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艺术博物馆中国古代艺术藏品(七)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宋辽金

Tieq lu (陆铁强)

<p class="ql-block">  上篇关于纽约大都会的艺术藏品介绍讲到了唐代,这一篇是讲之后的宋辽金的艺术藏品。纵观中国的艺术史,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也就是说每个时代会在某个艺术领域中奇峰突起。像商周的青铜艺术;秦汉的陶土艺术(包括西安的兵马俑,汉代的陶俑),砖雕,铜制的小件艺术器皿;南北朝的佛教石雕;唐代有唐三彩的低溫鉛釉陶器,瓷器的技术已经开始成熟,也出现了一些卓越的画家。但是因为时代久远,像青铜,陶土及石头制成的艺术品还能留承至今外 ,像纸质的绘画,木制的佛像绝大多数都巳经消失了,很少留承。到了宋元明清,相对而言,与现在比较接近,所以,绘画与木制的佛像就多了许多,其中还有一个原因,由各种因素造成了不同的艺术趣味,石雕相对少了许多。再有就是随着工艺的进步,那种带点土味,但趣味盎然的汉代陶俑,以及异域色彩浓厚的唐三彩都让位精致优雅的瓷器艺术。</p><p class="ql-block"> 了解以上这一些,回过头来看北美的各个大型艺术博物馆,包括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宋辽金代表性的艺术品,大都是如下几种:绘画,瓷器,还有一部分木雕佛像。</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相当一部分中国绘画的精品,但是因为是纸质的,不宜长期展出,所以每次只能看到很少的精品。再加上不宜爆光过多,一般放在较暗处,所以欣赏这些绘画展品,不太如意。再加上我也不太懂,所以拍照也比较随机,肯定漏了不少。</p><p class="ql-block"> 如果事先对中国瓷器进行过一些了解,事实上可以很好地欣赏这里的展品。可惜的是,在此之前没有很好地在这方面下功夫,不太懂,而且毕竟瓷器是小玩意儿,不如大件的吸引眼球。尽管也摄了些照片,估计也漏了不少。</p><p class="ql-block"> 只有木雕佛像,我还是蛮用心的,摄了不少。有意思的是,当时因为匆促来不及一一拍照,所以拍了一些“集体照”,想不到这次做美篇时,可以用网络追寻,将照片中小小的身影变成非常清晰的图像。这样更丰富了这篇文章。</p><p class="ql-block"> 下面还是按年代,时间顺序来罗列一下这些照片,及一些不太专业的自说自话。</p> <p class="ql-block">宋,辽,金放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先来总的看一下这个展厅</p> <p class="ql-block">  就在进此展厅门的两旁就是下面这两座珍贵的辽代河北易县釉陶罗汉。它们的故事在我的《北美艺术博物馆》系列的第一篇(费城宾大考古博物馆)中已经详细讲过了。这里不再重述。现在世上留存的只有9件,6件在北美,2件在欧洲(法国,俄国),一件在日本。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能有两件,相当了不起!我巳经亲眼见过了四件,包括费城的,还有加拿大多伦多的。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去年也去过,可惜的是,当时馆中没有展出。堪萨斯的那座,是在计划之中。从第一次在费城见到它时,觉得非常震撼,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一千多年前的中国艺术品。梁思成当你年见了也大为赞叹,称它们能与意大利文化复兴雕型相媲美。我也来劲了,从各个角度来摄它们。</p> <p class="ql-block">《辽 三彩罗汉像》</p><p class="ql-block">罗汉</p><p class="ql-block">辽代(907-1125),约公元1000年</p><p class="ql-block">河北省</p><p class="ql-block">三彩釉陶</p><p class="ql-block">由弗雷德里克·C·休伊特基金购藏,1921年(编号21.76)</p><p class="ql-block"> 这尊真人大小的雕塑及其位于门另一侧的伴件,是自1913年以来在西方闻名的一组十六尊罗汉像的一部分。据推测,这些雕像出自河北易县的某处石窟。罗汉被认为已达到高级的精神修行境界,受到尊崇为佛教的护法者。</p><p class="ql-block"> 这些雕像因其体量之大、自然逼真的造型,以及高质量的三彩釉(绿、黄、白)装饰,被认为是陶瓷雕塑的杰作。根据1983年在北京附近的一处古窑址出土的相关材料,这些雕像的年代可明确定位于十世纪晚期或十一世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座罗汉,只见祂面部宽阔,额头高耸,颧骨略突,鼻梁坚直,嘴角微扬,露出平和而深思的神情。双眼微垂,却有一种内省与静观的气度,仿佛透出觉悟后的从容。面部肌理的建模极为准确,颊、口、颏的转折自然,皮下肌肉微微紧张,展现出年迈僧人的警觉与智慧。体现了佛的“禅定”与“慈悲”面相。</p> <p class="ql-block"> 而这一座则是头颅圆阔,眉目紧收,双唇抿合,神情稍显冷峻而沉思。颈项粗实,似在凝神聆听或反观尘世。面部表情与姿态方向一致,形成心理活动的写照。其目光斜视一侧,有一种“警觉的灵魂”之感,与前者的安详相对,象征的是佛的“智慧”与“觉知”面相。</p> <p class="ql-block">【我喜欢将东西方艺术史进行了比较。如果我们把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放在一边,将欧洲与中国在10-12世纪同时期的雕塑艺术相比,蛮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希尔德斯海姆圣母》(Golden Madonna of Essen, c.980, 德国埃森)</p><p class="ql-block"> 铜板包木芯、镀金,是欧洲现存最早的金属包覆圣母像。</p> <p class="ql-block">法国贡克村圣福瓦修道院里的《圣福瓦坐像(Reliquary Statue of Sainte Foy)》公元1000-1050年</p> <p class="ql-block">《坐式圣母子像》(瑞士拉罗涅 Rarogne 出土)</p><p class="ql-block">椴木雕刻并施彩,高约 36 英寸(约 91 厘米),约公元 1150 年作。</p><p class="ql-block">现藏于瑞士苏黎世 瑞士国家博物馆(Schweizerisches Landesmuseum, Zurich)。</p> <p class="ql-block">赫罗纳省出土,《庄严基督像》(Christ in Majesty on the Cross),来自奥洛特(Olot)地区。</p><p class="ql-block">木雕,基督像高约 36 英寸(约 91 厘米),12 世纪中期作品。</p><p class="ql-block">现藏于西班牙巴塞罗那 加泰罗尼亚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艺术很难说谁好谁不好,各人喜欢,像现代艺术中将人像画的奇奇怪怪的照样有人喜欢,愿出大价钱去买。但是,如果将中国辽代的彩釉陶土的罗汉像与欧洲同时期(中世纪)的作品相比,至少大家都能看到其中的人文情怀要高出许多。艺术能反映出一个时代,在公元10-12世纪那个时候,就整体文明程度而言,宋辽金的时代应该说是当时最高的。从现存的历史文物看,事实上,辽,金两王朝已经非常汉化,而且也达到了相当的文明程度,譬如山西的应县木塔(辽代)还有金代的山西大同严华寺,善化寺。可惜的是,打来打去,最后出来一个最原始,最野蛮的蒙古人统一了中国。历史上常常是“文明”打不过“野蛮”。】</p><p class="ql-block">【附录:梁思成《佛像的历史》讲到辽代罗汉像中的一段文字:</p><p class="ql-block">“今美国各博物馆所藏比丘像或容态雍容,直立作观望状,或蹙眉作恳切状,要之皆各有个性,不徒为空泛虚渺之神像。其妙肖可与罗马造像比,皆由对于平时神情精细观察造成之肖像也。不唯容貌也,即其身体之结构,衣服之披垂,莫不以实写为主,其第三量之观察至精微,故成忠实表现,不亚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最精作品也。若在此时,有能对于观察自然之自觉心,印于美术家之脑海中者,中国美术之途径,殆将如欧洲之向实写方面发达,然我国学者及一般人,素重象征之义,以神异玄妙为其动机,故其去自然也日远,而成其为一种抽象的艺术也。”】</p> <p class="ql-block">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展厅安排都很有讲究,上一篇讲的是唐代以及唐代之前的艺术品。其中佛像大多是石刻,放在一个大厅内。而这篇讲到的佛像很多是木制的,也有彩釉陶器及漆木结构,所以它们都放在另外一间不大的展厅内,其展厅就是本文开始的四张照片中显示的。</p> <p class="ql-block">   下面好几张照片都是我从远处拉近后制成的,再从从网上查列的其清晰的图像。</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尊菩萨像,在佛教中,菩萨是已得觉悟,却选择留在人世帮助众生也获得觉悟的存在。菩萨常被描绘为佩戴珍贵的饰物,身着华美衣袍,姿态优雅;他们放弃自身的涅槃,以慈悲心救度苦难众生。【蛮有意思的讲解,在这里“佩戴珍贵的饰品是一种“牺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红圈</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尊菩萨像(观音):这尊雕像被鉴定为宋代北宋(960–1127)至金代(1115–1234)时期的菩萨像,约制作于11–12世纪,为木质作品。</p> <p class="ql-block">蓝圈</p> <p class="ql-block">左右两座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左面是一尊观音菩萨像(梵名 Avalokiteśvara)。</p><p class="ql-block">中国宋代(960–1279 年)佛教雕塑的杰出代表。以木材雕成</p> <p class="ql-block">右边:一尊观音菩萨像,也称为“水月观音”。</p><p class="ql-block">这尊雕像属于“水月观音”造型,表现观音菩萨端坐沉思,凝视水中月影的姿态。</p><p class="ql-block">中国宋至元时期(960–1365)</p><p class="ql-block">此像以木雕成形,原本表面覆有彩绘与贴金。</p><p class="ql-block">【是个胖观音】</p> <p class="ql-block">左面是唐代佛像(上集讲过)</p> <p class="ql-block">右边:〈宋 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像(地黄木胎)》</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p><p class="ql-block">可能为北宋(960-1127),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p><p class="ql-block">木材(地黄木),施彩、鎏金,嵌石英和红玉髓;整体木雕</p><p class="ql-block">弗莱彻基金购藏,1933年(编号33.116)</p><p class="ql-block"> 观音菩萨像中以双腿盘坐、如同冥想的姿态较为罕见。观音菩萨通常被刻画为站立或以”自在”姿态坐着,一腿弯曲,另一腿自然下垂。然而,当观音菩萨出现在阿弥陀佛净土的场景中时,偶尔会采用这种盘坐的姿态。这尊雕像可能是此类净土构图的一部分,展现了观音菩萨冥想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五代/辽 彩绘木雕菩萨像(柳木胎)》</p><p class="ql-block">侍菩萨像</p><p class="ql-block">五代(907-960)或辽代(907-1125),10至11世纪</p><p class="ql-block">柳木,施灰泥与彩绘;整体木雕</p><p class="ql-block">罗杰斯基金购藏,1928年(编号28.122.1)</p><p class="ql-block"> 这尊侍菩萨像很可能是一个巨型三尊佛像组的一部分,主尊佛像两侧由此类菩萨像陪伴。雕像由柳木制成,这种材料在北方常用于制作佛教雕塑,原本表面有鲜艳的彩绘。</p><p class="ql-block"> 雕像所表现的身体体量感、沿肩垂下的精细辫饰,以及系于胸前的飘带,都是十至十一世纪佛教雕塑的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这位观音像是北方的壮汉!】</p> <p class="ql-block">红圈</p> <p class="ql-block">《辽 彩绘木雕水月观音菩萨像(柳木胎)》</p><p class="ql-block">水月观音菩萨</p><p class="ql-block">辽代(970-1125),11世纪</p><p class="ql-block">柳木,残存彩绘;整体木雕</p><p class="ql-block">弗莱彻基金购藏,1928年(编号28.56)</p><p class="ql-block"> 十世纪以后,观音菩萨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水月观音,其形象为右膝抬起,左腿盘放于身前。这种姿态象征水月观音的化现,意指菩萨居于其净土或个人天堂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观音的净土被称为普陀洛伽山,最初被认为位于印度南方某处的岛屿上。到了明代(1368-1644),这一神话般的净土被认定为浙江沿海的普陀山,成为重要的朝圣地。</p><p class="ql-block">【这个辽代的观音就显得很雅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蓝圈</p> <p class="ql-block">《辽 狮纹石饰件》</p><p class="ql-block">辽代(907-1125)</p><p class="ql-block">砂岩</p><p class="ql-block">夏洛特·C·韦伯与约翰·C·韦伯收藏</p> <p class="ql-block">  纽约大都会将石刻的佛像与木刻等佛像人为地分在不同展厅内展出,使我对中国佛像艺术史的进一步认识,好像南北朝,隋唐的佛像石刻较多,宋辽金元以木刻为主,而之后的明清以泥塑为主。当然,不是绝对的,木刻在唐代就已经开始,宋辽金元也有石刻。这倒是引起我的兴趣,为什么?中国的佛教传播有个特点,它是从上到下的过程。尤其北方,一开始是皇室的行为,所以石窟(云冈、龙门)等大型工程有它的物质基础,多少还受到西域的影响,其优点县能表现宏伟,壮严,而且石刻耐久,可以象征永恒与不坏之身。而到了宋辽金元,佛教已经传播到民间,一般老百姓也开始祭祀,这样一来,石窟式崇拜就衰退了,取尔代之的是寺院内部祭祀空间。而且毕竟木材加工便利,可制各种中大型圆雕。再加上木材质地温润、有弹性,适合表现人体柔和起伏与衣纹流动感。能体现生命感与人性之温度,有亲切感。但是有个缺点,就是易腐蚀,不易保存。事实上,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珍贵艺术品都是出于中国北方干燥的地方,也正因为留存今天的数量不多,常常只能在博物馆里见到。所以,到了明清,正因为木雕易裂、石雕昂贵;而泥塑可快速塑形、重涂彩;而且明清信仰更重“现世功德",即便泥塑也不耐久,但重塑方便。塑像多在殿内供奉,一般泥塑也足够耐用。直至现在,以泥塑为主。而且泥塑表现力极强,柔软的泥可塑性高,能捕捉细微表情与动态。</p><p class="ql-block"> 从摄的照片来看,明显对佛像很感兴趣,而对宋辽金艺术的其他方面就遗漏了很多,我先将我当时摄的放在前面,再用书上和网上的资料补一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中国书画:馆藏精选》</p><p class="ql-block">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于1902年收藏了第一件中国画作。自那时以来,博物馆增添了两千多件书画作品,构建了世界上最全面的书画收藏之一。这些作品跨越了1500年的文化创作,涵盖多种题材、技法和风格,使大都会的藏品成为研究中国书画的重要资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国书画展厅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宋 名作 周肪 欢婴图卷(摹本)》</p><p class="ql-block">无名氏(11世纪末或12世纪初),曾归于周昉(约780-810年活跃)</p><p class="ql-block">宫中仕女戏婴图</p><p class="ql-block">宋代(960-1279),11或12世纪</p><p class="ql-block">手卷,绢本设色</p><p class="ql-block">弗莱彻基金收藏,1940年(编号40.148)</p><p class="ql-block"> 画中描绘了五位衣饰华丽的宫廷仕女为一群幼儿洗浴、穿衣、嬉戏和安抚的场景。右上方,一只活泼的小狗似乎也想加入其中,增添了几分生动趣味。此类画作以宫廷内院为题材,展现出奢华与家庭和谐的场景,深受统治者喜爱,因为它们表达了一种秩序、和平与丰盈的理想图景。根据画风,这幅画可追溯到宋代,但可能是当时的摹本,用以保存更早的构图。</p><p class="ql-block">【此画的原作是中唐画家周昉所画,但巳经没有了。所以,开始认为它是原作。估计后来通过纸质年代考察等手段发现是宋代的摹本,但也相当珍贵。如果见过留存下来周昉的画《弹琴仕女图》,《簪花仕女图》的话,再看此图,确实非常相似,充满了生活气息,人文情怀非常之浓。好画!】o</p> <p class="ql-block">这是上面这幅画的题款。</p> <p class="ql-block">《五代/北宋 供名 乞巧图轴》</p><p class="ql-block">无名氏(活跃于10至11世纪晚期)</p><p class="ql-block">宫廷宴会图</p><p class="ql-block">五代(907-960)或北宋(960-1127)</p><p class="ql-block">立轴,绢本设色</p><p class="ql-block">曾藏于C.C.王家族,唐家族捐赠,2010年(编号2010.473)</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展现了宫廷女性内院的场景,正值一场奢华的宴会准备之中。画面中央的桌子上摆满了华贵的青铜器、陶器和金器。在画面上方的后室中,女主人被唤醒以参加宴会。这一场景可能暗指唐玄宗(公元712-756年在位)与杨贵妃的故事,杨贵妃以白日酣睡、夜晚精神焕发而闻名。虽然画中的服饰与主题为唐代风格,但其绘画风格则属于较晚的10世纪或11世纪早期。这件珍贵的早期作品不仅因其美感而备受推崇,还因为它是现存最早的详细描绘建筑的中国画之一。</p> <p class="ql-block">下面几幅是书上介绍的。因为纸质易损,估计平时不大可能展出。</p> <p class="ql-block">  第一幅是中国南唐(间于唐宋之五代时期)的画家董源所作的绢本浅设色山水画,描绘江南溪岸之景,是中国“巨碑式”山水传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有人称为“中国的蒙娜丽莎”。这是一幅极其珍贵的中国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溪岸图》描绘江南溪岸景象,上半部左右相对两座山峰,两峰之中远山隐现,两山夹壑中一条山溪自远而近,至山前汇成大溪。溪岸左有楼台水榭,水榭中有幽人雅士正观望溪景。左面山中亦有泉瀑飞注入大溪,画的最下方溪岸坡冈上杂树耸立。中景、远景山峦上丛林茂密,草木葱茏。</p> <p class="ql-block">题名:古木平远图</p><p class="ql-block">作者:郭熙(中国,约1000—约1090)</p><p class="ql-block">时期:北宋(960–1127)</p><p class="ql-block">年代:约1080年</p><p class="ql-block"> 郭熙是十一世纪末最杰出的山水画家之一,他致力于以画面赋形诗意与情感,尤其善于表现四时与昼夜的微妙变化。这幅《古木平远图》(Old Trees, Level Distance)是传统“平远法”的变体——以高耸的前景古木映衬广阔的江谷景色。此作很可能是他晚年为一位同僚官员所作,作为其临退休前的赠别之作。在手卷的末段,枯木无叶、烟霭加深,为全景笼上了一层萧瑟的秋意。画中两位年长人物正缓步走向一座亭阁,似乎要与同僚们一同为友人饯行。</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幅中国山水画的摹本。“山水”一词意为“山与水”,是中国绘画中表现自然景观的重要传统题材。画面中描绘了山峦、河流与树木——正是山水画的三大基本要素。</p><p class="ql-block"> 原画是北宋画家屈鼎(Qu Ding)的《夏山图》。原作为一幅长卷手卷,被公认为北宋山水画的杰作。“山水画”常以理想化的自然景象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并与道家思想密切相关。这种画风以水墨与笔法的运用见长,用以营造深远与氤氲的气韵。</p><p class="ql-block"> 画上有宋徽宗(卒于1125年)的玺印,为此画提供了年代【网上图看不清】。但在左上能见乾隆皇帝的诗与书法。</p> <p class="ql-block">其细部</p> <p class="ql-block">《进贡马图》,宋代,约公元10–11世纪。设色绢本,尺寸:高323英寸,宽44英寸。</p><p class="ql-block"> 在这幅典型的宋代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皇帝,他位于画面从右数第二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云山图》米友仁(1200年前)</p><p class="ql-block"> 南宋早期“米家山水"的典型:糢糊积墨、云烟相逐,对比北宋精描式山水,能直观感到笔墨从“形写"转向"意写”的关键转折。</p> <p class="ql-block">对比【台湾故宫】《云山墨戏图》卷,(传)南宋米友仁绘,纸本,墨笔,纵21.4厘米,横195.8厘米。</p><p class="ql-block">  本幅题识:“余墨戏气韵颇不凡,他日未易量也。元晖书。”又有清乾隆御题诗一首:“看山愁步山巑岏,看水爱听水潺湲。山水情似未浃洽,与浃洽之云漫漫。元气回合绝模拟,妙境恍惚思跻攀。真有子矣米海岳,那能混之高房山”。乾隆御题。”钤“几暇怡情”白文方印,“乾隆宸翰”朱文方印。尾纸有董其昌题跋:“米元晖山水卷皆为元高尚书所混。即余收《潇湘白云》长图”</p><p class="ql-block">  此图描绘沿江景色,近处岸边一条细径曲曲弯弯,间有板桥相连,远方峰峦起伏,云烟密布,溪流缓缓,林木森郁,屋舍隐现。此图采用“米家山水”的典型画法,山峦坡渚先用淡墨染就,继以大小各异的横向墨点反复在山头、山脊等部位再次图写,从而达到表现江南风光润泽华滋、雾气迷蒙的独特效果。明代董其昌曾携此图往游洞庭湖,惊叹米友仁的写生本领,云:“舟次斜阳,篷底一望空阔,长天云物,怪怪奇奇,一幅米家墨戏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钱选:《王羲之观鹅图》</p><p class="ql-block">手卷,十二世纪末。纸本设色,金彩,纵93英寸,横36英寸。</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321–379)是中国书法史上声名卓著的大师,被誉为“典型的中国艺术天才”。相传他通过观察鹅颈的优雅运动,领悟并解决了书写中的技法问题。1276年南宋都城杭州陷落之后,画家钱选选择以“遗民”的身份终其一生。</p><p class="ql-block"> 这幅以他刻意“古拙”的青绿山水风格所绘的手卷,描绘了王羲之(303–361)的故事——这位以书法闻名的宗师,同时也是一位道家炼丹的修习者,据说他常从自然形态中汲取灵感,例如观察鹅项的优雅弯转。钱选以梦幻般的方式追忆古代,使画面空间难以被作现实的理解;这种有意的疏离感,正是他在宋室覆亡后所感受到的时代断裂与心灵失落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看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珍藏的这些中国风景画,下面来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真正意义的风景画(指不是人物画的背景),在中国开始很早,现存最早的一幅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6世纪末–7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  相比之下,西方要晚许多,老彼得·勃鲁盖尔(约1525年—1569年)的《雪中猎人》</p> <p class="ql-block">东西方相差大约一千年。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当西方将高山峻岭,瀑布激流当作蛮荒地区,交通不便,魔鬼强盗出没的地方的时候,中国在5世纪出现世界上最早的(有记录的)游山玩水的背包客:谢灵运(385–433)【现在时兴旅游,但估计几乎没有人知道这项活动的祖师爷是谁】,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的“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两次提到的“谢公”就是这位谢灵运。他以自然为目的、以行旅作为修行,而且还写了大量的诗歌。诗与画之间有互动关系,诗歌中以山水作为“心境的象征”这一观念,正是后世山水画最核心的精神内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唐代也有不少风景画家,那位“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王维就是其中之一。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有唐代人物,动物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唐代风景画,但是,有蛮多的宋代风景画,像我们在上面可以见到的,其中,董源,郭𤋮,米友仁,钱选(尽管有的是摹本),他们都是宋代绘画史上顶尖的代表人物。如果深入探讨下去,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课题,但因为这篇文章毕竟只是介绍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藏品,就不多啰嗦了。】</p> <p class="ql-block"> 宋辽金艺术最杰出的不仅是书画,还有瓷器。因为不懂,不识货,视而不见,所以在我拍的照片中几乎没有瓷器,所以用书上的内容来补充一下,下次再去时可以重点看。下面讲到的全都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藏品。</p> <p class="ql-block">  宋代制作的陶瓷名窑大概有北方的磁州窑,定窑,北方青窑,钧窑,汝窑与董窑;南方有龙泉青瓷。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了很多,我们就选几件代表性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磁州窑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花卉纹瓶,宋,11–12世纪;白地刻划花。</p> <p class="ql-block">北宋,11–12世纪;白釉瓶</p> <p class="ql-block">北宋;褐黑釉(磁州系)</p> <p class="ql-block">木马童子枕(张氏作坊),金代12–13世纪;白地褐黑彩绘(磁州窑)。 </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定窟的藏品(定窑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相当有名,是真正瓷器的祖师爷。上面的磁州窑的产品还只能算“半瓷器”。</p> <p class="ql-block">北宋定窑莲花纹大碗。</p><p class="ql-block"> 定窑器壁极薄、釉色温润、纹饰精细,常模仿金属器形,是宋代官窑高雅器物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北宋定窑玉壶春瓶;典型的定窑瓷器,瓶型纤颈,仿银器造型,体现宋代文人雅用与宫廷风格。</p> <p class="ql-block">六出花口碗 年代:北宋,11-12世纪。 </p><p class="ql-block"> 酱色/褐红釉,属于定窑少见色釉变体,虽然一般定窑以白釉见长,但该例显示其也尝试其他釉色。器口呈六瓣花形,借鉴金属器形,体现宋代器物设计的雅趣。</p> <p class="ql-block">北方青瓷:</p><p class="ql-block"> 北方青瓷是指在中国北方地区(主要是陕西、河南、河北一带)生产的青釉石质陶体系,它与南方以越窑、龙泉窑为代表的青瓷系统相互辉映。代表性的有,耀州窑,汝窑等。</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种种陶瓷类型,我的一本书上称它为“Dong porcelaneous stoneware,”,从发音看,可能称“董窑”,但是网上称它为耀州窑(北方青瓷的另一种变体),非常美,如下四件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p> <p class="ql-block">《牡丹纹罐〉 北宋(960 – 1127) 11 – 12 世纪</p><p class="ql-block">青釉石质陶(耀州窑),釉下刻划花。</p> <p class="ql-block">《 凤纹执壶》 北宋(960–1127), 11–12 世纪</p><p class="ql-block"> 青釉石质陶(耀州窑),釉下刻划花装饰。</p><p class="ql-block"> 这件北宋耀州窑青釉执壶,胎质坚致,釉色呈柔和的橄榄绿色或豆青色,釉层匀净光润。壶身通体以刀刻与线刻技法装饰,主题为凤鸟纹,凤凰展翅回首,羽尾卷曲于花叶之间,线条流畅优雅,显示出耀州刻花器典型的“以线为骨”的装饰风格。执壶口沿略外撇,短颈,鼓腹,下承圈足;曲流与环状执柄形成平衡的“S”形姿态,兼具实用与审美。整体造型敦厚而不失秀逸,是北宋耀州窑造型与装饰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叶间双童纹碗》(960-1127)</p><p class="ql-block"> 这件碗是北宋耀州窑青瓷的典型代表。内壁以模印法压出两名童子在枝叶花丛间嬉戏的图案,童子姿态天真,周围花叶繁密,呈现北宋时期常见的“繁花婴戏”主题。釉色呈橄榄绿或灰绿色,釉面光润,厚薄均匀;胎质坚硬细密,属高温青瓷。</p> <p class="ql-block">《刻花碗》。年代:11–12世纪。青釉石质瓷,釉下模印装饰(北方青瓷)</p> <p class="ql-block">汝窑:也属北方青瓷,但品位可能更高</p><p class="ql-block"> 汝窑是宋代最为稀有、最具皇室专用色彩的瓷系之一,产于北宋时期(约1086-1125年)其釉色极其典雅:被古人形容为“雨后天清的淡青”或“鸭蛋青”色。 胎体多为浅灰或灰色,石器质或接近瓷器体系。釉面厚润,玻化良好,但毕竟保存数件极为罕见。釉表常见细密裂纹(霉裂、冰裂等),这既可能为烧成现象,也为后代刻意模仿。底部常见“三足小墩”(即支烧器具的小突起印)“芝麻点”印记,是汝窑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熏炉》北宋,晚11 世/12 世初)</p><p class="ql-block"> 这件熏炉展示了汝窑的标志性美:雨后天空色的蓝灰釉,配有细裂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碟子》南宋/仿制期,12-13 世)但描述中指出其裂纹处理参考了汝窑的旧制。</p> <p class="ql-block">下面几件属“钧窑”,这是从北方青瓷演化而来,但是更珍贵。</p> <p class="ql-block">《碗》 — 北宋时期(960-1127 年)</p><p class="ql-block"> 钧窑的窑厂位于中国北方,是北宋宫廷器物的重要窑系之一”。特征:釉色为淡蓝,釉质较厚,典型钧窑风格。</p> <p class="ql-block">《盘/Plate, Jun ware》 12-13世纪。釉面有“泼洒蓝”效果(splashed blue),为钧窑较具装饰性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双耳罐》 约13世纪(金/元时期)</p> <p class="ql-block">南方</p><p class="ql-block"> 南方也有两种不同的陶瓷类型。越窑与龙泉青瓷。越窑是龙泉窑的源头,龙泉窑是在南宋时期从越窑系统中脱胎而出的新型青瓷体系,</p> <p class="ql-block">越窑</p> <p class="ql-block">《容器》</p><p class="ql-block">六朝时期 (220-589)/西晋 (265-316) </p><p class="ql-block">高 4 5/8 英寸 (11.3 cm);长 6 5/8 英寸 (16.8 cm)</p><p class="ql-block"> 该器胎质为灰色石质,施青釉,虽器形简朴但釉面厚润、色调柔和,是越窑青瓷发展的早期实物之一,反映了“青瓷”在南方的萌芽阶段。</p> <p class="ql-block">《龙纹碗》 五代 (907-960) </p><p class="ql-block"> 高 4 1/2 英寸 (11.4 cm);直径 10 5/8 英寸 (27 cm) 此碗釉色为典型越窑青釉,器内雕刻三条龙凌波之态,纹饰生动、釉面温润,体现越窑早期青瓷刻划装饰的成熟风格</p> <p class="ql-block">《鸡首青瓷壶》</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p> <p class="ql-block"> 龙泉窑《双鱼柄执壶形瓶》 南宋(12–13 世纪)。青釉,浮雕装饰。</p> <p class="ql-block">《花瓶》南宋(1127-1279) </p><p class="ql-block">11.6 cm 高(14.6 cm) ,石质胎 + 青釉(龙泉窑)。此瓶为典型南宋龙泉青瓷瓶,釉色与器型皆具代表性。</p> <p class="ql-block">《碗》南宋(1127-1279) 年代估计:13 世纪</p><p class="ql-block"> 直径 14.3 cm(5 5/8 in) 石质胎 + 青釉(龙泉窑),这件碗器型浅,釉面润,体现龙泉窑青瓷的典型审美:稳重而雅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香炉》</p><p class="ql-block">南宋至元(1127-1279 / 1271-1368) </p><p class="ql-block">年代估计:13 世纪;高度约10.2 cm(4 in) </p><p class="ql-block">石质胎 + 青釉(龙泉窑)</p><p class="ql-block"> 用作香炉的器物,在形式与釉色上兼具实用仪式性与美学价值,反映龙泉窑青瓷在文房、礼器中的应用。</p> <p class="ql-block">  瓷器介绍完毕,看糊塗了吧!我是动脑筋罗列一下,为下次可能在不同的的博物馆再欣赏瓷器时,起码心里有个底。说实在,写完之后,心里有点感动,仔细看,真美!我们的祖先的艺术欣赏水平真是太棒了。</p> <p class="ql-block">  还有这段时期的金银小饰品,也相当精彩!</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冠饰之一件,辽代(907-1125),材质:金。</p><p class="ql-block"> 这一件金饰代表了辽代贵族/宫廷饰物的极致工艺。</p> <p class="ql-block">装饰物(饰件),宋代(960-1279),材质:金、月长石。</p><p class="ql-block"> 结合金属与宝石的精细工艺,体现宋代审美中“细工、雅饰”的特点,适合作为时代饰品类别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高足杯</p><p class="ql-block">时代:吐蕃帝国时期(7–9 世纪)</p><p class="ql-block">地区:中国新疆自治区(中亚地区)</p> <p class="ql-block">玉带饰《隼搏天鹅》。 金—元(12–14 世纪)</p><p class="ql-block">和田玉(岫玉/软玉);小件佩饰</p><p class="ql-block"> 主题取自女真“春水”仪狩传统,反映金代北方贵族狩猎文化在玉器微雕与服饰体系中的图像化表达。 </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件是我摄的。</p><p class="ql-block">《大理国(十一至十二世纪)青铜鎏金东方持国天王像》</p><p class="ql-block">东方持国天王</p><p class="ql-block">大理国(938-1253),十一至十二世纪</p><p class="ql-block">可能为云南省</p><p class="ql-block">局部鎏金砷青铜;失蜡法铸造</p><p class="ql-block"> 在佛教中,天王,尤其是四大天王(对应四个方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常出现在更大规模的神祇组合中。在这尊雕像中,东方持国天王坐在象征修行障碍的恶魔之上,这些障碍包括自我与贪欲等,修行者需克服这些障碍以达成觉悟。在大多数中国的图像中,东方持国天王通常持剑,但此雕像中的天王手持弓箭,展现了不同的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约一千年前云南的边陲地区也不是那么荒蛮。】</p> <p class="ql-block">此文完毕,下篇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元明清朝时代的藏品介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