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哪里去~最美南京长江大桥

自力自强

<p class="ql-block">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是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横跨长江之上,南端在鼓楼区,北端在浦口区,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大桥未建造前,旅客过江只能靠摆渡船,火车过江得靠车轮渡。1968年大桥建成后,为南北两岸的交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p><p class="ql-block"> 南京长江大桥,是继武汉长江大桥、重庆白沙陀长江大桥之后第三座跨越长江的大桥,也是一座完全由中国人建造的长江大桥,享有“争气桥”的美誉。大桥南、北有引桥,正桥长1576米,分两层。上层为公路桥,四车道,可容4辆大型汽车并行,大桥两侧各有2米多宽的人行道。下层为铁路桥,铺双向轨道,可容两列火车相向而行,纵横交错的钢筋铁骨构成了铁路桥的护栏。从这边的桥头堡步行到对面的桥头堡大约需要30分钟——1个小时,可以看到公路桥两边的栏杆上镶嵌的约200块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和建桥时成就的浮雕。边走边看感受着脚下隆隆的火车驶过,边走边欣赏,看桥下滚滚长江来往的船只,汽笛声声,看桥上的汽车飞驰而过。此时此刻愉悦的心情无以言表,宛如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画卷,缓缓的铺开引人入胜,久久不愿离去。</p> <p class="ql-block"> 在奔腾不息的长江之上,南京长江大桥宛如一条钢铁巨龙横卧碧波,它不仅是连接大江南北的交通枢纽,更是新中国自主创新精神的璀璨丰碑。这座由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研制材料建造的特大型公铁两用桥梁,自1968年底建成以来,便以“天堑变通途”的壮阔姿态,深刻改写了长江流域的交通格局。回溯建设历程,南京长江大桥的诞生充满了攻坚克难的传奇色彩。1960年工程启动时,面对技术空白与物资短缺的双重挑战,建设者们凭借“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信念,用近十万吨钢材、一百万吨水泥,耗时八年铸就了这座世纪工程。其公路桥全长4588米、宽19.5米,铁路桥全长6772米、宽14米,1577米长的正桥上,九个高80米的桥墩如巨人般屹立江中,托起十孔钢梁,其中九孔跨度达160米,一孔为128米,这样的规模与技术难度,在当时的中国桥梁史上堪称空前。四座70米高的桥头堡矗立两端,不仅是建筑美学的体现,更成为了一代人心中不可磨灭的时代符号。</p> <p class="ql-block">  通车后的数十年间,南京长江大桥承担起华东地区南北交通的重任,日均通行车辆与列车数量逐年攀升,为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员往来提供了坚实支撑。然而,长期超负荷运行也让大桥出现病害。2016年10月28日,大桥迎来封闭维修,建设者们再度攻坚克难,最终提前一个月完成改造,让这座“钢铁巨龙”以崭新面貌重返长江之上。如今,南京长江大桥不仅是功能性的交通枢纽,更成为了南京的城市名片与红色文化地标。桥头堡平台仍是鸟瞰南京城的绝佳之处,江风吹过,仿佛仍在诉说着当年建设者的热血与坚守。它见证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也将继续承载着时代的使命,在长江之上书写新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  南京长江大桥,这座横跨长江的宏伟工程,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一座艺术与历史的丰碑。其两端的雕塑,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大桥的标志性符号。南京长江大桥两端各有四座桥头堡,包括大堡和小堡 。大堡塔楼高70米,顶端是高5米、长8米的钢制“三面红旗”雕塑 。红旗呈飞跃前进状,上面平整,下面弧形,仿佛在风中烈烈飘扬,象征着当时的“人民公社、大跃进和总路线”</p> <p class="ql-block">  小堡则以“工农兵学商”混凝土群像为特色,每座小堡上都有一组高10余米的五人雕塑,代表着当时中国社会的五大组成部分 。这些群雕通过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不同人物的典型形象和动作姿态,有的手握钢钎、铁锤,有的肩扛步枪,有的怀抱书本,展现出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勇向前的精神风貌。这些雕塑诞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是那个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新中国历史的重要见证者。从设计到制作,都凝聚了无数艺术家和建设者的心血。据记载,每组雕塑先从泥稿开始,再放大稿、翻模、浇水泥最后剁斧,最终呈现出粗糙而坚实的质感,与无产阶级劳动者的气质相吻合。</p> <p class="ql-block">  在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以前,坐绿皮火车到达南京后,需要通过铁路轮渡的方式渡过长江。当时,南京铁路轮渡栈桥是中国最早的火车轮渡,也是亚洲第一条铁路轮渡 。从上海方向开来的火车,会先到达长江南岸的下关铁路轮渡,然后火车会被拆散成车厢,由机车牵引通过与栈桥相连的活动引桥驶上渡轮 。渡轮将车厢运载到长江北岸的浦口铁路轮渡后,再进行重新组装,之后火车才能继续北上的行程 。整个过程较为耗时,从列车编组、上船、过江,再到列车上岸、再编组,一次完整的“过江”需要两个多小时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京长江大桥往昔》</p> <p class="ql-block"> 当钢铁巨龙遇上透明栈道,南京长江大桥便有了“云端踏浪”的新浪漫。作为大桥维修改造后的特色景观,玻璃栈道以独特的视角,让这座承载时代记忆的建筑,焕发了更具沉浸感的魅力。玻璃栈道位于大桥的桥头堡区域,沿着桥体外侧凌空铺设。踏上透明的玻璃桥面,脚下是奔腾的长江水,身旁是钢梁与桥墩的工业肌理——这种“悬空于江天之间”的体验,既保留了大桥的厚重历史感,又注入了现代游览的刺激与诗意。晴天时,江面波光与蓝天相映,栈道如一条水晶丝带系在“天堑飞虹”之上;雾日里,云雾从脚下漫过,仿佛漫步于江雾缭绕的云端。</p> <p class="ql-block">  玻璃栈道,将“观景”与“忆史”巧妙融合。行走间,既能俯瞰长江航道上来往的船只,感受大桥作为交通枢纽的生机;也能近距离触摸桥墩的斑驳痕迹,在透明视野中读懂当年建设者“以江为基、以钢为骨”的匠心。而当夜幕降临,桥体灯光次第亮起,玻璃栈道又化作“江上火光带”,脚下的江水与灯光交织,成为南京夜游的新地标。从“天堑变通途”的时代丰碑,到“云端踏浪”的沉浸式景观,玻璃栈道让南京长江大桥的故事有了新的讲述方式。它既是对历史的温柔触摸,也是对当下的浪漫重构,让每一位踏足者,都能在透明的方寸之间,读懂长江与大桥的过去、现在与未来。</p> <p class="ql-block">  在南京长江大桥的绵长桥体间,望江亭如一颗温润的明珠,嵌在钢铁铸就的“巨龙”之上。它不是恢弘的地标,却是游人与长江对话的最佳角落,用一方小巧的空间,收藏着江天交融的无限风光。这座亭子依桥而建,褪去了现代建筑的冷峻,多了几分中式园林的雅致。木质的廊柱、简约的檐角,与大桥的钢梁、桥墩形成奇妙的呼应——工业的厚重与自然的灵动在此相遇,既不违和,反倒添了几分韵味。驻足亭内,无需刻意寻找角度,眼前便是一幅流动的“长江画卷”:春日常见江雾轻拢,船只在朦胧中缓缓前行;夏日里江风穿亭而过,带着水汽的清凉驱散暑热;秋日的天空格外澄澈,江水映着蓝天,连带着亭角都染了几分明朗;冬日若遇雪后初晴,白雪覆在亭檐与桥体上,长江在素白间显露出墨色的波澜,别有一番静谧之美。</p> <p class="ql-block">  望江亭,微妙之处,更在于它能让人“慢下来”。往来大桥的人,或行色匆匆赶路,或专注于玻璃栈道的新奇,唯有走进这方亭子,才能真正停下脚步。听江涛拍打着桥墩的声响,看远处南京城的天际线在江雾中若隐若现,偶尔有列车从身旁的铁路桥呼啸而过,轰鸣声与江声交织,竟生出一种“动与静”的和谐。若是傍晚时分,夕阳将江面染成金红色,余晖透过亭檐洒在地面,连影子都变得温柔起来,此刻无需多言,只需静静望着江水东流,便觉所有的喧嚣都被江风带走。它不像桥头堡那般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叙事,也没有玻璃栈道的视觉冲击,却以最朴素的姿态,成为大桥上最温暖的“歇脚处”。在这里,游人看的是江景,品的却是一份从容——毕竟在奔腾的长江面前,在历经岁月的大桥之上,一方能让人静赏江天的小亭,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浪漫。</p> <p class="ql-block">  南京长江大桥,这座由中国人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早已不只是连接南北的交通枢纽,更是一道镌刻在长江之上的精神丰碑。上世纪六十年代,面对技术封锁的困局,数万名建设者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信念,在汹涌的江涛间搭起脚手架。没有现成的蓝图,就靠实地测绘一遍遍演算;没有精密的设备,就靠双手与智慧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p><p class="ql-block"> 历时八年,当第一列火车呼啸着驶过上层铁路桥,当第一辆汽车稳稳踏上下层公路桥,长江天堑第一次真正被中国人用自己的力量“踩”在脚下。那桥头堡上鲜红的旗帜雕塑,至今仍在风中舒展,诉说着一个民族突破封锁、自立自强的豪情。它的每一盏灯火都温暖着人间的烟火。数十年来,公路桥上车流如织,载着游子归乡的期盼,载着商贾奔波的行囊,也载着寻常百姓周末出游的欢笑;铁路桥下笛声长鸣,将华北的煤炭、江南的丝绸送往远方,让不同地域的文明在钢铁轨道上交融。</p><p class="ql-block"> 如今 ,这座桥早已融入南京的血脉,成为无数人记忆里“回家的方向”。如今,长江之上早已新桥林立,但南京长江大桥依然挺立如初。它不再是技术参数上最顶尖的桥梁,却始终是中国人心中最特殊的一座。它见证了一个国家从百废待兴到走向富强的跨越,也用自己的钢铁身躯,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平安与希望。这座桥,是凝固的史诗,是流动的记忆,更是永远矗立在民族精神里的,那道永不褪色的脊梁。如果你喜欢这座中国人自立更生白手起家建造的“争气桥”喜欢江水博击桥墩的声响,喜欢桥上汽车中层的列车桥下的轮船奏响的三部曲。喜欢桥下的玻璃棧道,就来南京目睹它们迷人的风彩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