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王顺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儿时,我们管铁路上的客运列车叫“票车”。</b></p><p class="ql-block"><b>后来高铁多了,这种车又被叫作“绿皮车”,可我总觉得,“票车”这个称呼更亲切。《铁道游击队》里也这么叫,想来大概是因为乘车要买票,顾名思义,就这么叫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那时的票车,窗户是可以打开的。窗框边有个铁扣,用手一按,再使劲往上抬,窗子就开了。一路上风呼呼地灌进来,带着田野和车站的气味。不过开窗也有麻烦——有人随手往外扔果皮纸屑,也有人图方便,直接从窗口爬进爬出。更悬的是车开动时,偶尔会有小偷伸手抓走窗边小桌上的东西。现在想起来,那样的设计确实不太安全,但却也真实地连着外面的世界。经过小站时,不用下车,伸手就能从站台小贩那儿买点零食、茶叶蛋,烧鸡等,那也是坐票车的一种乐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票车没有空调,夏天闷得像蒸笼,冬天又冷得人缩手缩脚。可它却出奇地准点。我家就住在铁道旁,在没有钟表的年代,村里人都把票车经过的时刻当作作息表。比如,中午十一点半那趟车一过,就知道该做午饭了;下午三点半的车一来,在田里干活的人就纷纷放下农具,到田埂边或树荫下歇口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那时常有人坐票车去外地,或者从外地回来。村里要是有谁从武汉回来,亲戚邻居就会提前到铁道边等,看见车有要接的人招手,就赶紧往车站迎。送别的人也总爱站在铁路旁,等客人坐的车经过,互相招手,直到车子消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些小孩,没事就爱跑到铁道边,朝车上的人挥手。车上的人也总是笑着朝他们招手回应。那一瞬间,陌生与熟悉之间仿佛没有界线——你在车上,我在车下,彼此并不认识,却隔着车窗互相致意。那种感觉,又温暖,又有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如今,票车渐渐被更快、更舒适的高铁取代。可我还是会想起它——想起那可以推开的车窗,想起它带来的远方的消息,想起那些靠它判断时间的日子。它不只是交通工具,更像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载着人间的温度,来来去去,编织着一段段朴素而动情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零二五年十一月五日记于乘车途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