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以下是“见若”群里,看一《肖申克救赎》小视频影评之后的自言自语:</p><p class="ql-block">我以为,(对于普通民众)有个称谓是很贴切的——工蚁人。</p> <p class="ql-block">独立思想,独立思考本就是两个不同概念,但却被许多人混淆,以为独立思考就等同于独立思想。事实的真相很残酷,被很多人引以为傲的独立思考,其实是沿着他人设置的思想通道所进行的寄生单元活动。让渡思想是99.999%的人从来都没有觉察到的行为习性。工蚁人是没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但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里不乏拥有各自的独立思考能力,即如何最大效应地发挥自己的余热,让其在所遵循那个理想化的“蚁后思想”场中有个确认being的证明。</p><p class="ql-block">人是很难整顿发挥他的意识潜力的,为满足舒适度,意识的惰性就会占据上峰,而所谓的意识惰性,无疑就是把独立思想让渡出去,为“思想难题”解惑提供一个方便,现场采纳一个成熟的“思想”作为自己独立思想的一个支撑,好腾出空间用来满足因惰性而生成出来的“思想睡眠”舒适度,以获得稳定的、群体共振的安逸场所。</p> <p class="ql-block">所以,轻易不要对人说,自己是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人,因为具有独立思想的条件是很高的,生活在归纳法中的人天生就带有思维缺陷,一般是不具备这一充分必要条件的,惟有演绎法和具备第一性原理思维能力的人,方可备有此条件。</p> <p class="ql-block">以下皆为个人的观念解读,供批判指正,可随意批之。</p><p class="ql-block">独立思考与独立思想定义级差:</p><p class="ql-block">独立思考:在既定棋盘里下出最优解。</p><p class="ql-block">独立思想:质疑“为什么非得下棋”,甚至把棋盘掀了,再自己造一副新棋。</p><p class="ql-block">前者是算法优化,后者是系统重写。</p><p class="ql-block">独立思考与独立思想在认知结构上的差异:</p><p class="ql-block">独立思考 → 归纳法 → 经验驱动 → 边际改进。</p><p class="ql-block">独立思想 → 演绎法 → 第一性原理 → 范式跃迁。</p><p class="ql-block">独立思考与独立思想之间的能量消耗差异:</p><p class="ql-block">独立思考:可“省电模式”运行,从群体共振获得结论,马上得到多巴胺奖励。</p><p class="ql-block">独立思想:必须“满功耗”验证,前期零反馈,伴随存在性孤独。</p><p class="ql-block">它们之间的社会功能差异:</p><p class="ql-block">独立思考:只是单一地对信息素进行收集和确认,沿着散发信息素的通道顺从快速爬行,让蚁群效率更高。</p><p class="ql-block">独立思想:对信息素不仅有收集还会有辨析,让工蚁人意识到“做个工蚁”只是选项之一,待辨析产生路径裂变,“思想蚁后”也有可能是个备选项。</p> <p class="ql-block">如何训练思想?</p><p class="ql-block">有答:把“让渡思想”从潜意识拖到案板,切成可见薄片。坚持半年以上,你就会拥有“认知抗体”:一感到“众人皆醉我独醒”,就自动触发“我可能已醉”的怀疑。用“身体”打断“精神惰性”。“思想睡眠”往往从身体塌陷开始。给自己一条硬性规则:一旦察觉自己在社交媒体上连续滑动超过半个小时且情绪高亢,应立刻冷静下来,起身去冲个冷水脸,平复一下情绪。用生理层面的“不舒适”去对冲心理层面的“舒适幻觉”,把“让渡思想”的温床暂时掀翻。</p> <p class="ql-block">时刻能主动提醒自己:我并非“具有”思想,而是“在耕种”思想——随时可能歉收。</p><p class="ql-block">如果一句话不能容忍被翻译成三种外来用语而保持原意,那么它多半是情绪,而非思想的原意。</p><p class="ql-block">每当听到“大家都这么说”时,请先默数 5 秒,让大脑从“共振模式”切换到“验算模式”。</p> <p class="ql-block">谦逊不是姿态,不是假惺惺地打哈哈(什么“老朽”、“鄙人”……等都是傲慢故作姿态的伪装),而是认识到“我即我的边界”,因此任何思想越界都是在肢解我自己。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我仅代表我自己,分享我自己。</p> <p class="ql-block">不卑不亢——</p><p class="ql-block">卑的来源:把评价权交给外部。</p><p class="ql-block">亢的来源:把评价权从外部照单全收回到自我。</p><p class="ql-block">让评价权在“第一性原理”与“可证伪证据”之间来回摆渡,而不在任何身份标签上去做停留。</p><p class="ql-block">我是谁?撇开傲慢与偏见,必须承认,我也是工蚁人中的一员。只是、只是想保留一点做“工蚁”思后能有校往的尊严,若可能话,也想保留“掀棋盘”或有的可能发生。</p> <p class="ql-block">你我皆应知晓,独立思想不是徽章,而是高风险、高成本的“认知极限运动”。普通人若真把它当做日常标配,就如同要求每个人随时跑马拉松一样残忍。更温厚的路径是:在 90% 的常规领域继续当“工蚁”,用独立思考把巢穴建得牢固;在 10% 的关键节点(投票、职业选择、亲密关系、生死观念)启动“第一性原理”验算,允许自己偶尔掀下棋盘。而掀完之后别忘了记得把棋子捡回来——因为生活还得继续,蚂蚁也还得吃饭。</p><p class="ql-block">以为,承认自己天知有限,承认自己后天有残缺,此生能做个半个工蚁、半个懒蚂蚁样的人,就已经是个天赐良机的存在感应了。</p> <p class="ql-block">如此,我们既能谦逊地承认自己“大概率仍是个工蚁”,又能警觉地保留“可随时化蛹分裂变”成为赖蚂蚁缝隙中思想的幸运儿。</p> <p class="ql-block">吾以为,喜静好思的人,其思想真正的边界感并不完全在语言,而在于思的遨游与沉寂——知道何时该在通道里爬行,何时该在通道口停步,抬头问一句:这通道是谁修的?因何而修?它通向哪儿?我能不能爬到终点?我还能不能不爬?</p><p class="ql-block">——问完,若证据不足,就请继续爬;若证据成立,再决定是拆墙、另挖,还是掉头。那一刻,你就已经站在独立思想的门槛上了,但却仍能保持着普通人的体面与温度,笑谈自己,亦能笑谈发生。</p><p class="ql-block">正可谓是——俗人俗世俗面过,人笑我笑笑无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