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城——路县故城遗址 历史文化展(一)

理达

<p class="ql-block">  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内,一场名为“千年之城——路县故城遗址历史文化展”的展览正在火热进行中。此次展览精心展陈了289件(组)珍贵文物,让游客们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和体验路县故城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的“千年历史文化展”以汉代路县故城为核心,通过考古发掘成果和文物展示,还原了从战国至明清的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 位置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免费开放,其核心展览“千年之城——路县故城遗址历史文化展”,通过文物、墓葬复原及多媒体互动,完整展现战国至明清2000年历史脉络‌。</p> <p class="ql-block">  8月12日与好友相约参观完考古遗址展,继续参观陈列展厅‌内的千年历史文化展。此展分“千年路城蓟东要冲”“由路而潞传承延续”“沧桑故城时代变迁”“璀璨新城古今同辉”四大板块,展陈289件(组)文物,涵盖玉石器、陶器、石刻等‌。</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路县故城:</p><p class="ql-block">1.路县——汉高祖十二年(前一九五年)置「路县」。</p><p class="ql-block">2.通路亭——新莽称「通路亭」。</p><p class="ql-block">3.潞县——东汉(二五——二二〇年)称「潞县」。</p><p class="ql-block">4.潞县故城——北魏(三八六——五三四年)称「潞县故城」。</p><p class="ql-block">5.古潞城——唐代(六一八——九〇七年)称「古潞城」。</p><p class="ql-block">6.通州——金天德三年(一一五一年)始设「通州」,沿用至清代(一六四四——一九一一年)。</p><p class="ql-block">7.通县——一九一二年改称通县。</p><p class="ql-block">8.通州市——一九四八年分设通州市、通县。</p><p class="ql-block">9.通州区——一九五八年通县、通州市划归北京市,成立「通州区」,一九六〇年复称通县,一九九七年撤县设区。</p><p class="ql-block">10.北京城市副中心——二〇一六年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王朝,开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时代。在王朝辽阔的东北疆域,古称燕蓟的今北京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汉王朝在燕蓟之东置一县,其地扼守燕山南麓东西交通孔道,故以“路县”为名,成为连接华北平原与塞北、辽东的重要节点。</p><p class="ql-block"> 2016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启动之际,以“考古先行”为原则,文物部门在通州区潞城镇古城村区域展开系统性考古工作,路县故城遗址重现天日。这座汉代城址平面呈规整方形,面积约35万平方米,城墙基址周长逾2300米。在城址周边,还发现了丰富的生产生活遗迹,发掘出近万座战国至明清的墓葬群。</p><p class="ql-block"> 考古发现向我们展示了一座历史古城的兴起及其持续的变迁,构建起跨越2000多年的历史剖面,这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今日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底蕴和历史文脉至关重要。</p> <p class="ql-block">  建设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加强考古发掘、历史研究与保护展示,采用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呈现考古发掘现场,提高公众历史认知,提供高品质文化交流场所,丰富公众文化体验,提升城市副中心文化活力与内涵,创建历史文化展示窗口。</p><p class="ql-block">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6年——2035年)</span>》</p><p class="ql-block"> 2018年12月</p> <p class="ql-block">  千年之城——路县故城遗址历史文化展共分四部分。</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千年路城 蓟东要冲</p><p class="ql-block"> 路县故城遗址处于燕山南麓东西通道上,这里是燕蓟地区中心城市蓟城(今北京城区西南部)的门户之地,控扼着蓟城与辽东地区往来的交通要道,是中原王朝经略东北的必经之路,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时期,该区域长期隶属于燕国。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初年,中央政权在此设立路县,并营建城邑,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其交通枢纽的地位,这也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区域建城史的发端。</p> <p class="ql-block">古有人居——</p><p class="ql-block"> 燕昭王和惠王时期(公元前311——前272年),燕国袭破东胡,拓地千里,在北境修筑长城,并自西向东先后设置了上古、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路县故城遗址位于渔阳郡内,考古发现了较为丰富的遗存,表明至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这里就有人生息繁衍,形成早期聚落,为路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玉石串饰,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后屯655号墓出土,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 串饰由天河石、滑石、红玉髓珠组成,这些材质的珠饰多见于内蒙古、辽宁和吉林等地。北京地区出土的同类珠饰,成为先秦时期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后屯战国至西汉时期墓群全景</p> <p class="ql-block">  后屯战国时期墓葬和随葬器物分布图。后屯墓地遗物组合分布有一定规律性。陶鬲具有浓郁的燕文化特点,多分布于墓地中东部。鼎、豆、壶、盘、匜具有浓郁的中原文化特点,多分布于墓地西半部。另有2例墓葬同时随葬了陶鬲和鼎、豆、壶、盘、匜,见证了两种区域文化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陶鬲,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后屯581号墓出土,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 燕式鬲,陶质中夹云母碎屑,呈红色或红褐色,表面饰纵向绳纹,主体部分形似圜底或平底的釜。这种陶鬲是京津冀地区文化连续发展的结果,其源头可追溯至本地区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庙上战国时期墓群</p><p class="ql-block"> 距路县故城城址东南约2公里,潞城镇庙上村一带,发掘了50多座战国至西汉时期墓葬,墓葬排列整齐,特色鲜明,推测是一处经过规划的墓地。</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带盖陶豆</p><p class="ql-block">下图是:陶鬲,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庙上971号墓出土,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05陶罐 06陶匜 07铜带钩</p><p class="ql-block">08骨器</p><p class="ql-block">下图是:陶鬲,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庙上971号墓出土,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陶鼎</p><p class="ql-block">下图是:陶鬲,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庙上971号墓出土,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下图从左至右是:12陶尊 13陶鬲 14陶豆 15陶豆盖 16石片</p><p class="ql-block">下图是:陶鬲,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庙上777号墓出土,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陶鬲,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庙上777号墓出土,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  参观游客正在认真听义务讲解员介绍展览内容。</p> <p class="ql-block">  在路县故城城址外南侧,发现一座大型木构水井。该水井修建于战国时期,废弃于西汉早期。水井中出土大量文物,与先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充分证明在战国晚期就有人定居于此,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聚落。</p> <p class="ql-block">下图从左至右是:09戳印多字陶罐 </p><p class="ql-block">10戳印多字陶罐 11戳印“临姑”陶罐</p><p class="ql-block">战国—西汉(公元前475—公元8年),路县故城城郊遗址区13号水井出土,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09戳印“亭”字陶罐</p><p class="ql-block">战国—西汉(公元前475—公元8年),路县故城城郊遗址区13号水井出土,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  秦代(公元前221——前207年)大都小邑均设有市亭机构,以管理手工业生产和销售。陶器、漆器完成制作后,需经市亭检验合格,并加盖带有“市”“亭”字样的印记,方可进入交易流通环节。这一制度可追溯到秦献公七年(公元前378年)“初行为市”,后随秦统一推广至各地。市亭制度与秦代推广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等措施同步进行,促进并保证了这些政策的推广实施。</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戳印“临姑”陶罐</p><p class="ql-block">战国—西汉(公元前475—公元8年),路县故城城郊遗址区13号水井出土,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  营城立邑——渔阳郡境内有水系沟通南北,要道贯通东西,是四方汇聚之地。约在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郡内新设一县,位于蓟城以东,临近蓟城通往辽东郡治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的驰道,便命名为“路县”。同时营建城市,作为县治,是县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这就是后世所知的“路县故城”。</p> <p class="ql-block">  水路要会——渔阳郡内,有沽水和鲍邱水自北向南流经,它们是潮白河的前身,也有蓟城通往辽东郡治襄平的驰道经过,这是中原王朝经略东北的重要通道。路县正处于水陆交通的交汇点,因路得名,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突出。</p> <p class="ql-block">  城址考古发现——路县故城平面近方形,有四面城墙、南城门、壕沟和道路等重要遗迹。城墙总长2300多米,城址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达到战国秦汉时期(公元前475—公元220年)“千丈之城”的标准。</p> <p class="ql-block">  城门——城址目前发现南城门一处,中部为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公元8年)道路,之上叠压着北朝(公元386—581年)墓葬和唐代(公元618—907年)沟渠,佐证了城址使用、废弃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城壕——城壕距离城墙约25—30米,走向与城墙大体一致,宽度约25—30米,城内有排水渠联通城壕。</p> <p class="ql-block">  道路——城址中部发现一条南北向道路,路面东西宽5.5米,厚度0.5米,路西侧有一条排水沟,宽1.2米。</p> <p class="ql-block">  城墙——城墙残高2.5米,墙体下宽上窄,强基宽18米,顶部残存宽度最宽处15米。墙体内侧坡度为11°,墙体外侧坡度为27°。</p> <p class="ql-block">  夯土——城墙为夯筑,夯层清晰,每层厚约0.1—0.2米。夯筑顺序为先中部、后内外两侧,中部夯土中普遍夹杂植物茎秆,两侧夯土中多夹杂料姜石,起到加固墙体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县邑营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下诏“天下县邑城”,路县约在此时建城。这座汉城临河选址,平地起建,达到当时常规县城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  明本《三才图会》刘邦像</p> <p class="ql-block">  最早“路县”——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一带出土一枚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关传简,记录了路县安平里人张安,驾两辆小车出入边关。这也是目前出土文献中所见最早的“路县”。</p> <p class="ql-block">汉代的城(公元前202——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城?——城的概念</p><p class="ql-block">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有围墙或城墙的聚落被称为“城郭”或“城邑”。根据等级与规模的不同,汉代的城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都城、郡国城、县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哪筑城?——城邑选址</p><p class="ql-block"> 古人选择城址一般会考虑地形、气候、河流、交通、物产和人口等因素。城市一般建在依山傍水、远离水旱之忧的地区。</p> <p class="ql-block">何以守城?——城防功能</p><p class="ql-block"> 《墨子·七患》里说:“城者,可以自守也。”城墙、城门、角楼和城壕等设施共同构成了城防体系。城壕中因有水,也能为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时筑城?——筑城季节</p><p class="ql-block"> 建城历来都是大工程,需要严密规划、精心设计,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往往安排在秋收春种之间的农闲季节,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十日。</p> <p class="ql-block">谁来筑城?——筑城人员</p><p class="ql-block"> 筑城的劳力主要来自平民和徒隶,其中平民是建城的主力,成年男子每年要服劳役,土木工程是劳役的重要内容。</p> <p class="ql-block">  图为展览现场模拟的古代建城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建筑遗存——</p><p class="ql-block"> 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县城内一般会包含衙署、仓库、市场和马厩等建筑设施。路县故城城址内外出土了板瓦、筒瓦和瓦当等建筑材料,是城内存在官署等较高等级建筑的证据。</p><p class="ql-block"> “千秋万岁”瓦当——</p><p class="ql-block"> 瓦当是中国传统建筑屋檐顶端的盖头瓦,具有保护建筑和装饰屋面的作用。“千秋万岁”是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公元8年)一种常见的吉语文字,反映了汉代人的美好祈愿。</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筒瓦</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路县故城城郊遗址区出土,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  瓦当是中国传统建筑屋檐顶端的盖头瓦,具有保护建筑和装饰屋面的作用。瓦当出现于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文字瓦史见于秦(公元前221—前207年),流行于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千秋万岁”是西汉时期一种常见的吉语文字,反映了人们的美好祈愿。路县故城遗址发现的“千秋万岁”文字瓦当,与陕西关中地区帝都、帝陵遗址发现的同类型瓦当形制相仿。</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千秋万岁”瓦当</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路县故城城内遗址区出土,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卷云纹瓦当</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路县故城城郊遗址区出土,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手工业遗址区——</p><p class="ql-block"> 在路县故城城址外南侧,发现了一批手工生产相关的考古遗存,表明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公元8年)的路县具有制造和维护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武器的能力,甚至可能是区域性的手工业生产中心。</p><p class="ql-block"> 手工业遗址区位图~距南城墙和城壕约500米处,发现了窑址、房址、水井、窖血、灰坑、灰沟、踩踏面、生土台等遗迹,以及陶豆、陶罐、陶盘等手工业制品。遗址区南部还发现了古河道和河漫滩地,这种环境有利于生产活动的开展。</p> <p class="ql-block">冶铸遗存——</p><p class="ql-block"> 城址外西南侧,距南城墙约260米处,发现一处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冶铸遗址区,清理出房址、水井、道路等遗迹,出土炼渣、炉壁、鼓风管、陶范残件等遗物。据此判断,这里主要进行以生铁为原料的铁质工具生产。</p> <p class="ql-block">西汉边郡城市居民生活——</p><p class="ql-block"> 路县所属的渔阳郡,是汉王朝重要的北方边郡。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边郡城市往往屯驻军队,边民则过着生产与军事相结合的生活,成年男子都要在本郡服兵役,接受军事训练,家中常备弓弩等武器,所以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桓宽所撰《盐铁论》中有“边民百战,而中国恬卧”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分别是路县故城城郊遗址区、庙上934号墓、路县故城城内遗址区36号灰坑、后北营129号墓出土的01三棱铜镞、02铜镞、03陶纺轮、04铜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陶壶</p><p class="ql-block">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后北营102号墓出土,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墓葬——</p><p class="ql-block"> 在路县故城城址周边发现多处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公元8年)墓葬群。墓葬以竖穴土坑木棺(椁)墓和瓮棺葬为主。木棺(椁)墓的墓圹平面多呈长方形,少见墓道。葬具多为一棺一椁,椁室内有头箱,专门用于放置随葬品。</p> <p class="ql-block">胡各庄墓群——</p><p class="ql-block"> 距路县故城城址东南约1.3公里,原潞城镇胡各庄村一带,发现了100多座战国至西汉时期墓葬,包括60余座瓮棺葬。这是北京地区首次发现汉代成人瓮棺葬。</p><p class="ql-block">下图是:胡各庄墓群位置图</p> <p class="ql-block">  战国至西汉时期(公元前475—公元8年),瓮棺葬主要见于燕文化区,并影响朝鲜半岛和日本九州地区,成为见证燕文化东渐和东亚海上丝绸之路形成过程的一种文化遗存。到了西汉晚期,瓮棺葬逐渐消失,表明汉王朝作为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已经形成并逐步发展,汉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占有主导地位。</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瓮棺</p><p class="ql-block">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胡各庄212号墓出土,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北京地区最早的开颅手术——</p><p class="ql-block"> 医生在汉代(公元前202—220年)属于百工之一,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职业。在后屯西汉墓群中,清理出一具女性人骨,其头盖骨上有一个椭圆形的穿孔,长30毫米,宽15毫米。创口出现骨再生和骨愈合现象,根据愈合程度判断,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存活了两个月至数年时间,这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最早的开颅手术实证。</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人头骨上开颅痕迹</p><p class="ql-block">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后屯694号墓出土,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陶壶</p><p class="ql-block">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后北营129号墓出土,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铜钱</p><p class="ql-block">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后北营129号墓出土,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陶壶</p><p class="ql-block">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后北营143号墓出土,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  “千年之城——路县故城遗址历史文化展”,是一场穿越历史时空的文化盛宴。289件(组)珍贵文物,从战国到明清,毫无断层地展现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历史变迁。漫步其中,仿佛能触摸到岁月的痕迹,感受历史文化文明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图文、编制:理达(部分文字来源场馆介绍,致谢原作者)</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北京城市副中心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陈列展厅)</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5年8月12日</p> <p class="ql-block">  🧱谢您阅赏秋安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