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茶文化(新编498)

淡定从容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续上篇,接着阐述我所认知的“中国茶道精神”。</p><p class="ql-block"> 继续按照我的思路,依据哲学思辨和美学的思维去理解“精”、“敬”、“悦”和“归”。(之408)</p><p class="ql-block"> 本篇,继续探讨“中国茶道精神”中的茶德。今天,着重谈谈本人是如何修炼自己的茶德的。(实践方面354)</p> <p class="ql-block">  写茶文章,也是很有瘾的。每天不断地阅读大师们的佳作,那可是真正的“精品”,不由得“敬”重他们的才情和茶德,读的多了,自然会给自己带来足够的“悦”,我也会反省自己的初衷,那个“归”处,就是大家同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再说茶的另一个雅号“先春”。它最早出现在唐代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文中。大多数的茶人,大概都知道卢仝的故事,不过呢,主要是集中在他的“七碗茶”的诗句上了。</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人们喜欢把卢仝称之为“茶仙”。能得到这个名号的赞誉,那可不是随便能得到的。他把茶比喻为“先春”也是自然不过的了。我需要给各位解读几个很重要的事实,你就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是,卢仝其人其事。</p><p class="ql-block"> 卢仝(tóng)(约795年-835年11月) ,字玉川,号玉川子,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卢纶之孙。出生于济源市,祖籍范阳(今保定市涿州市 )人。早年隐少室山茶仙泉,后迁居洛阳。自号玉川子,破屋数间,图书满架,终日苦读,邻僧赠米,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被尊称为“茶仙”。性格“高古介僻,所见不凡近” ,狷介类孟郊;雄豪之气近韩愈。韩孟诗派重要人物。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死于甘露之变,时年四十一。《摘录自百度百科》。</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两点需要解释一下。</p><p class="ql-block"> 一方面说卢仝的性格。比较乖张的。诗风格属于“韩孟流派”。这在史书上,有记载的。</p><p class="ql-block"> 韩孟诗派及其诗风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早在公元792年(贞元八年),42岁的孟郊赴长安应进士举,24岁的韩愈作《长安交游者一首赠孟郊》及《孟生诗》相赠,二人始有交往,由此为日后诗派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此后,诗派成员又有两次较大的聚会:一次是公元796~800年(贞元十二年至十六年)间,韩愈先后入汴州董晋幕和徐州张建封幕,孟郊、张籍、李翱前来游从;另一次是公元806~811年(元和元年到六年)间,韩愈先任国子博士于长安,与孟郊、张籍等相聚;后分司东都洛阳,孟郊、卢仝、李贺、马异、刘叉、贾岛陆续到来,张籍、李翱、皇甫湜也时来过往,于是诗派全体成员得以相聚。这两次聚会,对韩孟诗派群体风格的形成至为重要。</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聚会时,年长的孟郊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诗风,从而给步入诗坛未久的韩愈以明显影响;到第二次聚会时,韩愈的诗歌风格已完全形成,他独创的新体式和达到的成就已得到同派诗人的公认和仿效,孟郊则转而接受韩愈的影响。通过这两次聚会,诗派成员酬唱切磋,相互奖掖,形成了审美意识的共同趋向和艺术上的共同追求。</p> <p class="ql-block">  二是,“先春”出现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要注意,这里的孟,是孟简(谏议大夫),不是孟郊。当然,在唐代,也是一个非常出名的人物,这里就不多介绍了。</p> <p class="ql-block">  三是,这是一首长诗。先春的提法和七碗茶的说法,都包括的在内的。</p><p class="ql-block">为了说明,只得把其中的两段摘录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p><p class="ql-block">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p><p class="ql-block">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p><p class="ql-block">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p><p class="ql-block">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p><p class="ql-block">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p><p class="ql-block">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p><p class="ql-block">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p><p class="ql-block">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p> <p class="ql-block">  各位茶人,我们每年,每春,甚至每天,都在喝茶,可就没有过分地追求给茶再起一个什么雅号或者别称之类的事情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图片均为随手拍。</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且听下回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