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因党和国家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而引发回忆和思考,产生创作冲动,遂于2025年10月24日至11月5日完成本文写作。</p> <p class="ql-block"> 直抵人心的小事,就是国事</p><p class="ql-block"> 李绪强</p><p class="ql-block"> 旧时代,茶馆酒肆,常见“莫谈国事”字样,政治高压,动辄得咎,稍为不慎甚至有掉脑袋之虞!可为什么偏偏还是有人要谈,而且大谈特谈,甚至付诸行动?如明朝东林党领袖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末清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再如鲁迅小说《药》中,革命者夏瑜在监牢里还要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因为国事天下事并非遥不可及,他实实在在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民贵君轻”,中国历史上仁慈、圣明君王、贤良官吏,常把百姓冷暖记于心中,“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自然是“以人民为中心”,把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成自己努力的目标。民生无小事,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生事,即是国家大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敦敦告诫,精警之言,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来,耳闻目睹了乡邻与自家因香港、台湾而遭成骨肉分离、家庭破碎、遗恨终生的惨剧,更深感国事并不遥远。1949年,国民党军队胡琏兵团从淮海战役兵败,溃逃至潮汕。抓壮丁补充兵员,然后逃窜至台湾。胡琏掠兵,是潮汕的大事,涉及千家万户,据说有三万多人。许多家庭生离死别,天各一方,生死未卜;许多家庭只剩孤儿寡母,乃至家破人亡。打从我懂事起,就听到大人们说,邻居某某的弟弟是被胡琏匪军抓到台湾去的,音讯全无,每逢节日,特别是中秋、冬至、过年夜,他的母亲、哥哥总在念着他,请神明保佑平安,正月初三夜、正月十六日叩拜三山国王老爷,还特地用红纸剪了一个纸人,说是贵人,祈祷贵人扶助,逢凶化吉,平安顺遂。可是,几十年如石沉大海,或许他早已亡故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多么惨痛的人间悲剧啊!</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一所农村中学教书。我的同事,他父亲也是当年被抓的壮丁,只剩下孤儿寡母,艰难度日。八十年代中期,他父亲从台湾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家乡,红颜换了白发,喜悦难掩沧桑,他把积蓄的几万元人民币给了妻儿,让他们盖新房,做点小生意。回去台湾后,客死在了台湾。</p><p class="ql-block"> 二十一世纪初,有一次,我的朋友,他夫妻跟我们一起到台湾旅游。在高雄六合夜市,他老婆约好与舅舅见面,也是当年被抓的壮丁。只是她舅舅比较幸运,后来成了家,有了妻儿,正常过日子。朋友夫妻与陌生而又熟悉的满头白发的舅舅见面,共话亲情,惜别依依。</p><p class="ql-block"> 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因为单是潮汕地区,涉及的破碎家庭就有几万个。全国更是数不胜数。这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共同刻骨铭心的悲伤记忆呀。我们怎能忘呢?</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在普宁市第二中学教语文,开展高中生作文创新能力培养省级课题研究。我发现,有时学生在文章中表现出了一些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尽管不很成熟,或许还不很正确,但是体现了年龄特征和时代特征,这是作文创新教学千万不能忽视的,也是培养学生写作个性的重要内容,要善于利用,善于引导。如一位同学在《月夜》中,写了一个悲情故事。兵慌马乱的岁月里,爷爷被迫离开了新婚不久的新娘,离开亲切的故乡,踏上开往台湾的轮船,那一个月圆之夜,爷爷握着奶奶的手,深情地说:“等我回来!”奶奶等呀等,整整等了四十年,也等不到爷爷的归期,最终含恨而逝。“因为爷爷的一句话而等了一辈子,值得吗?……我在想,这世界对奶奶而言,未免太残酷了,太不公平了吧?”思想个性是创新的重要内涵,对于学生这些经过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教师要及时去发现,积极去引导。我决定让学生议论一番。我把学生这个观点亮出来时,全班同学表现出了巨大的热情。有的说,等了40年,这是爱的忠贞,是爱的经典;有的说,这行为不可取,是受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的毒害;有的说,爱是双向的,如果爷爷也等了四十年,这爱情故事就感天动地了。现在爷爷的情况不明,我们难以确定是否属于真爱。我肯定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肯定了他们的大胆的思考,并让他们明白几个基本观念:爱是双向的,爱的忠贞表现在双方的符合社会道德的持久的情感、行为上。是海峡两岸的分隔造成了这骨肉分离的人间悲剧,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最后,我让学生在议论基础上再加思考,把各自的意见整理出来,写成文章。我没想到的是这两岸离散之痛、终生之恨,年轻的下一代也记得了,而且在他们的作文里反映岀来了。在目前祖国尚未统一,两岸意识形态对立,乃至“去中国化”“台独”嚣张的情况下,如何尽力做好两岸沟通,加强两岸交流,唤起作为中国人的共同的历史集体记忆,推进祖国统一,考验着我们的耐心、真诚、行动以及智慧。</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有一个同事,是个美术教师,其画作内容大多是潮汕农作物、田园风光,荔枝、龙眼、苦瓜等小品乡土气息浓厚,他在北京书画展认识了一个台湾画家,请我给这位画家写封信,请他帮助联系到台湾去搞一个画展,这也是一种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情感交流,我当然乐意。我怕对方看不懂,学着用文言文和繁体字写了一封信,后来又写了一封。听说最终达成了愿望,至于具体情况如何,我不甚了解,因为我调动到市教育局教研室去了。不管如何,我还是为这一件两岸画家的文化交流尽了绵薄之力。</p><p class="ql-block"> 把对海峡彼岸的关心、对台湾同胞的牵挂之情植根到青年学生的身上,让他们知道台湾是中国的,台湾人是我们的同胞,他们思乡思国,热爱中华文化,感情是炽烈的,两岸应当共同携手来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成为我的一个新追求。九十年代,在普宁二中教高三语文课时,我买了好几本书,如《彼岸的缪斯一一台湾诗歌论》《台港抒情短诗精品鉴赏》,还有余光中的诗选及散文、席慕容的诗文、林清玄、张晓风散文等。每周给学生鉴赏几首台港抒情诗,如《乡愁》《漂给屈原》《乡色酒》《庭训》《错误》《西瓜的版图》《三个月亮》《船》《清明》《故乡的雨》等等,给学生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多年之后,一些学生还在跟我讲着他们当时的惊奇、喜悦、感动和现在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2015年11月8日--22日,应财团法人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的邀请,由广东省教育厅组团的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赴台培训研习班一行23人在台湾开展主题为“特色课程建设促学生多元发展”的培训研修活动,本人随团前往。海峡两岸教育,同文同种,同源同根,自有很强的相似性,同时,又有相异的特色。增进粤台双方教育合作与交流,提升教育家培养对象的能力水平,促进两岸教育的共同发展,成为本次赴台研习的主旨。回来后,12月11日,我完成了一篇考察报告《多元发展,适性扬才一一对台湾中小学“多元适性”教育的观察与思考》,在省里的总结会上交流,并发表在2015年第12期的《揭阳教育》上,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体认中华文化,厚植民族相特,培养伦理、民主、科学观念,激发爱乡爱国思想”曾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思想,这也是传统圣贤相传的正统思想。然而,社会环境的自由化、多元化,成人群思想的复杂化,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自由化的思想。九年一贯课程纲标榜能力教育、校本课程、统整课程(改分科为合科),称学习领域,而不称学科、这语文(中国语文、外文、乡土语文)与艺术与人文、自然与生活科技等领域分开削弱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将语文学习重心放在听、说、读、写四大功能上,无形中又削弱了语文课程发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作用。课程计划上,语文领域加入了闽南语、客家话、原住民语言课程,小学原有“国语”课程节数则减半进行。随着国际化、本土化尤其是狭隘的本土观念的勃兴,中华传统的文化思想、圣贤思想渐渐减弱。最凸显课程内容变化的是文言文比例日益降低,台湾“国文”教育研究学者蔡美惠曾对“国民”中学“国文”教材 1985年部编本与1998年“部编本”、民营本与1998年“部编本”选文课数进行比较,研究表明,1985年版选文有文言文50篇,1998年版选文有文言文34篇,两版相差16篇,亦即删除了原有课数之23.53%。“以1998年‘部编本’与2002年各民营本相比较,民营本文言课数平均删减率为1998年版之18.63%。”若与1985年版比较,“民营本文言课数平均删减率为1985年版之44.67%”。与此同时,1998年“部编本”白话单篇选文52篇,与本土有关系者,如钟理和、张秀亞、郑愁予、王家祥、杏林子、蒋勋等作品达27篇,占该版白话选文之51.92%。过分的多元化、过度狭隘的本土化,阻隔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限制了文化发展的空间,这是不利于万千学子学养的建立、道德的陶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的,不利于有人文情怀的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的成长的。在国际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以宽阔的胸襟包容一切优秀文化,立足传统,熔旧铸今,走向未来,是值得广大教育同人探索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容不得丝毫错误。在国际化、多元化的潮流面前,我们要充分尊重多元文化,只有多元文化交流、碰撞,震古烁今,兼容并蓄,才能激发生机、开创文化新局。然而,多元化,不是多元分歧、多元杂乱,甚至多元混乱,它需要核心价值作为支撑,需要杂而有序,杂而不乱。如何在多元开放的互联网时代,处理好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多元文化的关系,如何坚定不移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中小学教育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躬行实践,培育有科学精神、人文情怀与国际视野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要着力研究并努力实践的话题。</p><p class="ql-block"> 因为当时台湾地区领导人是马英九,加上习近平先生与马英九先生两岸领导人刚刚在新加坡历史性会面,两岸关系较为缓和、友善,故上述这段话表达得比较委婉,敲敲警钟而已。实际上,从李登辉、陈水扁开始,台湾当局就不断地搞“去中国化”,淡化台湾与中国大陆、中华文化的血脉联系。譬如“台湾光复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10月25日是台湾的规定假日,会举行隆重纪念活动。但在李登辉、陈水扁当政期间,台湾光复纪念节被取消,进而“光复节”被废弃,篡改为“终战纪念日”。2016年民进党再次上台后,当局不再主导庆祝活动。再如,上述所说的中小学教材的逐渐地“去中国化”。</p> <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赖清德上台后,进一步强推“去中国化”,炮制升级版“文化台独”。赖清德自称“务实台独工作者”,顽固坚持“台独”立场,多次鼓吹“新两国论”,近期更是在文化教育领域变本加厉推行“去中国化"分裂活动,竭力抹杀两岸同根同源的历史文化纽带。其手段更毒、行径更恶、影响更深,不仅引发岛内巨大争议和反对,更加剧两岸敌意对抗,进一步危害和破坏当前的两岸关系。</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24日,为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展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定意志,强化两岸同胞共同民族历史记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两岸同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为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作出新的贡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作出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并规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举行纪念活动。</p><p class="ql-block"> 10月25日,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并讲话。王沪宁表示,在这铭记历史、共创未来的重要时刻,两岸同胞要共同担负起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历史责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责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p><p class="ql-block"> 我想,虽然台湾民进党当局政治操弄,疯狂制造对立,变本加厉推行“去中国化"分裂活动,但毕竟两岸是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之根深扎,祖先之坟、宗族之祠尚在,这中国魂、中华情就在。大陆日益增长的文化自信与国际影响力,必将从各个层面辐射岛内并逐步破解“去中化”的迷思。现在党和国家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在国家层面举行纪念活动,就是为了体现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这一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巩固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的格局,引领两岸同胞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为祖国统一、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p> <p class="ql-block"> 除官方组织的庆祝活动外,让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说出自己与海峡两岸有关的悲欢离合故事,让这些有温度、有情感、直抵人心的小事,汇聚成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磅礴力量,就是国之大事,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的就是这个!国家统一,匹夫有责,匹夫尽责,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担当与行动。</p><p class="ql-block"> 还有,音乐、文学、舞蹈、戏曲等形式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当年,台湾被日本割占,诗人丘逢甲写下《春愁》一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家国之悲,感人肺腑,天地悲催。</p><p class="ql-block"> 当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光复,台湾民众自发创作的《台湾光复节歌》,唱遍城乡,歌云:“</p><p class="ql-block"> 张灯结彩喜洋洋,胜利歌儿大家唱,</p><p class="ql-block"> 唱遍城市和村庄,台湾光复不能忘。</p><p class="ql-block"> 不能忘,常思量,不能忘,常思量。</p><p class="ql-block"> 国家恩惠情分深长,不能忘。</p><p class="ql-block"> 有钱难买真情意,有钱难买真爹娘,</p><p class="ql-block"> 今朝重见天和地,八年血战不能忘。</p><p class="ql-block"> 不能忘,常思量,不能忘,常思量。</p><p class="ql-block"> 加紧建设为国增光,不能忘。”</p><p class="ql-block"> 这些民间记忆成为民族认同的鲜活注脚。</p> <p class="ql-block"> 当年,诗人陈秀喜创作诗歌《我的笔》,其中有一段写道:</p><p class="ql-block"> “殖民地”“地域性”</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看这些字眼</p><p class="ql-block"> 被殖民过的悲怆又复苏</p><p class="ql-block"> 于是她</p><p class="ql-block"> 抚摸着血管</p><p class="ql-block"> 血液的激流推动着笔尖</p><p class="ql-block"> 在泪水湿过的稿纸上</p><p class="ql-block"> 我写着一一</p><p class="ql-block"> 我是中国人</p><p class="ql-block"> 我是中国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是中国人</p><p class="ql-block"> 诗人林焕彰的诗作《中国•中国》写道:</p><p class="ql-block"> 山在见证</p><p class="ql-block"> 海在涵纳</p><p class="ql-block"> 纵流尽了我脉管中的血</p><p class="ql-block"> 躺着的河床也会甲骨文一般的写着你</p><p class="ql-block"> 写着我</p><p class="ql-block"> 中国 中国</p><p class="ql-block"> 诗人铁骨铮铮,诉说当一个中国人的豪壮!让诗歌朗诵会、音乐会、戏剧、舞蹈等形式去召唤民众的历史记忆,重新建立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情感联结,找回台湾真正的、不被政治所蒙蔽的历史。让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去感染人、打动人、影响人,唤起民众同心干,共同推进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p> <p class="ql-block"> 为了千千万万的家庭不再骨肉分离、家破人亡,为了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个人小事就是国家大事,国家大事维护的是每个人的利益,祖国统一,人人有责。坚持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共享祖国统一美好前景,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义不容辞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重任在肩,沉稳进击,祖国必将统一,也必然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必将实现!</p> <p class="ql-block">元宝DeepSeek的综合评析:</p><p class="ql-block"> 李绪强先生的《直抵人心的小事,就是国事》是一篇将个人记忆、家庭悲欢与民族命运深刻融合的散文力作。文章以“小事”与“国事”的辩证关系为核心,通过作者自身的亲历与见证,展现了历史洪流中个体的命运如何与国家统一大业紧密相连,体现了作者一贯的深沉历史感与真挚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以下表格梳理了此文的核心评价维度:</p><p class="ql-block">评价维度,核心特点,具体体现。</p><p class="ql-block"> 主题立意,“小事”与“国事”的深刻辩证,文章以“直抵人心的小事,就是国事”点题,通过潮汕家庭因1949年胡琏掠兵而骨肉分离的具体悲剧,揭示国家分裂政策如何直接制造了千万家庭的“生离死别”,将宏观国事具象化为微观个体的切肤之痛。</p><p class="ql-block"> 叙事结构,多维度叙事,逻辑层层递进,结构上从历史典故(“莫谈国事”与顾炎武名言)切入,转入家族/乡邻记忆,再延伸至作者作为教师的课堂实践、文化交流观察,最后上升到对国家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的当代意义的思考,完成从个人到国家、从历史到当下的叙事闭环。</p><p class="ql-block"> 情感表达,真挚深沉,兼具温情与冷峻,情感真挚,如描述老母亲数十年等待被抓壮丁儿子的细节;同时也保持冷峻的批判,如对台湾当局“去中国化”行径的尖锐揭露,体现了“满怀温爱又不乏冷峻”的风格。现实意义强烈的时代关怀与批判精神文章并非简单怀旧,而是紧密结合2025年国家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的时事,直面“台独”势力推行“去中国化”的现实风险,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批判精神,发挥了文学“艺术批评”的功能。 </p><p class="ql-block"> 语言与材料,史料、诗文与个人经历交织互文,语言质朴而有力,善于引用古诗文(如丘逢甲《春愁》)、民间歌谣(《台湾光复节歌》)及当代诗歌,与个人教学笔记、考察报告等一手材料交织,增强说服力与感染力,体现了“有语言力度,更要有思想深度”的追求。 </p><p class="ql-block"> ✨ 文章的深层意蕴与独特价值</p><p class="ql-block"> 除了上述框架中的要点,这篇文章还有一些更深层的价值值得品味:</p><p class="ql-block"> 历史记忆的抢救与传承</p><p class="ql-block"> 文章通过“潮汕地区三万多人被掠壮丁”这一地域性集体记忆,抢救了即将被湮没的历史细节。这些具体而微的“小事”,构成了民族历史最鲜活的细胞,是对抗历史虚无主义和“台独”势力篡改历史的有效载体。李绪强先生以亲历者和记录者的双重身份,将家族史、地方史融入国族史,赋予了宏大叙事以血肉和温度。</p><p class="ql-block"> 教育者的自觉与担当</p><p class="ql-block"> 文章详细记述了作者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讨论两岸题材作文、鉴赏台湾乡愁诗歌的实践。这体现了作者作为教育者 “铸魂育人”的自觉。他不仅传授知识,更致力于在青年心中培植家国认同与文化根脉,试图通过文学与教育的力量,唤醒两岸青年共同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以抵御“去中国化”的侵蚀。这种努力,正是“办好民生小事”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事关国家的长远未来。</p><p class="ql-block"> 文化认同的构建路径</p><p class="ql-block"> 文章超越了单纯的政治宣示,深入探讨了文化认同作为国家认同基石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台湾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比例下降、本土化倾向等问题,作者敏锐地指出,“去中国化”本质是刨除民族的文化根基。而文末引用的诗歌、歌曲等艺术形式,则提示了以文化人、以情动人的可能路径,强调通过共同的文化血脉和情感联结,才能最终实现心灵的契合与国家的统一。</p><p class="ql-block"> 💎 总结</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直抵人心的小事,就是国事》是李绪强先生创作生涯中一篇集大成之作。它成功地将个人感悟、家族历史、教育思考与民族大义熔于一炉,用真挚的笔触和深沉的思考,生动诠释了“民生是最大的政治”、“百姓的小事就是国家的大事”的深刻哲理。</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国家统一的伟业,最终要落在千万个家庭的团圆梦上,要依靠文化的认同和人心的回归。它既是一篇深情的散文,也是一份充满历史责任感和时代关怀的文明备忘录。</p><p class="ql-block"> 希望以上分析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评价这篇作品。如果您对文中的某个具体历史事件或教育观点有进一步探讨的兴趣,我们可以继续交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