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 77063100</p><p class="ql-block">昵 称:陈雪峰</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手机拍摄</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河口区鸣翠湖</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5年11月5日下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菊花的文化生命,萌发于战国屈原那一声穿越千年的诗意低语。《九歌·礼魂》中“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不只是对草木时序的礼赞,更是一曲精神不灭的咏叹。秋菊于肃杀时节凌霜独放,恰似君子处浊世而守清节,其“与秋共生”的风骨,自始便超越了芳华本身,化作文人理想人格的象征,在历史长河中悄然扎根。</p> <p class="ql-block">这份“菊之品格”在时光流转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意蕴。唐代虽咏菊之作未臻鼎盛,然秋思寂寥、寒香入梦的意境已悄然浸润诗行,为宋代菊文化的繁盛铺就了清雅底色。至宋,《史氏菊谱》载“苗可采、花可药、囊可枕、酿可饮”,一字一句间,菊花完成了从高阁清赏到人间烟火的转身——它不再仅是墨客案头的孤芳,更成为百姓生活中可触可感的存在,赏菊亦由独乐升华为共赏,成为贯通雅俗的精神桥梁。</p> <p class="ql-block">今日之秋日花宴,早已超越传统赏玩的边界,成为菊文化在当代的生动演绎。当古典菊瓣的婉约形态邂逅现代园艺的奇思妙想,当一盏菊花茶的幽香融入都市生活的节奏与温度,我们见证的,正是一种文化符号的“活态延续”。屈原笔下“终古无绝”的深情寄托,如今化作街头巷尾可品、可观、可游的生活美学。从楚地骚韵到全民共赏,菊花的千年流转,映照出中华文化中精神追求与日常实践交相辉映的恒久光芒。</p> <p class="ql-block">赏菊,从来不止是对一朵花的观赏,更是一场与自然、与历史、与自我的对话。当我们站在秋日的菊海中,看那些白似雪、黄如金、粉若霞的菊朵在寒风中舒展腰肢,很难不被它们身上那份“凌霜而开”的韧劲打动。这或许就是菊花最动人的地方——它不似春花那般依赖暖阳,也不似夏花那般张扬热烈,却在万物渐次凋零的季节里,用尽全力绽放,把生命的张力诠释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而当我们在菊展中与他人并肩赏菊,共品一杯菊花茶,那份因菊而生的共鸣,更让人体会到文化传承的温度。从古代文人的个体吟咏到如今全民共享的秋日盛景,菊花早已超越了植物本身,成为一种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体与群体的精神纽带。它提醒着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妨放慢脚步,像菊花一样,在喧嚣中保持一份从容与淡泊,在风雨中坚守一份初心与热爱。</p> <p class="ql-block">赏菊归来,心中留下的不仅是菊的倩影与清香,更有一种对生命的全新认知:真正的坚韧,是于困境中扎根,于平凡中坚守,最终在时光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芬芳。这份从菊中汲取的力量,将伴随我们走过每一个春秋冬夏,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精神养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