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游】,‍漫游老挝凯旋门,‍万象香昆寺

老孙

<p class="ql-block">手机拍摄:孙玉霞</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5年11月3日</p><p class="ql-block"> 老挝凯旋门矗立于万象市中心,米白色建筑融合法兰西拱门形制与老挝佛教纹饰。檐角纳迦蛇神盘旋,浮雕讲述本生经故事。45米高宽24米的身躯在热带阳光下泛着米白光泽,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前往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  远观老挝凯旋门,似巴黎凯旋门的影子,近看却见层叠的佛莲在拱门基座绽放。它以老挝的筋骨承载西方的形貌,檐角飞翘的纳迦蛇神与欧式浮雕相拥,仿佛听见殖民岁月里文化交融的叹息。</p> <p class="ql-block">  细观凯旋门里的信仰世界:仔细欣赏内部的浮雕,其内容取材于《罗摩衍那》等神话史诗。这些雕刻精美、充满佛教色彩的图案,将老挝的民族文化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整个空间充满灵性。</p> <p class="ql-block">  中国援建的音乐喷泉在广场绽开清凉。这座见证殖民历史与独立精神的建筑,如今在鸽群与孩童笑语中,化作东西方文明相拥的永恒象征。</p> <p class="ql-block">  老挝主席府静立在凯旋门旁,米白色外墙与朱红屋顶在凤凰木的掩映下庄重而温润。这座见证国家历史的建筑,没有华丽的装饰,却在简朴线条中透出东方韵味的典雅。当晨阳为廊柱镀上金边,它如同一位沉思的长者,与凯旋门共同守护着万象的城市记忆,在喧嚣中凝驻成永恒的宁静画面。</p> <p class="ql-block">  当目光掠过凯旋门的曲线,蓦然定格在基座那行“中国援助”的铭文时,一股暖流倏地涌上心头。这熟悉的汉字在异国天空下熠熠生辉,仿佛故土的掌心越过山河,与老挝的温热紧紧相握。斑驳光影里,我看见两个文明在砖石间水乳交融,让这座建筑不仅承载历史,更成为友谊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  湄公河的水汽裹着檀香的余味,轻轻拂过万象的郊野。站在香昆寺的入口,眼前是一座巨大的球形建筑——天堂地狱塔。它像一颗沉睡的南瓜,表面爬满斑驳的苔痕,仿佛将人间的生死、天地的轮回都浓缩在这混凝土的躯壳中。风穿过塔顶的树状雕塑,发出低吟,似在诉说半个世纪前那位僧人的执念。</p> <p class="ql-block">  香昆寺雕塑公园的创建者是本勒·苏利拉大师。始建于1958年。本勒·苏利拉是一位僧侣,也是一位雕塑家。他将印度教和佛教的哲学思想、神学融会贯通,并寄托于这座佛像公园。</p> <p class="ql-block">  这些充满灵思的造像将佛教哲学化为视觉奇观。让冰冷的建材在湄公河畔绽放出超越宗教的艺术之花,成为融合信仰与想象的精神净土。</p> <p class="ql-block">  我俯身钻进塔底那张开的神猴巨口,瞬间从光明坠入昏暗。墙壁上浮雕着狰狞的恶鬼与受刑的魂灵,地狱的寒意从水泥缝隙中渗出。那一刻,我恍然悟得,地狱或许是欲望的镜子。</p> <p class="ql-block">  攀上第二层,斜射的阳光为壁画镀上金边。农夫耕田、僧侣诵经、商贾交易——粗糙的笔触勾勒出尘世百态。“原来人间就在地狱与天堂的夹缝里。”我望向窗外,湄公河的对岸是泰国,而此处竟是老挝僧侣用水泥凝固的哲学。</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登上塔顶,一尊金佛静坐中央,眉眼低垂。下方挣扎的魂魄、中间忙碌的众生,在此刻都化作他唇边的一抹慈悲。风吹散云层,阳光倾泻而下,整个香昆寺尽收眼底:长约50米的卧佛如青峦横卧,百尊雕像星罗棋布,仿佛诸神遗落在人间的棋盘。</p> <p class="ql-block">  雨水在佛像脸颊冲出泪痕,裂缝里钻出青绿的小草。没有鎏金彩绘,唯有水泥原始的灰黑,反让卧佛更似从大地生长而出。</p> <p class="ql-block">  本勒·苏利拉于1932年出生于泰国廊开府,与老挝万象的香昆寺仅一河之隔。据说,他年少时曾坠入一个山洞,遇见过一位印度的苦行僧,并跟随其学习修行了印度教义。这段特殊的经历,深刻影响了他后来的艺术创作,使得他的雕塑观中常常同时出现佛教和印度教的元素。</p> <p class="ql-block">  千手观音在阳光下舒展无数臂膀,每只手掌或拈花,或持法器,或结手印。她的面容宁静如水,仿佛在说:真正的力量,不是掌控万物,而是慈悲待世。</p> <p class="ql-block">  雕塑大多由水泥或钢筋混凝土制成,并且是在本勒·苏利拉的监督下,由未经受训的业余工匠手工制作而成。正因为如此,香昆寺被誉为 "混凝土创造出来的奇迹" 。</p> <p class="ql-block">  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些无名小佛。他们散落在林间道旁,有的端坐莲花,有的伫立沉思。雨水在他们脸上冲刷出斑驳的痕迹,裂缝里却倔强地长出蕨类。这种残缺非但不显破败,反而让冰冷的混凝土拥有了生命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雕像的创作者苏利拉大师,用最朴素的水泥,塑造出最丰富的灵性世界。他不追求金碧辉煌,反而让材质保留最初的质朴。正如佛法不在经卷的华丽,而在心灵的觉悟。</p> <p class="ql-block">  香昆寺作为万象郊外独特的宗教艺术殿堂,使抽象教义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视觉语言。让信徒在穿行塔身的过程中沉浸式理解轮回思想,成为老挝现代佛教艺术本土化的重要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  香昆寺开创了"露天宗教博物馆"新模式。游客在穿梭巨型南瓜雕塑时感悟"三界火宅"的警示,成为现代宗教传播的创新型实践基地。</p> <p class="ql-block">  寺庙建筑群巧妙融合佛教宇宙观与老挝民间艺术基因。莲花基座采用澜沧王朝传统纹饰,佛陀面容带有老挝民族特征,天龙护法雕塑也融入了当地神话元素。</p> <p class="ql-block">  走出香昆寺的大门,我触摸到佛教宇宙观的具象表达——那些微笑的佛陀、狰狞的魔神,原是心灵的不同面向。顿悟不在远山古刹,而在与每尊雕像的对视中照见自己。当指尖掠过斑驳的混凝土莲花,忽然明白:此岸即彼岸,执着形骸反而远离真谛。这座用水泥构筑的永恒世界,终是教人学会放下的临时舟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