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巴中南龛山景区位于巴中市巴州区城南的南龛山上,景区包括南龛摩岩造像、南龛公园、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以及将帅碑林。</p><p class="ql-block"> 南龛山苍松挺拔,翠柏长青,以保存有历代摩岩造像闻名。现存的完整佛像计122龛、1800余躯,在峭壁之腹分层列龛。它开创于隋唐,后世不断增刻。除佛像外,还有历史碑碣25通,题壁诗文数百条。碑幅中以唐肃宗时巴州刺史严武的奏表最为有名。</p><p class="ql-block"> 南龛的摩岩造像以佛教为主,人物特征鲜明生动,匠心独具。佛像表情庄严肃穆,体态优美,和谐生动;力士像肌壮筋实,威风凛凛;飞天像雕刻精巧,直感较强;观音像精美绝伦,丰腴的躯体,圆润而富有青春气息的面容,婀娜动人的体态,体现了唐代仕女雍容华贵的风姿。南龛石刻的布局别具一格,最大的龛窟见方逾丈,最小的仅5寸,大小相间,疏密相配,错落有致。南龛石刻艺术以全崖正中的卢舍佛像为杰作。这里还留有历代文人墨客的墨迹,李白曾书"怪状"二字镌刻于此。</p><p class="ql-block"> 南龛公园风景秀丽,面积32000多亩,整个园内覆盖着水杉、雪松、黑壳楠、银杏、露经柏、苏铁等150多个品种的乔、灌木林及名贵花卉。园内还有梓桐宫、南池、望州亭等景观。</p><p class="ql-block"> 巴中南龛坡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顶建有记载6550余名红四方面军将士简历、照片及5000余件手迹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山腰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由邓小平亲笔题写馆名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馆藏文物2万余件和1800多万字的史料,再现了红四方面军的丰功伟绩,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巴中南龛飞霞阁始建于1981年,2012年重建,参考唐朝建筑风格,融合历史与佛教文化;华清宫飞霞阁位于湖西侧,传说为杨贵妃浴后观景处。</p> <p class="ql-block"> 南龛石窟佛像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开凿于南北朝,盛于唐代,现存龛窟133个、造像2100余尊,代表作品包括83号龛双头瑞佛、116号龛西方净土变造像等,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南龛石窟的开凿始于南北朝时期的梁魏,历经隋代,盛于唐代,并在历代不断增铸。</p><p class="ql-block"> 现存龛窟133个,造像2100余尊,主要为唐代作品,最早的造像可追溯至唐开元二十八年。</p><p class="ql-block"> 1988年,南龛石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南龛石窟的佛像风格受到中原地区,尤其是长安样式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造像风格多样,造型精美,色彩鲜艳,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部分佛像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融合了川北地区的民俗文化。</p><p class="ql-block">代表性佛像:</p><p class="ql-block"> 83号龛双头瑞佛:四川唯一的高浮雕双头瑞像,造型独特,反映了古代工匠的创新思维。</p><p class="ql-block"> 116号龛西方净土变造像:主尊阿弥陀佛结跏跌坐在莲台上,观音、大势至分列左右,龛楣上刻有伎乐和西方三圣,龛外有天王和力士,其中草鞋天王融合了川北民俗。</p><p class="ql-block"> 103龛菩提瑞像:晚唐时期的作品,展现了当时的佛教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南龛石窟佛像不仅是佛教艺术的体现,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 造像中融合了儒、道、释三家的元素,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p><p class="ql-block"> 杜甫曾在此题诗,增添了其文化底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