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 门前的真味——关素妍评寄雨江南的随笔《门前》

寄雨江南

<p class="ql-block"> 昨日《美篇》所载寄雨江南的随笔《门前》,其文隽永,意蕴悠长。读罢,我深深为之折服,尤以其中对“权力退场与生命本真”的探讨,笔触举重若轻,却直抵人心。</p><p class="ql-block"> 《门前》这篇千字随笔,以一次寻常探望为经,以人生体悟为纬,在平淡如水的叙述中织就了一幅关于权力、人情与生命本真的深邃图景。作者以极简的文字,举重若轻地叩问了当代中国社会关系中一个敏感而普遍的命题——当权力的光环褪去,人与人之间还剩下什么?</p><p class="ql-block"> 文章的结构艺术令人赞叹。从“那日午后”的宁静开场,到老领导吟诗的自嘲,再到“我”的心理活动与对话,最后以夕阳下的告别和归途沉思收束,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环形叙事。这种结构本身就在暗示一种生命的循环与回归——从喧嚣复归平静,从外在认可转向内在安宁。</p><p class="ql-block"> 老领导这个形象述写得尤为深刻。他不再是权力场上的符号,而是一个回归生命本真的智者。他那四句即兴诗:“忽闻院外喇叭响,疑是同僚又莅临。笑脸相应门前过,却留扑面土扬尘。”既是对世态炎凉的轻微讽刺,更是对自我处境的清醒认知。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反应不是愤世嫉俗,而是“看透了什么似的清明”,这种态度展现了真正的精神超越。</p><p class="ql-block"> 更为精妙的是作者对“不曾提携”这一关系的发现。在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中,他与老领导之间恰恰因为缺乏权力往来而保全了情感的纯粹。这一洞察如利刃般剖开了人际关系中那些未被言明的真相:“在位时,来的都是找位子的;退下来后,来的才是找人的。”老领导的这句话,堪称全文的文眼,道尽了权力关系中人的异化与复归。</p><p class="ql-block"> 文章中的意象运用也颇具匠心。“月季懒懒地开着”、“茶叶在杯里慢慢舒展开”、“院角的菜畦”等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远离权力中心的自然世界。特别是老领导种植的黄瓜,“该搭架了就来搭架,该施肥了就施肥,从不问我曾经是什么级别”,这一细节以近乎禅意的方式,揭示了自然法则对人间权力逻辑的消解与超越。</p><p class="ql-block"> 在节奏把控上,作者展现了高超的技艺。开篇的静,中间对话的动,结尾的再度归于静,形成了张弛有度的呼吸感。尤其是结尾部分,“脚步便从容了起来”、“竟一时忘了计较长短”等表达,将文章的境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当人摆脱了功利计较,生命本身便显露出它应有的从容与宽广。</p><p class="ql-block"> 《门前》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官场生态的微妙刻画,更在于它对普遍人生处境的深刻映照。在一个崇尚成功、追逐名利的社会里,这篇文章如清泉般洗涤人心,提醒我们:门前车马稀未必是失落,可能是另一种获得;人际关系的温度,不取决于一时的热闹,而在于那些不随职位变动而转移的真情。</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最终告诉我们:生命的真味,不在于门前的车水马龙,而在于屋内那杯清淡却余味绵长的茶;人生的归路,也不必计较长短,因为从容本身已是目的地。在这个意义上,《门前》不仅是一篇优美的随笔,更是一剂治愈现代人心灵焦虑的良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