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西北农村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过着“大集体”的生活。“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可“大锅饭”的体制却难以真正调动农民的劳动热情。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尽管农民在政治上“翻身做了主人”,碗里的粮食却始终紧巴巴的。那时,多少人家吃了上顿愁下顿,一点安稳饭都成了奢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谁家要是有人当上工人,境遇就大不一样。不仅穿着体面,还能吃上普通农家少见的大米白面——那可是稀罕物。我们村和邻近几个村子,就有好几个人在石炭井当工人。我那时年纪小,不清楚石炭井到底在哪儿、离得多远,甚至连大武口和石炭井是什么关系都搞不明白。只懵懂地知道:那是个出煤的地方,有钱,有米,有白面。在我稚嫩的心里,大概和村里大多数人想的一样——那是个富裕、令人向往的地方,叫人忍不住心驰神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的变迁,大家都知道了。石炭井不再产煤,摇身变成文旅影视基地,成了宁夏最北端的热门打卡地。说来惭愧,我虽是宁夏人,在银川也住了好些年了,却一直没去过石炭井矿区。对于它现在的模样、这些年的故事,我知道得实在很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10月25日,得了个空闲,我邀上本家兄长李春明和亲戚张玉峰,一起驱车前往石炭井——这个从儿时就耳熟能详、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时隔半个多世纪,这趟向往已久的行程,终于成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临走石炭井前,我科普了一下有关石炭井的知识。石炭井影视小镇地处贺兰山腹地,原为1958年国家“一五”时期建设的全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曾年产焦煤730万吨,人口超10万,被誉为“西北小上海”。随着资源枯竭,人口外迁,当地通过生态修复和工业遗存保护,于2021年启动转型,打造为“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小镇”。</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汽车驶离石嘴山市区,缓缓靠近贺兰山。沿山脚北行不久再转向西,便真正进入了贺兰山腹地。从石嘴山到石炭井的这段301省道,全程约四十公里,虽不算长,走起来却颇为不易。一方面道路正在修缮,另一方面,满载货物的重型卡车频繁往来,常常占去大半车道。加上路面狭窄、弯道急促,车速自然快不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我们一行人而言,倒也不赶时间,正好可以细细打量窗外的景致。道路两侧的远山,有真也有“假”:真的是自然造就的连绵山峦,假的是经人工修复的矿山——矿区停产后,人们对山体进行了治理与再造。低洼地带栽种了成片的常绿树木,有些已蔚然成林,为满目疮痍的矿区遗址,缀上了难得的绿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谷间平缓处,零星散布着一些房屋,也有几处连片的建筑群,大多颜色灰扑扑的,带着岁月的痕迹。通往公路的路口,有的立着生锈的铁门,有的围着歪斜的栅栏,周围荒草丛生。不用猜,这定是当年矿工们居住过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透过这些若隐若现的历史印记,我们仿佛看见了当年的建设者——他们曾在这里挥洒热血、奉献青春,住过地窝子,钻过猫耳洞,在艰苦中拓荒,在奋斗中前行。也仿佛能看到,当他们创下年产730万吨焦煤的纪录时,那庆功会上沸腾的欢笑与荣光。</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301省道修建在两山之间的狭长平台上。愈是深入,地势便愈高。道路与南山之间,横亘着一条宽阔的季节性河床,山洪经年冲刷,将山脚切削得如墙壁般笔直。也正是在这垂直的断面上,清晰地呈现出一层乌黑、一层青灰的色带。同行的老张告诉我:那黑色的是沫煤,灰色的是岩石。工人们便是深入这岩石的夹层之中开采煤炭的——只不过所有的作业都在地下进行,并且地下煤层的实际厚度与质量,远比我们眼前所见的要好得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听了老张的解说,我心中恍然。那些曾在童年记忆中代表着“优越”的白面、大米与馒头,其背后所承载的,远非简单的物质丰裕。那是一代热血青年,怀揣理想与信念,在极其恶劣与危险的环境下,用青春乃至生命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的英雄壮举。他们所付出的艰辛与承受的苦难,远比那地层之下的黑暗更为深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车辆前行,一片令人震撼的宏大景象逐渐铺展开来。厂房、井架、街道、办公楼、职工家属院,以及车站、粮店、理发馆、照相馆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俨然一座功能齐备的微型城市。只是与如今街市店铺不同的是,这些门店名称前都统一冠以“国有”二字。而今,墙皮剥落,字迹褪色,门锁紧闭,早已人去楼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这一砖一瓦、每一条巷道间,不难看出,也不难想象,这里曾一度拥有的辉煌与繁荣:工人们头戴矿灯,步履坚定地走向作业区;家属手挽菜篮,呼朋引伴地穿行于菜市场;轮休在家的职工,骑着自行车,载着刚从国有粮店凭票换回的米面匆匆往家赶;还有那单身的青年,穿着笔挺的西装,走进照相馆拍一张体面的照片,准备寄给远方的亲人……这些画面,仿佛并未走远,仍在风中低语,在砖石间隐隐回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随着石炭井地下焦煤资源逐渐枯竭,矿区最终停产关闭,工人们陆续撤离,依附于矿区的服务行业人员或艰难转型,或无奈失业。尽管政府尽力对相关人员及家属进行了统筹安置,依然难以抵挡现实困境的层层侵袭。这个曾容纳十余万人的工矿小镇,迅速陷入前所未有的萧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经机器轰鸣、人声鼎沸的群山,重归于一片深沉的寂静。就连相距不远的大武口区,也未能免受波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青丝到白发,从地坑到平房,再到最后的辗转流离——石炭井人用一生写下一代建设者的命运轨迹。他们的奉献与牺牲,那一份沉默而深沉的壮烈,丝毫不逊于战争年代为国捐躯的英雄。他们同样应当被铭记,被敬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石炭井矿区自1958年至2000年,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历经沧桑,终迎蜕变。近年来,当地借助影视产业推动文旅融合,将废弃的工业遗址改造为影视拍摄基地,吸引了众多剧组和游客。已有四十多部影视作品在此取景,年接待游客达十六万人次,实现了从“因煤而兴”到“因煤而衰”,再到“因影而活”的华丽转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转型后的小镇,街道整洁,设施尽可能保留原貌,个别标志性建筑加设围栏,予以重点保护。游客们东瞧西看,不时举起手机拍照留念,仿佛要透过镜头,挖掘出这里埋藏的岁月珍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众多游客中,有一位年约八旬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他一边走,一边向身旁的人指点讲述——这里是原来的什么单位,那里曾是什么车间。从他的言语和神情中不难判断,这位老人很可能就是当年石炭井的建设者之一。身边的人,或许是子女亲属,正安静聆听。此情此景,已不只是一次普通的游览,更像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我不由对这位老人肃然起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三人也和其他游客一样,满怀好奇地走遍几条街道,甚至凑近建筑物的窗玻璃向内张望,渴望捕捉到任何一丝往昔的痕迹。这份“用心”,不乏怀旧的成分。我虽未曾亲历石炭井的过去,但诸如“国营粮店”“国营照相馆”这类名称,却与我老家的记忆相连。固原南门坡子上那家唯一的照相馆,乡下人只有结婚时才愿意赶几十里路去拍张照;每个公社唯一的粮站,大人们交公粮、购粮时,我们这些孩子常跟在身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尤其当看到一面墙上赫然留着“毛泽东思想万岁”七个仿宋体大字标语时,我心潮难抑。这类标语,在文革前后的老家土墙上也曾遍布:“抓革命,促生产”“以阶级斗争为纲”“毛主席万岁”……它们写满墙头,也深入一代人的心里。随着岁月流逝,这些痕迹在故乡早已消失无踪。正因如此,在此地重逢,才更叫人心情起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的街道上,除了游客,还有不少摊贩与店铺,卖小吃的、售奇石和旅游纪念品的,勾勒出一幅复苏中的市井图景。这个沉寂多年小镇,正随着时代的浪潮缓缓苏醒。看这般发展势头,它必将迎来更加动人的明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石炭井长途汽车站兼宾馆</p> <p class="ql-block">饭馆</p> <p class="ql-block">石炭井“东方红”照像馆</p> <p class="ql-block">新华书店</p> <p class="ql-block">商店</p> <p class="ql-block">理发店</p> <p class="ql-block">粮店</p> <p class="ql-block">小饭馆</p> <p class="ql-block">石炭井小镇现街道</p> <p class="ql-block">石炭井街道围墙一角</p> <p class="ql-block">矿区一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