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登兰山三台阁,一眸灯火醉金城

小白玉

<p class="ql-block">  10月3日的夜,恰似被揉碎的蓝丝绒,温柔地覆在兰州上空。我们一行四人驱车上路,一头扎进兰山蜿蜒的山路,要去三台阁赴一场与金城夜景的浪漫邀约。</p><p class="ql-block"> 车轮碾过青石板般的山路,微风便迫不及待钻进车窗——裹着秋的清冽,又掺着国庆假日的热闹。沿途路灯连成串金黄项链,缀在兰山脖颈;民居窗前的国旗猎猎飘扬,红得耀眼,恰似黑夜绽放的火焰花。内弟握着方向盘,目光总忍不住瞟向窗外:“二哥,这山路跟坐过山车似的,越往上景色越勾人!”</p><p class="ql-block"> 转过最后一道弯,三台阁猝然撞入眼帘。这处始建于明建文初年的古阁,原是明太祖第十四子肃庄王朱楧移藩兰州后所建,初名魁星阁,为祭祀主宰文运的魁星、祈求甘肃学子科举顺遂而筑,因民间俗称“三台阁”日久,本名反倒被人淡忘。六百多年间,它历经九毁九建,兵火、地震都没能将其彻底摧毁,就像兰州人骨子里的坚韧劲儿,总能在废墟上重焕生机。最有意思的是道光年间重修,陕甘总督杨遇春责成士绅捐资,工匠们竟在残垣下挖出了乾隆朝修缮时埋下的铁盒,里面装着当年的施工图纸和文人题诗,如今这些墨宝还藏在兰州博物馆里。而1984年重建时,设计师巧用钢筋混凝土包裹残存中台,既解决了黄土坡地基不稳的难题,又保留了古阁三重檐歇山顶的原貌,成了“古今结合”的修缮典范。</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所见的楼阁,是2020年刚完成的最新修缮,415万元专款让古阁焕然一新。最值得称道的是墩台北侧新增的“华夏文明在甘肃”青铜浮雕,出自北京奥运会“奥运盛鼎”设计师孙红之手,灯光下浮雕上的丝路驼铃、敦煌飞天栩栩如生,不少游客特意凑到跟前抚摸观赏。阁前的青砖台阶也藏着趣闻,修缮时工匠们发现部分古砖上刻着民国初年工匠的姓名,据说当时为保证质量,要求匠人“留名质保”,这些带着温度的砖刻,成了跨越百年的诚信见证。</p><p class="ql-block"> 停好车踏上青砖高台,视觉狂欢瞬间席卷而来。黄河!那条母亲河如镀银巨蟒,在城市怀抱里慵懒盘踞,两岸灯火是镶嵌的碎钻,将河水晃得波光粼粼。高楼霓虹次第绽放,把天空染成渐变彩绸,从橙红到靛紫层层叠叠,恰似星河坠入人间,被兰州烟火焐得温热。“姐夫你看!中山桥夜里跟镀了金似的,白天可古朴多了!”弟媳拉着我爱人的手惊呼,我们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灯火勾勒的中山桥轮廓分明,桥上国旗轻摇,宛若挥手致意。</p><p class="ql-block"> 山风渐起,捎来山下夜市的喧嚣:烤面筋、酿皮子的吆喝声、孩童欢笑声、远处的吉他弹唱,混着国旗“沙沙”声,成了夜的生动底色。我们四人靠在栏杆上,静静看黄河悠悠流淌,看灯火次第点亮,看国旗尽情飞扬。“快,咱们在浮雕和国旗前合张影!”爱人提议,内弟立刻掏出手机,我们或倚着青砖护栏,或望着山下灯火,让镜头定格下古阁、国旗与笑脸交织的瞬间,连风都似在为我们驻足。</p><p class="ql-block"> “怪不得兰州人爱往三台阁跑,这哪是看夜景,是把整座城市的心跳和六百年的故事都攥手里了!”内弟望着浮雕上的纹路感慨。我笑着补充:“它可是九毁九建的‘顽强阁’,每次修缮都藏着新故事。”爱人拍了拍他的肩:“下次回来,咱们早上来看日出,听说朝阳洒在浮雕和黄河上,能看见不一样的光影故事!”</p><p class="ql-block"> 下山时回望,三台阁如遗世琼楼,檐角灯火与空中国旗相映成辉。那夜的兰山风、古阁的修缮轶事、青铜浮雕的纹路、金城灯火的暖光,还有合影里定格的欢笑,都成了心底最亮的星。想起那些刻着姓名的古砖、藏着题诗的铁盒,便觉得兰州的秋、三台阁的美,不仅在于眼前的景致,更在于这穿越百年的坚韧与温情,格外动人。(2025年10月3日夜于皋兰山三台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