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单位事务繁杂,我却总愿挤兑些碎片时光,沉下心重温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于我是“常读常新”的精神宝藏,一年一两遍、甚至两三遍的品读从不觉枯燥——书中质朴的农村图景、黄土地上的烟火气息,还有孙少平在贫困与辛劳中仍执着捧书、于煤油灯下汲取力量的模样,总让我清晰回溯年少时乡村求学的岁月。彼时条件简陋,没有书桌,便以门槛为案、炕头为席;没有新书,就攒着几分几毛的零花钱,跑到镇上旧书摊淘捡泛黄卷边的读物。饭后夕阳斜照院墙,我蜷在门槛上,指尖摩挲着粗糙的书页,任文字带我穿越贫瘠;睡前煤油灯芯跳动,我趴在炕头,借着微弱光亮与书中人物共情,那些密密麻麻的铅字,是灰暗日子里最明亮的慰藉,这份与书相伴的滚烫记忆,与书中情节深深共振,每一次翻阅都能拾得新的触动与感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平凡的世界》,最动容于孙少平离开家乡闯荡黄原的篇章。他在揽工的奔波、挖煤的艰辛中,肩上扛着生活的重负,心里却始终揣着对知识的渴望,从未放弃读书与思考,始终坚守内心的善良与对生活的热忱。他面对苦难时的坚韧、对待日子的赤诚,恰似一束光穿透迷茫——人生本无既定剧本,平凡也好、壮阔也罢,唯有以真心待人、以善良处世、以认真活着,才算不负时光。在岁月流转中沉淀思想、笃定人生观,不扭曲本心、不粉饰过往,这样的人生才自有绵长回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书从不是装点门面的虚饰,而是源于心底的热爱与修行。它在潜移默化中澄澈思绪、净化心灵,既增益理论素养,更帮我们校准价值观与人生观,让内心在文字的滋养中愈发坚定有力量。这份习惯断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唯有以持之以恒的坚守,方能让热爱融入日常,让书香浸润岁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书贵在积累与思考。读到书中直击人心的精辟语句,我总会随手摘抄在笔记本上,分类整理后时常翻阅、反复咀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唯有在日积月累中勤思善悟,才能避开盲目涉猎的浮躁,让这些饱含力量的文字真正沉淀为自身的底蕴。而阅读的核心更在“学以致用”:将孙少平的坚韧转化为直面工作难题的勇气,把书中传递的真诚融入与人相处的日常,吃透书籍精髓并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方法,才算不辜负每一次与文字的深度相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选书亦需审慎,无思想、无价值的读物不过是浪费时光,尤其要避开那些无病呻吟、脱离现实的作品。像《平凡的世界》这类兼具思想深度与精神力量的经典,既能引发灵魂共鸣,又能滋养成长底气,唯有聚焦此类有分量的内容,方能实现阅读与实践的双向赋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到底,读书当择好书、学真识,与其装模作样“假阅读”,不如沉下心读透一本好书、踏实做好一件实事。让每一次阅读都有沉甸甸的收获,每一份付出都有真切切的回响。而那些从书中汲取的力量、沉淀的感悟,终将化为人生路上的底气与勇气,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自在与丰盈,这便是读书与生活最好的模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