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

文心雕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道德经》第五十七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以正治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文/文归朴</span></p> <p class="ql-block">政清禁简民自朴,无为而治天下安。</p><p class="ql-block">政清禁简,去繁就简则民自朴;无为而治,顺势而为则天下安。少扰则民安,少欲则政明,以简驭繁、以静制动,让民心归向本真,方得长治久安之局。</p> 一、现实解读 <p class="ql-block">1. 以正治国:守正出新,政稳民安</p><p class="ql-block">“以正治国”,核心是用符合规律的“正道”治理国家,不搞苛政与权谋。就像大地承载万物,始终遵循自然法则,治国若坚守公平、简约的原则,百姓便能安居乐业。历史上,文景之治以轻徭薄赋、简化法令为要,摒弃繁苛管控,让民生自然恢复;汉初萧何制定律法,以“约法三章”为基础,不随意增设禁令,使社会快速稳定。“守正”是坚守治理的根本,不偏离为民的初心,不滥用权力;“出新”则是在正道框架内,根据实际调整策略,而非墨守成规。这种“正”,不是僵化的约束,而是让国家运转符合规律,最终实现政稳民安。</p> <p class="ql-block">2. 多忌弥贫:政繁民困,得不偿失</p><p class="ql-block">“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过多的禁令与苛政,只会让百姓陷入困顿。就像给庄稼过度施肥、频繁干预生长,反而会导致枯萎;国家若法令森严、禁忌繁多,百姓动辄得咎,便不敢放手创造,生计自然艰难。秦朝末年,严刑峻法层出不穷,徭役赋税沉重,百姓不堪重负,最终引发起义;反观贞观年间,唐太宗简化法令、减少禁忌,让百姓有更多空间发展生产,很快迎来盛世。“政繁”看似是为了管控,实则会束缚活力,当百姓把精力都用在规避禁令上,而非创造价值,国家再严苛的管控,也换不来真正的富足,反而会陷入“民贫国弱”的恶性循环。</p> <p class="ql-block">3. 无为自化:道法自然,民自归正</p><p class="ql-block">“我无为,而民自化”,这里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强行干预,让事物顺着规律自然发展。就像春雨滋润万物,从不刻意操控,却能让草木自行生长;圣人治国不搞主观强加,而是减少不必要的干预,百姓自然会在规律中实现自我教化。汉文帝不折腾民生,让百姓自主发展农桑,社会财富逐渐积累;现代社会中,政府简政放权,减少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反而能激发企业活力。“道法自然”是“无为”的核心,尊重事物发展的本质,不凭主观意志强行改变。当治理者放下控制欲,给百姓足够的空间,百姓便会自发走向正道,实现“自化”“自正”“自富”,这正是治国的最高智慧。</p> 二、现实启示 <p class="ql-block">1. 大道至简:删繁就简,直击本质</p><p class="ql-block">“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复杂的桎梏往往滋生乱象,唯有简约方能触及事物本质。就像房间堆满杂物便显混乱,清理冗余后才会整洁有序;工作中流程繁琐会拖慢效率,简化环节、聚焦核心反而能提升成果。个人生活里,被过多欲望与琐事裹挟,便难专注真正重要的事,剥离虚妄后才能回归本真。这正如工匠打磨器物,去除多余边角,才能显现其核心价值,大道从不是繁杂的堆砌,而是删繁就简后的通透。</p><p class="ql-block">生活中的“简约”,藏在细微选择里。整理手机时删除无效APP,减少信息干扰;购物时只买实用之物,不被消费主义裹挟;做事时列好核心目标,不被细枝末节分散精力。人生活中减去不必要的负重,才能轻装前行,在从容中抓住关键。</p> <p class="ql-block">2. 少禁多导:疏堵结合,激发活力</p><p class="ql-block">“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单纯依靠禁令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疏导远比强硬约束更有效。就像治水,鲧以“堵”治水终致溃堤,大禹以“疏”引导水流终成伟业;教育孩子,一味禁止犯错只会引发抵触,引导其明辨是非才能让他自主规避风险。社会治理中,对新生事物急于设限会扼杀创新,合理引导规范才能让活力充分释放。“少禁多导”的核心,是在秩序与自由间找到平衡,而非以管控压制成长。</p><p class="ql-block">生活中的“疏导”,是化解矛盾的良方。与伴侣有分歧时,别急着否定对方,而是引导彼此说出顾虑;管理团队时,别用严苛规定束缚手脚,而是明确方向后鼓励自主探索;面对自身惰性时,别强行对抗,而是制定小目标逐步引导改变。就像水流遇阻会绕道前行,疏导而非阻挡,才能让关系更和谐、成长更顺畅。</p> <p class="ql-block">3. 顺势而为:尊重规律,事半功倍</p><p class="ql-block">“我无为,而民自化”,“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规律不强行干预,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像种植庄稼,顺应季节播种、施肥,才能收获丰硕;企业发展,契合市场趋势调整策略,才能突破瓶颈;个人成长,依据自身禀赋选择道路,而非盲目跟风,才能走得长远。顺势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洞察事物本质,借规律之力推动发展,这正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p><p class="ql-block">生活中的“顺势”,是减少内耗的秘诀。明知熬夜伤身体,就顺应生物钟调整作息;明白性格难骤变,就顺着自身特质选择职业;懂得人际关系需经营,就顺应相处之道保持分寸。就像帆船借风力前行,不与风向对抗,才能以最小力气驶向目标,在顺应中实现高效成长。</p> <p class="ql-block">“以正治国”的智慧,从来不是局限于治国理政的空谈,而是贯穿于生活方方面面的处世哲学。“大道至简”教会我们剥离冗余、聚焦本质,“少禁多导”指引我们以疏导代替压制、平衡秩序与活力,“顺势而为”则启示我们尊重规律、借势发力。三者一脉相承,核心都是摒弃“强行干预”的执念,回归“顺应本质”的理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道德经》第五十七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转载/品读</span></p>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以正①治国,以奇②用兵,以无事③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④:天下多忌讳⑤,而民弥贫;民⑥多利器⑦,国家滋昏;人多伎巧⑧,奇物⑨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⑩;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p> <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正:指无为之道。②奇:奇巧、诡秘。③取: 治理。④以此:即以下面这段话为根据。⑤忌讳:禁忌、避讳。⑥民:一本作“朝”。⑦利器:锐利的武器。⑧伎巧:指技巧,智巧。⑨奇物:邪事、奇事。⑩自化:自我化育,自然顺化。</p> <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以无为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的计谋用兵,以不干扰害人而管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种道理呢?根据就在于: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来越贫穷;百姓的锋利武器多了,国家就会越来越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怪事就越闹得厉害;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会越多。所以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然顺化;我喜好宁静,人民就自然走正道;我不生事端,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没有欲望,而人民就自然淳朴。</p> <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本章具体讲述了无为治国的实施方法。法律是光明正大的,要求人人知法守法。用兵则不然,欲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必须运用奇谋。要想取得国家的领导权,成为人民拥戴的领袖,绝不能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必须以天下为公。往往是那些心理脆弱不堪一击的人忌讳多,一旦被触犯,就会怒不可遏,做出有失常态的举动来。而无所顾忌的人心理健康,自然不需要什么忌讳。正是由于统治者多忌讳,国家的法令烦琐严苛,那百姓不知道自己哪里一不小心就会触犯了法令,做起事来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为求自保,自然也就宁可少做少错,这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展了,百姓生活就会困苦。当人心不能够顺其自然、清静平正时,面对种种利器、智能、法令,自然也就容易盗贼奸伪迭起了。</p><p class="ql-block">所以老子提出依法治国;取消主观说教,通过自身默修实践,加强自我道德修养,让人们在自悟的过程中,逐渐确立正确l的思想观念、科学的世界观和认识论;热爱和平,拒绝战争,人民生活在民主自由、和平稳定的社会里,自然生活富足;反对利己主义,倡导集体主义。只要人人消除了自我私欲,人民就自然归于淳朴。</p> <p class="ql-block">【证解故事】</p><p class="ql-block">不同问题应以不同措施去处理,做事没有必要直来直去,很多时候直来直去肯定是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碰钉子的做法。因此,生活中,你在处理具体事时,就不要一条路走到黑,必要时不妨绕个弯。三国时,刘备在四川当皇帝,碰上夏天长久不下雨,为了求雨,就下令不准私人家里酿酒。因为酿酒也会浪费米粮和水,就下令不准酿酒。命令下达下来,执行命令的官吏,在执法上就发生了偏差,有的在老百姓家中搜出做酒的器具来,也要处罚。老百姓没有酿酒,而且只搜出以前用过的一些做酒工具,怎么可算是犯法呢? 但是执行的坏官吏,一得机会便“乘时而驾”,花样百出,不但可以邀功求赏,而且可以借故向老百姓敲诈、勒索。报上去说,某人家中,搜到酿酒的工具,必须要加以处罚,轻则罚金,重则坐牢。虽然刘备的命令并没有说搜到酿酒的工具要处罚,可是天高皇帝远,老百姓有苦无处诉,弄得民怨处处,可能会酝酿出乱子来。简雍是刘备的妻舅。有一天,简雍与刘备两郎舅一起出游,顺便视察,两人同坐在一辆车子上,正向前走,简雍一眼看到前面有个男人与一个女人在一起走路,机会来了,他就对刘备说:“这两个人,准备奸淫,应该把他俩捉起来,按奸淫罪法办。”刘备说:“你怎么知道他们两人欲行奸淫?又没有证据,怎可乱办呢!”简雍说:“他们两人身上,都有奸淫的工具啊!”刘备听了哈哈大笑说:"我懂了,快把那些有酿酒器具的人放了吧。”这就是“曲则全”的一出好戏。</p><p class="ql-block">愿与君共勉共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