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马陵山游记

大德天下

穿行于苏鲁边境的平原沃野,远远便望见一抹青黛横亘天际,如巨龙蜿蜒盘踞,那便是发脉沂蒙、绵延百里的马陵山。当地人常说<b>“百里马陵连鲁苏,千年文脉贯古今”,</b>这座被誉为<b>“第一江山”</b>的胜境,既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更是承载着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历史长卷。从史前文明的曙光初现,到战国风云的金戈铁马;从乾隆皇帝的御笔题咏,到革命岁月的烽火狼烟,马陵山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每一缕清风都吹拂着历史的回响。此次登临,我怀揣着对千年文脉的敬畏之心,踏遍山间的古径遗迹,探寻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深层密码。 <p class="ql-block"><b>一、花厅遗址——史前文明的交融印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东方土筑金字塔的初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午三时许,我们来到了位于新沂市西南马陵山丘陵地带南端的花厅遗址。这座海拔69米的高地,静静矗立在沂河与沭河之间,70 万平方米的遗址范围如同一部摊开的史前百科全书,等待着世人的解读。远远望去,经过保护性修复的遗址轮廓依稀可见,层层叠叠的文化堆积如同大自然书写的年轮,被学者们誉为“东方土筑金字塔”。漫步在遗址公园,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可能埋藏着五千年的秘密,身旁的标识牌详细记载着历次发掘的历程——自1952年南京博物院首次发掘以来,四次大规模考古工作在这里揭开了史前文明的神秘面纱。</p> <b>2.文化两合的文明密码</b><div><br></div><div>走进花厅遗址,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这里“文化两合”的独特现象。作为国内唯一同时存在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史前遗址,花厅如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熔炉”,见证了南北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在新沂博物馆的展柜中,一件件文物静静陈列,诉说着五千年前的文明故事:大汶口文化特征的袋足鬶、大镂孔器座线条古朴,展现着北方先民的务实与厚重;而良渚文化特有的玉琮、玉璧则纹饰精美,玉质温润,其上雕刻的神徽图案与太湖流域出土的器物如出一辙,印证着南北文化的深度交流。</div>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组组合项饰,由数十颗大小均等的玉珠串联而成,中间镶嵌着一枚雕刻精美的玉璜,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服。考古专家介绍,这些玉器不仅体现了当时高超的手工业水平,更反映出两大文化区在宗教信仰上的趋同,说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在史前时期便已初露端倪。 <b>3.中国最早的人殉人祭实证</b><div><b><br></b>花厅遗址墓地,分区埋葬,大墓出现人殉现象,据考证确认,这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人殉人祭实证,随葬物品的多寡,反映出阶级分化已经形成,贫富悬殊,社会分层明显,等级制度已经形成,部落之间优胜劣汰,已发展到人类社会野蛮时代中晚期,把我国的奴隶制度社会向前推进了一千年。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张光直在《中国青铜时代》一文中说,商代晚期是中国奴隶制的发达期,也是人殉制度的鼎盛期,殷商文化的渊源应该到花厅文化中去寻找。</div> <b>4.远古先民的生活图景</b><div><b><br></b>站在遗址的居住区复原展示区,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五千年前先民们的生活场景:茅草搭建的房屋错落有致,门前的篝火痕迹依稀可辨,妇女们在溪边捣洗谷物,男人们则手持石斧开垦荒地。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石器、骨器和陶器,还原了当时的生产生活面貌 —— 穿孔石斧用于砍伐,石刀用于收割,而各式陶器则满足了炊煮、储存的需求。特别是那件多节高把瓢形杯,器形别致,镂空纹饰精美,堪称史前艺术的精品。</div><div><br>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猪、狗骨架,印证了当时原始农业的发达和饲养业的兴旺。据考证,花厅先民们已经掌握了成熟的农耕技术,能够种植粟、稻等作物,过上了定居生活。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顺应季节变化安排生产,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div> <b>二、马陵古道——战国风云的古战场回响</b><div><b><br>1.溪水环绕古韵浓</b></div><div><b><br></b>公元前341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求救于齐国。齐国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进攻魏都大梁以救韩国。魏国以太子申为上将,庞涓为将,率师决战。孙膑在马陵山设下埋伏,用“退兵减灶”的计策诱使庞涓轻骑追入,一举加以围歼,成为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div><div><br>从新沂马陵山的山门进入,军事理论家郭化若题碑“马陵道”和历史学家周谷城题碑“古马陵道”,竖立在山门内道路两旁。继续向前行不远,便看到一个牌坊,立于石梯小道入口处,上面写着“古马陵道”。这个牌坊立在刚进山门不远处,但是马陵古道并不是从这里开始,还要步行约1小时,要经过小龙沟等景点,也就是说古道的起点还要再往山里去。</div><div><br>继续往山里走,一处“马陵驿”还原了战国时期的瞭望塔、烽火台,仿佛把游客们的思绪拉回至两千多年前的刀光剑影场景中,这里就是马陵古道的起点。</div><div><br>踏上马陵古道,山林间,草木环簇中,潺潺溪水随古道顺山势而下。虽然古道只有约2米宽,但并不难走,一路铺设有石阶,踩着错落有致的石阶,时而涓细、时而粗放的溪水从脚边流过,给探秘古道增添了一种古朴韵味。</div> <b>2.南北绵延跨三地</b><div><b><br></b>景区中的这段马陵古道,长约450米,沿途设有“师从鬼谷子”“孙膑下山”“孙膑致残”“田忌赛马”“围魏救赵”“孙膑献策”“退兵弃灶”“轻兵冒进”“万箭齐射”等九个场景雕塑,并配有该场景的故事介绍,可以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孙膑在齐魏之争中运用兵法创造的战争神话,以及孙膑与庞涓这对师兄弟斗智斗勇的故事。</div><div><br>沿途可以看到马陵山独特的地貌景观,叫丹霞地貌,脚下以及古道边多以赤红色的砂岩、砾岩、页岩组成。古道沿途均是红石景观与水系相结合的自然景观,而古道本身也正处在小峡谷中。</div><div><br>在这段古道的终点,设有“马陵之战”大型雕塑,雕塑前有一处竹简造型的说明文字,讲述了马陵之战的概况。庞涓因轻敌冒进,致魏兵死伤无数,中箭后的他自知智穷兵败,自刎而亡。</div><div><br>马陵古道是两千多年前马陵之战的重要见证。马陵古道跨山东临沂郯城、江苏连云港东海及徐州新沂三地,北起九道湾,南至嶂苍,崎岖的山路顺山势延伸,全长50多公里。</div> <b>3.古战址终有定论</b><div><b><br></b>关于马陵之战的古战址,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说法不一。那么,庞涓究竟死在哪里?</div><div><br>1987年山东郯城马陵古道出土了大量战国铜箭头和青铜兵器。1992年,《孙膑兵法》暨马陵之战学术研讨会召开,经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考证认定,齐魏马陵之战的古战址就在今新沂至山东郯城东部的马陵山群山之中。1993年版的《中国古代军事通史》,将齐魏马陵之战战场界定在郯城马陵山上。</div><div><br>马陵之战核心战址在今山东郯城县泉源乡,那一带有很多地名、村名都打上了齐魏马陵之战的文化印记;与鬼谷子、孙膑隐匿有关的名称也有十个以上。其中马陵山“庞涓沟”,又名独龙涧,是一条东南至西北走向的山涧,沟内道路狭窄,路两旁悬崖峭壁,谷深林密。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又经过1668年特大地震的毁坏,但仍然可以看出原始险峻状貌,庞涓沟形似葫芦,崎岖险峻,莽林密布,地形复杂,非常符合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陈忌问垒》文中所述“隘塞死地”之状,确实是个设伏歼敌的好地方。</div> <b>三、第一江山 —— 帝王文人的题咏胜地</b><div><b><br>1.乾隆御封的江山胜境</b></div><div><b><br></b>沿着山间古道继续攀登,山势渐缓,景色愈发秀丽。行至一处观景台,一块石碑映入眼帘,<b>“盼从冀兖寒迟茁,看到淮徐绿满田。第一江山春好处,十分梅柳色徒传。渐渐他日应藏雉,缕缕于今欲起烟。此是千家饼饵计,羽林驰骑戒纷填。”</b>这便是乾隆皇帝南巡时留下的御笔诗句。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六度南巡,三幸马陵山,对这里的山水风光赞不绝口,亲笔御封为“第一江山”。站在观景台上远眺,群山连绵起伏,如诗如画;近处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清溪潺潺,鸟语花香,果然不负“第一江山”的美誉。</div><div><br>马陵山的美,在于其山水相依的灵秀。这里的山不像泰山那样雄伟磅礴,却有着独特的温婉韵味,峰峦叠嶂如巨龙蜿蜒,怪石嶙峋似鬼斧神工;这里的水灵动迷人,山间溪流清澈见底,水底的沙石和游鱼清晰可见,溪水顺着山势流淌,时而平缓,时而湍急,发出悦耳的声响。由秀水汇聚而成的三仙湖,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群山之中,湖水碧绿如玉,倒映着周围的青山绿树,微风拂过,波光粼粼,美不胜收。</div> <b>2.文人墨客的千古题咏</b><div><b><br></b>在马陵山的人文史上,不仅有帝王的御封,更有文人墨客的题咏佳作。清朝宰相刘墉登临此山时,被眼前的山水美景所折服,亲笔题写“范水模山”四个大字,如今这四个字被镌刻在山间的牌坊上,笔法浑厚,意境深远,成为马陵山的标志性景观之一。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更是与马陵山有着不解之缘,他曾在此地游历,灵感迸发,创作了《三仙篇》,并将其收录于《聊斋志异》中。传说蒲松龄笔下的三位仙人,便是在马陵山的三仙洞中修行,如今的三仙洞仍保存完好,洞内奇石嶙峋,香火缭绕,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仙踪。</div><div><br>漫步在山间的古驿道上,不时能看到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摩崖石刻,或赞美山水,或感慨历史,字迹斑驳却依旧清晰可辨。这些题咏之作,为马陵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使自然山水与人文情怀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春日里,漫山遍野的野花竞相绽放,五彩斑斓;夏日里,绿树成荫,凉爽宜人;秋日里,枫叶似火,银杏金黄;冬日里,银装素裹,宁静庄严。四季更迭,马陵山的景色各有不同,却都让人流连忘返。</div> <b>四、红色记忆——宿北大战的英雄壮歌</b><div><b><br>1.三仙洞中的前沿指挥所</b></div><div><b><br></b>在马陵山的人文景观中,红色记忆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座古老的山脉,不仅见证了古代的战争风云,更铭刻着革命岁月的烽火历程。新沂马陵山是宿北大战的故地,山上的三仙洞便是当年宿北大战的前沿指挥所旧址。</div><div><br>1946年12月,宿北战役爆发,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等同志的指挥下,以马陵山为依托,与国民党军展开激战。三仙洞因其地势险要、隐蔽性强,成为战役的前沿指挥所。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指挥员们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灵活的战术部署,带领解放军战士取得了战役的胜利。</div> <b>2.纪念碑亭的缅怀之情</b><div><b><br></b>离开三仙洞,沿着山路拾级而上,便来到了宿北大战纪念碑亭。宿北大战纪念碑亭,是新沂市人民政府、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为了缅怀在宿北大战中献身的革命烈士,倡导全市中小学生捐资50多万元修建的。1994年清明节动工修建,历时两年,于1996年春竣工。1996年8月1日,新沂市委、市政府举行宿北大战纪念碑亭揭幕典礼。宿北大战纪念碑亭的整体造型为和平钟造型,寓意:祖国和平,人民热爱和平,和平环境里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亭为仿汉代建筑,亭长、宽各15米,主亭高19.46米,寓意:宿北大战发生在1946年;亭内立碑一座,碑高6.9米,碑正面镌刻着张震将军于1996年3月13日题写的“宿北大战纪念碑”七个大字,碑背面镌刻着中共新沂市委、新沂市人民政府于1996年4月撰写的介绍宿北大战背景、过程、人民群众支前、意义的文字,碑上部有日月同辉标识,寓意:在宿北大战中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站在纪念碑前,凝视着碑文,我仿佛看到了战场上解放军战士奋勇杀敌的身影,感受到了他们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不惜牺牲的崇高精神。</div> <b>3.红色精神的时代传承</b><div><b><br></b>在宿北大战战史长廊内,一块块精心设计的展板,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从战前形势、战役过程、战役大捷三个部分生动再现了宿北大战的全过程。宿北大战是解放战争以来,我军一次作战歼敌最多的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21530人,开创了一次作战歼敌一个整师的先例,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div><div><br>如今,马陵山的红色资源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无数人在这里汲取精神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山间的小路旁,不时能看到身着军装的学生们开展研学活动,他们认真聆听历史故事,庄重地向纪念碑敬礼,红色精神在新一代人的心中生根发芽。马陵山的红色记忆,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激励后人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div> <b>四、山水相依——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b><div><b><br>1.四季如画的自然美景</b></div><div><b><br></b>马陵山的美,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这里的自然风光四季各异,宛如一幅不断变换的山水画卷。春日里,漫山遍野的野花竞相绽放,桃花嫣红,梨花雪白,杏花粉嫩,五彩斑斓的花朵将山体装点得如诗如画,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山间的溪流在春雨的滋润下,水量充沛,潺潺流淌,发出悦耳的声响,像是大自然在演奏美妙的乐章。</div><div><br>夏日的马陵山,绿树成荫,蓊蓊郁郁,浓密的枝叶遮挡住炎炎烈日,形成了天然的避暑胜地。行走在山间的林荫小道上,清风拂面,凉爽宜人,不时能听到蝉鸣鸟叫,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三仙湖的湖水清澈见底,岸边的垂柳随风摇曳,倒映在水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夏日图景。游客们或在湖边垂钓,或在水中嬉戏,享受着夏日的清凉与惬意。</div><div><br>秋日的马陵山更是美不胜收,枫叶红似火,银杏黄如金,与常青的松柏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绚烂多彩的秋日盛景。漫步在山间,脚下的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空气中弥漫着果实的香气,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登上山顶,远眺群山,层林尽染,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令人心旷神怡。</div><div><br>冬日的马陵山,银装素裹,一片洁白。皑皑白雪覆盖着山林,树木披上了洁白的盛装,山峰在白雪的映衬下更加雄伟壮观。山间的溪流结冰后,如同一条银色的丝带缠绕在山间,别有一番韵味。此时的马陵山宁静而庄严,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div> <b>2.人文景观的文化底蕴</b><div><b><br></b>马陵山的人文景观与自然美景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这座 “第一江山” 的独特魅力。从花厅遗址的史前文明,到马陵古道的战国风云;从帝王文人的题咏佳作,到宿北大战的红色记忆,每一处人文景观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故事。</div><div><br>山间的古寺道观、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三仙洞不仅是宿北大战的前沿指挥所旧址,更是有着美丽传说的道教圣地,洞内的奇石异景与香火缭绕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宗教文化的神秘与庄严。刘墉题写的“范水模山”碑刻、乾隆皇帝的御笔诗句、蒲松龄的创作遗迹,每一处都彰显着马陵山的文化魅力,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探寻。</div> <b>3.生态和谐的现代发展</b><div><b><br></b>如今的马陵山,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在保护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景区内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游客提供了便利,干净整洁的步道、环保的观光车、舒适的休息区,让游客能够更好地领略马陵山的美景。同时,景区注重生态保护,加强对森林资源、水资源和文物古迹的保护,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结语</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夕阳西下,我站在马陵山的山顶,俯瞰着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土地,心中感慨万千。从花厅遗址的史前文明到马陵古战场的战国风云,从帝王文人的御笔题咏到宿北大战的红色记忆,马陵山的每一处遗迹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文明的印记。这里的山山水水,既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有人文历史的深厚积淀,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第一江山”的独特魅力。<div><br>此次马陵山之行,不仅让我领略了大自然的壮美风光,更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这里,我看到了史前文明的多元融合,见证了古代军事智慧的辉煌成就,感悟了帝王文人的家国情怀,铭记了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马陵山就像一部厚重的史书,等待着世人的解读;又像一幅精美的画卷,吸引着人们前来欣赏。离开马陵山时,我不禁回望这座千年名山,心中默默期许,愿这份自然与人文的瑰宝能够永远传承下去,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