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翻译消解的人性共鸣——蓝冬季读《人性的枷锁》有感

蓝冬季(行摄博主)

<p class="ql-block">  作为鹃城读书会本月的共读书目,毛姆的《人性的枷锁》(翻译:张乐)曾让我满怀期待——毕竟是被誉为“剖析人性困境”的经典作品,我本以为能在文字中看见菲利普挣脱命运枷锁的震撼历程。可实际阅读时,这份期待却逐渐被翻译等带来的晦涩感消磨,最终只留下一场略显隔阂的阅读体验。</p><p class="ql-block"> 最直观的阻碍来自翻译。书中大量心理描写的句式冗长拗口,原本该细腻动人的内心挣扎,被生硬的译文字句拆解得支离破碎。比如菲利普对艺术理想的迷茫段落,译文缺少口语化的流畅感,堆砌的长句像缠绕的藤蔓,让人很难捕捉到他情绪里的纠结与痛苦。更遗憾的是,毛姆标志性的讽刺笔触在译文中缺乏大段篇幅去表达,那些暗藏在叙事里的犀利洞察,变得平淡无味,甚至有些段落需要反复研读,才能勉强理清逻辑。</p><p class="ql-block"> 除了语言隔阂,我认为故事的吸引力也打了折扣。菲利普的成长轨迹本应充满张力——从残疾带来的自卑,到对信仰的怀疑,再到对爱情与事业的盲目追逐,这些人性中的挣扎本该引发强烈共鸣。但受限于晦涩的表达,人物的情感转变显得突兀又生硬,很难真正把我代入他的处境,反而常常因理解障碍跳出故事,失去了真正的沉浸阅读快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但即便如此,我仍无法否认这本书的经典价值。毛姆对人性的洞察堪称手术刀般精准,他没有将菲利普塑造成完美英雄,而是用大量真实情节勾勒出普通人的挣扎:当菲利普放弃不切实际的艺术梦,从巴黎狼狈返回伦敦学医术时,那份对理想的妥协与对现实的接纳,像极了我们在人生路口的纠结;当他被米尔德里德反复欺骗却仍无法割舍时,那种明知是深渊却偏要坠落的偏执,道尽了人性中“执迷不悟”的软肋;而与阿特尔涅一家的相处情节更显温情——在他穷困潦倒、对生活失去希望时,这家人用朴素的善意接纳了他,餐桌上的面包香、孩子们的嬉笑声,让他明白平凡生活中藏着治愈人心的力量,也为他后来的选择埋下伏笔。结尾处,菲利普放弃环游世界的计划,选择与萨莉过平凡生活,更让“挣脱枷锁”的真谛变得深刻——不是逃离现实,而是接纳不完美后主动拥抱生活。这些情节即便隔着翻译的隔阂,依然能让人感受到直击人心的力量,尤其是毛姆通过菲利普的经历,将“人生无意义”的探讨转化为“主动构建价值”的信念,这份思考让作品超越了时代。 </p><p class="ql-block"> 或许正如读书会中有人提到的,经典作品的魅力往往依赖精准的翻译传递。《人性的枷锁》无疑有着深刻的内核,它关于自由与束缚、理想与现实的探讨永不过时,可糟糕的译本却像一层厚厚的玻璃,让我能看见轮廓,却触不到本质。这场共读也让我明白,选择一本优质译本,对读懂经典而言,远比想象中更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蓝冬季</p><p class="ql-block"> 二O二五年十月二十七日夜 于鹃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