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坡上坎十八梯(1)

宜昌石头

▲精彩开始<br> 钩沉重庆系列开始说十八梯,还是先从历史说起。 ▲十八梯新貌<br> 一句话介绍重庆历史: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人类逐水而居,因而在两江交汇处,便有了山城重庆。<div> 十八梯亦是如此。十八梯位于渝中区上下半城的交界处,狭长的梯坎,如同脊梁一般,连接了上下半城。</div> ▲拆除前的十八梯<br> 这里曾是下半城历史上代表性的商贸活跃地段,<div> 是最具传统市井生活特色的山地住区,是重庆传统巴渝文化的典型承载地。</div><div> 重庆人在这里爬坡上坎、负重攀登、抗压前行,锻造出山城的魂魄,承载着重庆母城绵延数千年的历史记忆。</div> ▲宋光宗赵停<br>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宋光宗赵停先是封恭王,后即帝位,<div> 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div> ▲1940年重庆街道详图<br> 其后,设置了总镇官署及守备军营在城中半山之处,镇守长江,调度三岸。<div> 为方便操演军事,就在当时修建了石梯官道跟校场坝(今较场口)相连。这就是十八梯的前身。</div> ▲如今较场口<br> 三国时期李严(226)与南宋彭大雅(1240)两次大规模筑城后,<div> 母城城池西移北拓到如今较场口、临江门一带,十八梯片区周边坡地逐步发展,人群聚落进一步形成。</div> ▲十七道重庆古城门<br> 明代戴鼎筑“九开八闭”十七道重庆古城门(1371),形成了重庆母城城市格局。<div> 明清时期,渝中半岛下半城一带成为重庆母城的政治、经济中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此繁衍生息。</div> ▲抗战时期的南纪门<br> 十八梯毗邻下半城南纪门、金紫门、储奇门一带,周边有川东总镇都督府、药材行帮市场、清真寺、马王庙等,<div> 交通便利、市井繁华,十八梯片区逐步成为重庆母城的商贸集散地和人员居住地。</div> ▲国航<br> 2004年3月,重庆市领导赴美考察期间,一位华裔接待人员透露,曾在耶鲁大学看到一张年代久远的重庆地图。 ▲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br> 2005年4月,重庆市政府几番努力,从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接回”这份重庆老地图的扫描文档及复制件。<div> 这张越洋而来的清朝地图,即是《重庆府治全图》。</div> ▲1860-1886年间《重庆府渝城图》(法图版)<br> 历史上,与《府治图》同期的重庆城区图共有4幅,但均因种种原因未在市内保存下完整信息。<div> 若非《府治图》机缘巧合从美“海归”,我们可能还无缘一见如此清晰的清重庆街区图貌。</div> ▲1886-1890年间张云轩版《重庆府治全图》<br> 这幅地图为何会漂洋过海跑去美国?其中又经历了怎样的故事?<div> 如今,除了图面上残留的些许墨迹和两处英文笔记外,其余一切已不得而知。</div><div> 而这张扫描得极为清晰的《府治图》,则成为研究清末重庆城区结构尚存,且广泛流通的唯一地图材料。</div> ▲(右起)曼利先生、高迪主教与国民小学的刘姓校长合影<br> 1893年,美国卫理公会的传教士威尔逊·爱德华·曼利(Wilson Edward Manly)来到中国。<div> 1896年,他和弗洛伦斯·布朗(Florence Brown)在上海结婚后迁居成都。此后,一直在四川传教。</div> ▲存仁医院的美国医学博士曼利<br> 1925年前后在华西协合大学任职。<div> 1937年的《中国基督教教会调查录》(Directo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尚有关于他们夫妇的记载。</div><div> 1952年威尔逊·爱德华·曼利在美国衣阿华州去世,享年86岁。夫人1967年辞世,享年97岁。</div> ▲曼利拍下的朝天门附近<br> 1898年,曼利的长女在重庆出生;三年后,他的第二个女儿也在重庆出生。<div> 曼利在此期间,拍摄了不少重庆的照片,其中有几张非常珍贵,其全面、清晰地再现了重庆老城特有的城市景观。</div> ▲曼利1900年前后拍摄的渝中半岛大画幅照片<br> 在曼利留存下来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三张用大画幅相机拍摄的重庆老城照片,这是他在南岸同一个地点所拍的。<div> 将这三张照片拼接起来,便是一幅重庆老城南侧的全景照片。</div><div> 照片的清晰度很高,几乎完整地再现了清朝末年时,重庆城特有的城市面貌。</div> ▲九开八闭城垣布局<br> 用曼利拍摄的照片对照河北清河郡人士张云轩半写意半写实手法的《重庆府治全图》,<div> 就可以如实还原清末光绪年间(1875-1908)重庆的模样。</div> ▲1909年成都陕西街上的存仁医院<br> 在《成都加拿大卫理公会医院六十年(Canadian Methodist Mission Hospital of Chengdu)编年简史》中,<div> 笔者查到了1927年(不是官方资料所写的1025年),</div><div> 美国的医学博士W·E·曼利(W.E.Manly,满里)到达存仁医院,开设了儿科和产科。</div> ▲满秀实(右二)一家合影<br> 据耶鲁神学院图书馆资料介绍:<div> 1898年,威尔逊·爱德华·曼利的长女玛丽安·曼利(Marian中文名“满秀实”)生于重庆。</div><div> 1931年取得博士学位后回成都创办成都进益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和附设进益产科医院。</div> ▲满秀实<br> 满秀实一直任学校校长和医院负责人。<div> 而她的中国同事和学生都亲切地叫她满医生。因为是产科博士,医术出众,被誉为“万婴之母”。</div> ▲进益助产士合影,前排左一为满秀实,后排右二为周光瑚(韩素音)<br> 1939年9月,一个叫周光瑚的女生在成都南门小天竺街满秀实创办的成都私立进益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当助产士期间,<div> 写作《Destination Chungking》(《目的地重庆》),并请满秀实修改。</div> ▲韩素音<br> 1941年夏,满秀实将文稿寄到美国,1942年初正式出版,<div> 作者署名“Han Suyin”,实际上是满秀实和周光瑚两人合著。</div><div> 此后,享誉世界的“韩素音”就成为了周光瑚一人的笔名。</div> ▲1900年前的重庆某次赛龙舟<br> 看来,有很多历史故事和人物,都要多看资料才能明白。 ▲十八梯街区位置<br> 据说明朝年间,十八梯曾经有一口水井,距离居民的住处正好有十八步,<div> 因此这里逐渐被人们称作“十八梯”。如今很多媒体都采用此说。</div> ▲改造前的十八梯<br> 另一说法是在清朝时期,当时的人们为方便通行,于是就在此地修筑了石梯小路,<div> 由于上下两端坡度较大,因而阶梯被分为十八段,每段有平台供过往行人小憩,这就有了“十八梯”之名。</div> ▲摄影作品<br> 一名源之水,一名源之山,这就是山水之城重庆的十八梯。 ▲重庆府治全图中的金紫门和川东总镇左都督府<br> 十八梯历史悠久,明清时期,重庆是入川门户,陆路水路交通便捷,往来商贾也多在此中转。<div> 当时下半城至朝天门一带是重庆最繁华之地,</div><div> 十八梯的上端连接着上半城的较场口,下端连接着下半城的金紫门和储奇门。</div> ▲现复旦中学的大门位置便是教场军营门<br> 十八梯至上半城一带在明清时代相对偏僻,故军队将操练场(校场坝)设立于此。<div> 而十八梯则是连接当时上下半城的核心道路,也是重庆人必经的生活梯道和经商之路。</div> ▲清朝重庆地图<br> “重庆歌”中唱到:“金紫门,恰对着,镇台衙门”。<div> 镇台衙门是重庆权势显赫的大衙门。清嘉庆年间,这里是重庆镇总兵署所在地。</div><div> 由此可见,在重庆的十七座城门中,金紫门是一座与官府紧密相关的城门,其地位自然不同一般。</div> ▲早前介绍金紫门的石碑<br> 金紫门外江边是柑橘船集中停靠的地方。<div> 每逢冬季,上游的柑橘收获后,就用货船运到重庆,在金紫门江边停靠,再挑到市区出售;</div><div> 金紫门内就是重庆镇署衙门,衙门四周就会有轿铺、饭馆、茶馆、酒肆,繁华热闹。</div> ▲药材<br> 史料记载:方位正南的储奇门其正门上书“金汤永固”,瓮城的城门上才写的是“储奇门”。<div> 按行业划分和约定俗成,储奇门外江边的贸易以中药材为主。故“重庆歌”唱到:“储奇门,药材帮,医治百病。”</div> ▲重庆府治全图(局部)<br> 重庆因水运发达兴市后,各地药材蜂拥而来。<div> 乾隆《巴县志》称:“西药由陕甘运来……广药由长江运来……淮药由河南运来……(还有)云南药……本省山药……”</div> ▲英国驻重庆领事馆旧址<br> 英国驻重庆领事禄福礼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写道:<div> “每年在一定季节里,商人从成都、保宁府、潼川府、遂宁府、嘉定府、叙州府、绵州、合州来到重庆,</div><div> 运来他们的土产——鸦片、药材、生丝等等,并运回洋货。”</div> ▲药铺<br> 于是,储奇门城门内街上山货、药材字号、堆栈林立。<div> 据英国商人立德1883年记载,街上是“望不到头的药材商店,店门朝大路开,</div><div> 使空气中充满着中国药材浓重的香气,显然是大黄、甘草、鸢尾根和麝香的混合气味。”</div> ▲古渝城“九开八闭”与“九宫八卦”的对应关系<br> 金紫门紧靠储奇门,两座城门相距不足150米,方位也都是老城的正南方,都是城门对着江面。<div> 重庆“九开八闭”十七座城门中,唯有储奇门和金紫门两座开门之间没有闭门,这也是解不开的历史之谜。 </div> ▲重庆码头<br> 沿长江西起金紫门,东到南纪门,这一带江滩平缓,便于各类货船停靠,<div> 因此,江畔码头一座连一座,江中舳舻相接,帆樯遮天,清末民初,已是重庆大码头之一;</div><div> 河街上便有票号钱庄林立,货栈连片,车水马龙,熙熙攘攘。</div> ▲川流不息<br> 于是,从下半城通往上半城的十八梯一带就成了商业繁华区:<div> 走几步便有一家小餐馆,蒜泥白肉、麻辣小面和牛肉锅盔卖得上好。</div><div> 简陋的茶馆里,说评书、唱川剧的,天天你方唱罢我登场,</div><div> 推牌九、押单双的吆五喝六,总是座上客常满,壶中茶不空。</div> ▲爬坡上坎<br> 当年的十八梯,白天人来人往,号子震天;入夜笙歌不绝,通宵达旦。<div> 有的大商富可敌国,在这里寻一豪宅,正好金屋藏娇;而这里的旅馆客栈比比皆是,</div><div> 每至夜幕降临,便有弹琵琶、抱月琴的艺人,敲扬琴、唱小曲的艺妓来店卖艺,为客商们消愁解闷。</div> ▲《广益丛报》传单<br> 那时节,1903年由辛亥革命先驱朱必谦和杨沧白创办的《广益丛报》曾写道:“吾渝之繁华,多在扬子江畔一侧。” ▲封面<br> 无梯坎,不重庆。<div> 在十八梯爬坡上坎走过的每一条步道都值得慢慢回味,还有更多的坡坡坎坎等着你我他一起路过。</div><div> 去过十八梯吗?想去十八梯吗?知道十八梯吗?请在文尾留言,让我们慢慢回味。</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