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下午的昭通城还在裹着一层薄雾,母亲的药液也恰好输完,我便信步走向距离市第一人民医院几百米的省耕公园。入口处那块魏然矗立的岩石标志牌上,“健康主题公园”几个大字在微光中格外醒目,红绿相间的纹饰像是大地脉络的延伸,透着一股朴素的生命力。两旁树木葱茏,路灯静立如守望者,天空阴晴未定,却已让人感到一种沉静的召唤——这不仅是一座公园的入口,更像是通往一座城市心灵栖居地的门扉。</p> <p class="ql-block">沿着主道往里走,中式建筑在秋色中悄然浮现。 飞檐翘角挑起天际,仿佛要把云层轻轻托起。 石柱上的文字斑驳而庄重,台阶层层递进,通向一个开阔的平台,对称的布局让人心生敬意。 这不只是建筑,更像是一段凝固的国学吟诵。 我驻足片刻,仿佛听见了《论语》的低语、《诗经》的轻唱。 这里,是“诸子百家广场”也是现代人与先贤隔空对话的厅堂。 不远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广场依次铺展如同翻开一部立体的中华文化长卷,每一步都踏在文明的节拍上。</p> <p class="ql-block">湖面如镜,倒映着天光与远山,云层厚重却层次分明,像极了水墨画中层层晕染的留白。湖对岸高楼林立,现代城市的轮廓与自然山水悄然交融,竟不显突兀。我坐在湖边长椅上,看柳枝轻拂水面,锦鲤跃起又隐去,一圈圈涟漪荡开,像是时间在低语。这一刻,城市与自然、当下与过往,都在这片水光中达成了某种默契。生态之心湿地就在眼前,芦苇随风轻摆,白鹭掠过水面,仿佛从古籍中飞出的意象真实地栖落在今日的昭通。</p> <p class="ql-block">走进那座青瓦白墙的昭通书院,脚步不自</p><p class="ql-block">觉地放轻了。院内静谧,仿佛还回荡着昔日书声琅琅。我仿佛看见学子执卷而读,先生执笔点拨,窗外是耕读传家的田野窗内是修身齐家的理想。</p> <p class="ql-block">古戏台上,一曲滇剧婉转飘来,唱的是杜宇化鹃、劝农耕桑的传说,声腔里藏着这片土地最深的记忆。名人纪念馆中,犁、耙、水车静静陈列,那些农耕器具虽已沉默,却比任何文字都更有力地诉说着先民如何顺应天时精耕细作、与自然共生。</p> <p class="ql-block">沿着湖边小径缓行,脚下的石板被秋叶点缀得斑驳陆离。灌木丛由绿渐黄,树冠染上红橙,像打翻了的调色盘。亲水平台边,小木屋掩映在树影间,仿佛随时会走出一位执扇的书生。</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秋城水岸养生区”,也是城市人寻找内心安宁的角落。文化广场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运动步道穿行于诗意之间,让人恍惚觉得,自己正走在一幅流动的《耕读图》里。</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时,湖面镀上一层金光,像撒了一地的碎金。我站在耕广场中央,回望</p><p class="ql-block">这一日的行走--从二十四节气的植物配</p><p class="ql-block">置,到“天时文化”的深意;从“五禽戏 十</p><p class="ql-block">二生肖”广场的趣味,到“书完”“古戏台”的</p><p class="ql-block">沉静,省耕公园不只是绿地,更像一本打</p><p class="ql-block">开的农耕文明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它不声不响地告诉每一个走进来的人:传统从未远去,它藏在每一片叶子的脉络里,藏在每一声鸟鸣的间隙中,藏在我们与土地、与文化最本真的连接里。</p> <p class="ql-block">那座深红色的宏伟建筑在暮色中愈发庄</p><p class="ql-block">重,飞檐在灰瓦之上划出优美的弧线,石柱上的文字在光影中若隐若现。它不只是一座仿古建筑,更像是这片土地的文化脊梁,撑起了一方精神的天空。</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台阶下仰望,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说的敬意——这不仅是对古人的追思,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礼赞:耕以立身,读以明道山水之间,自有心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谢 谢 欣 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