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世人皆知王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因他晚年好佛,便送他一个“诗佛”的雅号。这雅号固然贴切,却未免将他捧得太高,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其实细读他的诗,翻检他的生平,便会发现这位“诗佛”身上,竟有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烟火气。</p><p class="ql-block">王维年轻时,也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他二十一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那时的他,哪里像个后来吃斋念佛的隐士?分明是个热衷功名的官场新秀。他有一首《赋得清如玉壶冰》诗,中有“藏心镜已久,照物眼逾明”之句,活脱脱一个踌躇满志的年轻官员形象。这般锐气,与晚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泊,判若两人。人生之变化多端,即便是“诗佛”也未能免俗。</p><p class="ql-block">王维在官场上的表现,更是令人莞尔。安史之乱时,他被叛军所获,被迫接受了伪职。乱平之后,朝廷追究责任,他本该受到严惩。谁知他弟弟王缙愿削官为他赎罪,加之他本人又献上了一首《凝碧池》诗,中有“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之句,表达了对朝廷的怀念之情。这一招果然奏效,朝廷不仅赦免了他,后来还让他官至尚书右丞。这般机智的自保之术,哪里像个超然物外的佛门弟子?倒像个深谙世故的官场老手。</p><p class="ql-block">王维的日常生活,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他在辋川别墅里,与道友裴迪唱和,看似清高,实则极讲究生活情趣。他有一首《山中与幽人对酌》诗:“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这哪里是参禅悟道的样子?分明是个贪杯好客的性情中人。他晚年自称“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却又不厌其烦地将辋川二十景一一入诗入画,这种矛盾,恰显出他骨子里的艺术家气质——表面上说要放下,实际上对美的事物还是割舍不下。</p> <p class="ql-block">王维对待金钱的态度,也颇堪玩味。史载他“薪俸之余,施舍穷乏”。看似慷慨,实则透露出他收入颇丰的事实。他在长安有宅第,在终南山有别墅,还能供养母亲崔氏“三十年衣不解带”,这哪是普通清贫文人的生活水平?分明是个精于理财的富足文人。就连他的隐居,也是建立在丰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这种“富隐”的生活方式,与后世想象的清苦隐士大相径庭。</p><p class="ql-block">王维对待爱情的态度,更见其人性之真。妻子去世后,他终身未娶,“孤居三十年”。这般专一,在唐代文人中实属罕见。唐代文人纳妾狎妓本是常事,就连杜甫也有“携妓纳凉晚际遇雨”的风流韵事。唯独王维,中年丧妻后便独居至老。有人赞他情操高洁,我却觉得,这或许只是因为他用情太深,无法再爱上别人罢了。哪里是什么佛性使然,分明是性情中人的执著。</p><p class="ql-block">王维的音乐造诣也值得一提。他曾因演奏《郁轮袍》而得到公主赏识,从此仕途坦荡。这个故事虽未必可信,却反映出他在音乐上的才华。他有一首《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后来被谱成《阳关三叠》,传唱千古。一个精通音律的人,必然对生活充满热情。这样的王维,与枯坐参禅的僧人形象相去甚远。</p><p class="ql-block">王维的宗教信仰,也值得推敲。他确实好佛,与禅宗大师们交往密切,但他同时也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他的诗中常有“坐看云起时”的闲适,这正是道家的生活态度。实际上,唐代文人往往佛道兼修,很少独尊一教。王维的“诗佛”形象,恐怕是后人简化了的历史。真实的他,思想要复杂得多。</p><p class="ql-block">王维对绘画的贡献,更显出他作为艺术家的执着。他首创水墨山水画,提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理论。这种艺术创新,需要何等敏锐的感知力和大胆的创造力?一个真正超然物外的人,很难有如此强烈的艺术冲动。王维在艺术上的成就,恰恰证明了他对世俗美的热爱与追求。</p><p class="ql-block">晚年王维在《终南别业》中写道:“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这里的“兴来”二字最妙。他并非机械地遵守某种修行规范,而是随兴所至,这正是艺术家的生活方式。他甚至不介意“胜事空自知”,不寻求他人认可,这种自信与洒脱,远比刻意表现的清高更为可贵。</p><p class="ql-block">细究起来,王维身上最动人的地方,恰恰是这些烟火气。他的伟大不在于不食人间烟火,而在于将世俗生活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他的诗画之所以能传世千年,正因为它们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那些看似矛盾的特质——仕与隐、佛与道、艺术与修行——在他身上和谐共存,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真实的、可爱的人。</p><p class="ql-block">世人常将文人神化,殊不知真正的魅力正在于他们的平凡与真实。王维若真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佛”,他的诗反而不会如此打动人心。正是那些小小的矛盾、些微的俗气,让他从神坛上走下来,成为我们可以理解、可以亲近的人。</p><p class="ql-block">读王维的诗,看王维的画,不妨带着这样的眼光:不必寻找一个完美的“诗佛”,而是去发现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王维。他会失望,会机智自保,会贪杯,会专情,会为艺术痴迷——正是这些特质,让他成为了独一无二的王摩诘。</p><p class="ql-block">诗佛的烟火气,不损其伟大,反添其可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1. 《王维集校注》 </p><p class="ql-block">2. 《唐代佛教与文学》 </p><p class="ql-block">3. 《王维:空山不见人》 </p><p class="ql-block">4. 《唐代科举与文学》 </p><p class="ql-block">5. 《中国山水画史》</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插图来自网络,使用致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