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派创始人 、伟大的思想家 ,老子

曾汉龙

<p class="ql-block">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p><p class="ql-block">生平经历:老子大约生于公元前581年或前571年,卒年不详,一般认为他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一说安徽涡阳县)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他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微,老子弃官归隐,骑青牛西行,至函谷关时,应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后不知所终。</p><p class="ql-block">思想主张: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由“道”演化生成。其哲学中包含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且处于运动变化之中,遵循向相反方向发展的规律。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p><p class="ql-block">著作影响:老子的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其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影响深远,后世儒家、法家、佛教、道教等均对其有不同程度的吸收。老子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b>传世之作</b></p><p class="ql-block">据《史记》记载,老子西出函谷关时,应关令尹喜之请,著下五千余言的著作,即《道德经》 。该书分上下两篇,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誉为“万经之王”,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p> <p class="ql-block"><b>《道德经》的核心思想</b></p><p class="ql-block">以“道”为宇宙本原,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并蕴含“反者道之动”的朴素辩证法。</p><p class="ql-block">“道”无形无象却化生万物,“自然”是事物本然状态,“无为”不是消极不为,而是不违背规律的顺势而为;对立双方(如难易、祸福)相互依存且可转化,是其核心辩证思维。</p> <p class="ql-block"><b>历史贡献</b></p><p class="ql-block">一是奠定中国道家思想根基,构建“道-德-自然”的哲学体系,补全古代思想维度;二是其朴素辩证法、“无为而治”等理念,深刻影响后世政治治理、哲学发展(如魏晋玄学)、宗教(道教奉为经典)及文化审美;三是作为首部完整哲学著作,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推动东方智慧全球化。</p> <p class="ql-block"><b>入选教材作品</b></p><p class="ql-block">1. 全国统编高中教材:在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收录了《老子》四章,包含体现“有与无”“知人与自知”等辩证关系的内容,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等经典语句也在其中。</p><p class="ql-block">2. 国学专项教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系列里,高中版将《道德经》全文纳入,且进行全本讲解,供高二学生学习;这套教材的中小学版本也把其纳入国学经典选篇。</p><p class="ql-block">3. 地方校本教材:例如鹰潭市第十二小学的中华经典诵读校本教材,节选了《道德经》前20章,涵盖“道可道,非常道”所在的第一章、“上善若水”所在的第八章等诸多篇目,适配小学生诵读学习。</p><p class="ql-block">4. 国外大学课程教材:其部分内容还被翻译后收录到美国大学人文课程教材中,像“道可道,非常道”等语句,成为传递东方智慧的重要内容。</p> <p class="ql-block"><b>教育观点</b></p><p class="ql-block">核心原则:“不言之教”,反对空洞说教,强调教育者以身作则(如《道德经》“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p><p class="ql-block">教育目标:培养“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人,而非追逐知识或名利的功利者;</p><p class="ql-block">实践路径:“绝学无忧”,不灌输繁杂知识,主张剥离外在干扰,唤醒人内在的自然本性;</p><p class="ql-block">关键特质:倡导“守柔”“不争”,认为教育应培养谦卑、知足、顺应规律的品格,而非强争好胜。</p> <p class="ql-block"><b>经典名言</b></p><p class="ql-block">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p><p class="ql-block">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八章》</p><p class="ql-block">3.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p><p class="ql-block">4.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p><p class="ql-block">5.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p><p class="ql-block">6.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第三十三章》</p><p class="ql-block">7. 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p><p class="ql-block">8.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p><p class="ql-block">9.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六十七章》</p><p class="ql-block">10.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第八十一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