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边的话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久前参加了陈蔺《岁月印记》新书的首发仪式,见到不少老朋友甚是兴奋,回家阅读再次兴奋。作为曾经的西知网站站长,感觉有责任让更多的人阅读、分享,于是就制作成美篇,每天一段宣传正能量,希望您能喜欢。</p><p class="ql-block"> 由于本站长属于网络活跃者,时不时手机被封闭。因此,敬请朋友们帮忙分享,分转,希望更多的朋友阅读,万分感谢!</p><p class="ql-block"><br></p> 作者介绍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蔺,1954年出生于成都。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知青,长期就职于经济和金融行业。兴趣广泛,热爱读书和码字做笔记。过去找个本子写写记记,现在电脑前面敲敲打打,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受,乐在其中。有文章收入云南知青相关纪实文集《青春无悔》《八年》、四川省社科院《当代史资料》,和朋友合著出版纪实文集马语》,编写有纪实作品《八十回眸》《我这一辈子》。</p><p class="ql-block"><br></p> 我的父亲母亲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部分 背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一段岁月虽然已经属于上个世纪,属于一个遥远的年代了,但那一段生活和历史并没有被忘却淹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2. 负笈求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 年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从摩尼过,公立学校暂时停办,我曾祖父送父亲到安旗屯亲戚家读私塾。第二年公学复课后,进入公学学习,每年寒暑假仍在摩尼街上的何秀才、何掌师、张茂材家读私塾。学“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四书五经、幼学琼林等。公立摩尼小学是民国古蔺县立第四小学,校长和教师都是从县城里受聘而来。父亲说,在小学,包括在私塾接受的教育对他后来的思想观念有深刻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1939 年春,父亲考入离家百里的全县最高学府蔺中(古蔺中学)。</p><p class="ql-block"> 蔺中创建于 1933 年,时称县立初级中学。著名诗人、“创造社”发起人之一的邓均吾先生曾任蔺中校长。邓先生是左翼作家诗人,在上海等地搞过创作、翻译、写诗填词,与郭沫若、成仿吾、丁玲、艾芜等作家交往至深。他是 1938 年入党的老牌中共地下党员。由党组织派回古蔺,任过小学校长、中学校长,教过英语。他在古蔺办短期、小型的党员训练班,教育青年学习了解马列主义。他在古蔺学生、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邓家几个兄弟都是大知识分子,中共党员,为古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显著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父亲说邓均吾先生为蔺中所写的校歌一直鼓舞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济济多士,蔺中之英,</p><p class="ql-block">探求科学真理,秉承先哲遗训;</p><p class="ql-block">恢弘我青年志气,发扬我民族精神;</p><p class="ql-block">养成既仁且勇之德性,抱定救世济人之决心;</p><p class="ql-block">促进三民主义之文化,完成世界大同之使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蔺中师资水平高,学校老师中有好些是来自北大、川大等知名院校的。他们有的是响应政府号召从大城市来到古蔺,从事乡村基层教育;有的是抗战期间从日本占领区辗转而来;也有的是本县大户人家的子女出外读书成归来,为家乡教育事业贡献力量……这些优秀的学人影响了古蔺一大批学子。</p><p class="ql-block"> 父亲常常提到他敬佩不已的一位老师,潘从理先生。潘先生是古蔺人,先后到过上海、成都、北京等地求学。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他家堂屋里挂有他毕业于北大,蔡元培先生亲笔签署的毕业证,让我父亲等后生无比敬仰羡慕。潘先生得到北大老师,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的赏识。抗战开始,他追随梁先生南下,先后在广东、山东、重庆办学,以后他独自回到古蔺老家从教,集资兴办了古蔺的勉仁小学、勉仁中学,成为梁漱溟先生所领导的“乡村建设理论”的骨干,致力于地方教育事业,教育救国,蜚声教界。</p><p class="ql-block"> 还有川大数学系毕业的高材生王楚玉,教父亲的初中数学、地理。以及陈雨沧老师对于他的关心关照,等等。</p><p class="ql-block"> 1941 年冬,父亲蔺中毕业,和几个同学相约到抗战时期的新兴城市贵阳考高中。春节前就要离家赴贵阳赶考,父亲随同学到公路上乘汽车,我祖母眼泪汪汪地倚门而望,依依不舍,看父亲出门不远又喊回去,硬塞了两块大洋给他,然后目送他们远去。父亲说,当时浑然不觉,兴高采烈地随同学们扬长而去。到以后为人父时才体会到可贵的慈母心肠,母亲泪眼倚门的身影永远在他眼前晃动。</p><p class="ql-block"> 父亲同时考上贵阳中学和贵州清镇中学。他选择就读离贵阳 28公里的清镇中学。清镇中学是 1939 年南下流亡学生创办的国立中山中学班,曾经只招收流亡学生,到 1941 年改为贵州省立清镇中学。学校的同班同学多从沦陷区来,师资都是沦陷地区流亡内地的有名教师,教学质量相当高,供给上还得到美国的资助,每人发有一套蓝布制服。</p><p class="ql-block"> 我曾祖父去世后,家里生意渐不如前,父亲感觉求学前景堪忧。尽管我的祖父祖母一再来信要父亲坚持读书,他的好友骆邦彦亦坚决主张父亲一定留下完成学业,并表示他家今后在经济上可以全力资助我父亲。他家还说可以送他俩一起到成都或者北京、上海考大学深造等。但我父亲思前想后,下决心辍学回家另谋出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3. 教书谋生参加革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 1943 年元月离开清镇中学回到摩尼家中。他的挚友骆邦彦说,我父离开,他也不愿留下,随即赶回了古蔺,并帮助父亲,他们一起受聘于彰德建国小学任教。父亲从此开始了持续多年的教书生涯。</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说,当时他们很多年青人有个说法:教书是读书人的后路。同学中有的辍学后在教书的驿站上又重新去读书深造,有的则去搞其他更满意的职业,有些人则在这个岗位上终此一生。</p><p class="ql-block"> 父亲从 1943 年春到 1949 年冬的七年教书期间,在他好友余辉指引下,参加了革命。余辉和父亲是蔺中同学,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参加中共地下组织的革命活动。他和我父亲性情投缘,很是要好。他经常介绍我父亲读些进步的课外读物。如冰心的《寄小读者》、巴金的《家》、臧克家的诗歌等。1945 年他们同在古蔺县城中城小学任课时,接触更多,常与我父抵脚而眠。</p><p class="ql-block"> 余辉带领我父亲开始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的秘密活动。并极力推荐我父亲参加了党的一个地下刊物“读书会”的工作,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团结起步青年,按照党的政治主张,宣传组织各镇乡民众“三抗”</p><p class="ql-block">(抗粮、抗税、抗丁),并为党组织递送情报等。“读书会”的何显宗、陈昭信、邱泽仁等,先后两次到重庆参加了周恩来主持的学习培训,带回延安整风的情况,学习延安整风的文件。这一时期,同在《雪</p><p class="ql-block">山关》工作的还有刘振美、黄体材等。刘振美、黄体材于 1947 年被捕,1949 年在重庆渣滓洞“11·27”惨案中,被残酷杀害,光荣牺牲。</p><p class="ql-block"> 1949 年 11 月 21 日,遵义解放,余辉在和解放军接头后,身揣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约法八章》等文件返回西安寨途中,被国民党溃军抓住,残酷杀害,头颅挂在城楼上。牺牲时还不到三十岁。</p><p class="ql-block"> 影响我父亲参加革命的还有何显宗。他是抗战期间参加革命的老党员,曾任中共古蔺早期县委书记,在川南地下党中很有影响和威望。1945 年,抗战胜利后,他曾先后两次到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学习。1946 年,参加了国共“重庆谈判”保卫毛主席等中共领导的工作。何显宗与我父同在中城小学任教时,同寝室。他时常往我父亲案头枕下塞《挺进报》《新华日报》,毛主席《论联合政府》《朱德论解放区战场》等著作。何显宗是职业革命者,任教只是作掩护,他参加革命活动经常缺课,教学就由我父亲和一位叫陈其圣的老师代为完成。</p><p class="ql-block"> 在余辉和何显宗的指引下,1948 年 10 月,我父亲正式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父亲说,若不是余辉他们的指引,他的人生际遇当是另一番模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4. 父母初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受党组织指派,1947 年初,我父亲进入县税捐处工作,同时在县城中城小学兼课。他负责随时向党组织报告县政府的动态,并积极地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发展中共党员。1948 年暑期,认识了刚从川南师范学堂毕业来中城小学任教的我母亲。</p><p class="ql-block"> 我父母虽同是蔺中学生,但之前并不认识。当时的蔺中分为男生部和女生部,男女生在校是没有任何交集的。加上他们相差几个年级。</p><p class="ql-block"> 我母亲 1948 年暑期从川师(川南师范学堂)毕业。原打算去重庆投奔邓均吾先生。邓先生当时在重庆,是中共南方局领导下的川南、川东地下党的领导人之一。邓均吾先生的意思,重庆情况已经非常复杂,让我母亲暂回家乡古蔺。于是,母亲回到古蔺小学任教。</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我母亲二十出头,身条清秀,皮肤白皙,落落大方,敢说敢为,按我父亲的话是一个“泼辣能干,篮球打得好,左手上拦,百发百中。说话清脆响亮,唱歌好听……”的女子。</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大名黄星联,小名黄春,出生在古蔺县城。古蔺县城是典型的边隅小邑,全城仅一条正街,两三米宽,青石板铺成,分为上街、中街、下街,大约两华里长。古蔺人开玩笑常说“帽子上街吹脱,下街拣”可见县城之小。据载:1949 年末解放时,古蔺全县城约五六千人。</p><p class="ql-block"> 我母亲常常自诩是城里人,优越于我父亲出生在摩尼镇。</p><p class="ql-block"><br></p> 相关链接阅读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j53zxa" target="_blank">《岁月印记》我的父亲母亲 陈蔺</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i8r1ew" target="_blank">《岁月印记》 非虚构文字的魅力 ——陈蔺《岁月印记》读后 黄基秉</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hbqzjp" target="_blank">《岁月印记》自序 陈蔺</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2wt0q9" target="_blank">《岁月印记》遇到了郭小马</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zp7t2e" target="_blank">《岁月印记》</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tb33nu" target="_blank">《岁月印记》宣传篇</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