怀旧能够由此留下一点点,以之作为对那一个年代的祭。</p><p class="ql-block">而许多人都不知道,中街路小学还有一座“二院”,位置在中街路中街路138号,是土布商同业组织,名为尚始公所,由棉夏布业公会建于道光十二年十二月十八日。</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传统的清代建筑,贴砖门面上镌有“尚始公所”四字,为同治年间状元陆润庠所书,四字及公所石碑于一九六九年由苏州博物馆收藏。</p><p class="ql-block">踏这一水清盈的往事,为的是寻梦而来。</p><p class="ql-block">总是把心藏在文字里,让安静的文字平静的讲出以前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尚始”,其意为人类开始穿衣时,即为风尚之始。</p><p class="ql-block">苏州布业在呈请成立尚始公所之时便有禀称:公益职能之一为开办“私塾义学为传继”,由此可见,它也许是我们学校的前身。</p><p class="ql-block">尚始公所的建筑布局以中线对称,依次排列为大门,二门,天井,大厅,左右两侧为厢房,小花园,花厅,左侧为一陪弄直通后院。</p><p class="ql-block">我们的一到三年级是在二院的后院上的课。</p><p class="ql-block">蓦然回首,往日已远。</p><p class="ql-block">进大门后的二门口有两只抱鼓石,当年在校门口值日就站在它的旁边,威风凛凛。</p><p class="ql-block">走进光线暗淡,破落的二院,就像走进了一座废弃的寺院。院内的的陪弄和里厢房里都堆满了木雕的大菩萨。</p><p class="ql-block">在不上课的时候,我们经常在这一些苏州人称之为老爷的菩萨堆里穿梭着捉迷藏,忙的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大堂与大门之间有一个天井。</p><p class="ql-block">大堂两侧是厢房,记得左側是教师办公室。</p><p class="ql-block">大堂后面又是天井,连接的是花厅。</p><p class="ql-block">花厅旁边有一条陪弄通向后院,暗暗的弄堂尽头有一口井。</p><p class="ql-block">后院的大天井的北首有几间平房,我清清楚楚的记得,我们的一年级和二年级就在那里上课。</p><p class="ql-block">大天井的南面是一栋二层小楼,三甲班在楼上上课,我们三乙班则在楼下。</p><p class="ql-block">木结构的小楼已经破旧不堪,每一次上楼时,梯子总是抖抖颤颤,吱吱发响,让我们胆战心惊。</p><p class="ql-block">小楼和围墙之间有一个狭长的小园子,里面有两棵高大玉兰树。</p><p class="ql-block">大天井的尽头是一个小花园。</p><p class="ql-block">小花园的四周是高墙,依稀记得里面有一些花草树木,或许也是操场,回想起来一片模糊。</p><p class="ql-block">我唯一有的印象是花园的木门一直被挂上一把锈迹斑斑的大铁锁,它“隔断”了我的回忆?</p><p class="ql-block">五年级时,我一次去苏州博物馆参观,偶然在陈列的橱窗里看到了二院“校门”的一张老照片,</p><p class="ql-block">才知道我们二院的前世今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