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2025年9月26日傍晚,2025级唐豆们与唐导齐聚“青椒与红椒”湘菜馆,开展门内首次聚餐(组会)。五点三十,众“豆”已基本就座,湘菜馆特有的烟火气在空间里渐浓——2025级唐门的第一次组会,就在这么湘味十足的烟火气里拉开了序幕。以下为本次组会的组后感:</p> <p class="ql-block"><b>郭鑫:</b></p><p class="ql-block"> 9月26日傍晚5:30,我们有幸邀请唐老师在学校附近的餐厅相聚,开启了首次组会聚餐。这场聚餐更像是一场轻松惬意的“学术研讨会”,氛围温馨又充实。自我介绍环节后,唐老师先让我们分享开学近一个月的师大生活感受。作为第一次来南方求学的人,我对师大的初印象格外深刻:校园不仅面积开阔、景致优美,学习氛围更是浓厚,就连宿舍楼下都设有设施完善的自习室,能在未来三年跟随唐老师学习语文,我满心期待与荣幸。随后,唐老师主动询问我们对其所授课程的疑问。刚接触这门课一个月,我们确实有不少困惑。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唐老师巧妙地以“菜和盘子”为喻,生动幽默地为我们深化讲解课程中“文化资本”的内涵,原本晦涩的知识点瞬间清晰,之前的疑惑也迎刃而解。唐老师不仅关注自己的课程,还细心询问我们其他课程的学习情况。我们坦诚分享了学习中的难题,尤其针对《教育研究方法》提出了疑问,唐老师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共同查找材料、自主探索解决方案,这种启发式的指导让我们受益匪浅。聚餐尾声,唐老师还为我们布置了贴合未来三年研学方向的任务,为我们明确了后续学习的重点。这次聚餐,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佳肴,更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知识的查漏补缺,收获了远超预期的成长。真心期待与唐老师、与同学们的下一次相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陶奕蓓:</b></p><p class="ql-block"> 这次唐老师组织的饭桌谈,于我而言是一场充满启发的学术启蒙课,让我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与规划。</p><p class="ql-block"> 学术不是闭门造车,先是汲取前人智慧,再内化为自己的思考;实践也不是盲目试错,要在经验分享与策略验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径。</p><p class="ql-block"> 唐老师为我们规划的学习路径十分具体。选一本非语文类的知名教育专著精读,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大家的思想宝库待我门挖掘;选定一位教育名家或特级教师深入研究,通过他们的专著、课例、录像等资料去拆解、去模仿。确定语文学术刊物,《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期刊为我们指明了学术输出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这场组会,让我明白研究生生活不是漫无目的的漂泊,而是在唐老师的指引下,循着清晰的路标,在阅读、研究、实践、交流中一步步构建自己的学术大厦,我已然充满动力,准备在这条学术之路上扎实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杨易青:</b></p><p class="ql-block"> 9月26日的组会,在北门那家飘着锅气的餐厅里开展。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是开学一个月以来,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第一次有些许空闲时间,同唐老师以及同门的6位同学一起坐下来,一起交流这段时间的学习情况以及三年规划。</p><p class="ql-block"> 在饭桌上,唐老师首先为我们规划了研究生这三年的主要任务。要写论文,发论文,要备课,看期刊,这三年我们的主线任务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深化,要学会自主学习。未来三年我们要围绕着“文本解读能力”“教学实践创新”“创意写作能力”展开,要把这三年的所见所学运用到你将来的工作当中。这三年我们要反复的去研究一本书,吃透这本书中的教育理念,同时还要尽早的确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这样就不会在研二,研三的时侯忙的焦头烂额。</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是解惑时间,唐老师问我们在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用一种通俗的语言告诉我们文献综述应该怎么写。在以前,我是完全不知道文献综述是怎么写的,就算看了人家的文献综述,我也看不懂,也只能模仿,但都是三不像。唐老师把写文献综述的方法概论的很简单:如果有人说过这个观点,要提出来,但是关于啥啥啥没说过,然后我来做这个事。我顿悟,原来复杂的文字理论,其实通俗解释出来很简单。</p><p class="ql-block">饭后,同大家一起走在微凉的晚风中,我忽然觉得这三年时光会像今晚的菜肴般滋味绵长。既有研读经典的醇厚回甘,也有实践探索的辛辣挑战,更有同窗共进的酸甜交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周贝贝:</b></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刚收到组会聚餐通知时,心里那份混合着期待与忐忑的心情。想象中,这或许会是一场略带“学术气息”的正式饭局。然而,当大家围坐在餐桌旁,菜肴的香气,其乐融融的氛围,让那种初来乍到的疏离感和紧张感渐渐消散了。</p><p class="ql-block"> 餐桌上,唐导和我们聊了很多,聊国庆去哪里放松,甚至聊起了对广西师大的印象。还对我们这周所学的课程产生的疑问进行了详细解答。接着为我们指明了专业学习的路径:首先,要学习模仿如李镇西,窦桂梅等杰出教育名家的思想与课堂实践,通过研习其经典教学课例,深度剖析他们的教育理念与授课艺术。其次,需要定期跟进《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等专业核心刊物,把握学术前沿与教研动态,以此夯实我们的专业根基。经过这次聚餐让我意识到,原来有效的沟通不仅发生在会议室,也可以发生在餐桌上。 </p><p class="ql-block"> 唐导的幽默、和蔼,让我觉得导师不仅是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也是一位鲜活、有趣的人。还有同门姐妹们也是非常健谈,亲切。这顿饭,吃得暖心,也吃得安心,让我对未来的科研生活充满了更多的信心和期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杨雪卿:</b></p><p class="ql-block"> 本次的组会,我们是在一个温馨的氛围下就行的。在饭桌上,和蔼健谈的唐老师的话语如同黑夜中的灯塔,指引我研究生三年学习方向的同时让我对语文教学研究与个人学术成长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p><p class="ql-block"> 唐老师提出“研究问题的前提是澄清问题”,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在以往教学思考中,我常陷入“想解决问题却没找准问题核心”的困境,而将教学中的“恶性循环”转化为“良性循环”的理念,更像一把钥匙,让我意识到教学改进需从根源破局。尤其是“少讲课时间、发展学生兴趣”“语文主动拥抱其他学科”的观点,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明确路径——比如用语文的文本解读、逻辑分析能力协助数学教学,既能丰富语文应用场景,也能帮助学生突破数学理解难点,这种融合思维让我看到了教学创新的更多可能。</p><p class="ql-block"> 同时,唐老师对“行动研究法”的解读,让我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框架:明确遇事与规划、完成完整叙事、提炼实践经验,且必须锚定研究对象、采用科学方法、得出客观结果,更要让文献研究贯穿始终。这不仅规范了我的研究思路,也让我明白教学实践需与理论研究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纠正学习态度。</p><p class="ql-block">关于本学期任务,从精读教育名著、研究模仿语文特级教师,到选定学术刊物投稿、制定“论文+教育名著+实践”三合一的三年读研规划,每一项都极具指导性。未来我会按此规划稳步推进,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在语文教育领域持续成长。</p><p class="ql-block">相信在唐老师的带领下,我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袁福云:</b></p><p class="ql-block"> 9.26的第一次聚餐上,唐老师对我们都学习情况以及之后的学习建议做了一些讲述。首先,老师对于我们不懂之处作了自己的讲解,尤其是课程文化资本,因为这本书对我们来说里面的理论和一些内容,并不太容易理解,尤其是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比如场域之类的,而老师对书中的抽象词语以及一些难懂之处作了详细的讲解,也促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课程文化资本。其次,老师也让我们提出了一个在语文中的现象,而我说出了教育内卷,此后,唐老师根据教育内卷并进一步指出,教育内卷可以与语文教育相结合,这样就可以提出许多的微课题,比如语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内卷,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内卷等等,通过老师对此教育话题的回应,我也明白了,课题是可以从很多方面提出的,要有问题意识,扩大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不要局限在某一个方面。最后,老师要告知了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如何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总之,通过这次的聚餐,我学会了很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奉盈盈:</b></p><p class="ql-block"> 今天进行了第一次组会,从课程文化资本研究到教育研究方法,唐老师和我们讲了很多,我也受益匪浅。唐老师甚至拿菜和盘子举例子,“菜是一种文化,装菜的盘子也是一种文化,菜和盘子在一起也是一种文化”。</p><p class="ql-block"> 我们平时学习,文献研究要贯穿始终,同时我们在学习的途中,要验证别人的理论,生成自己的理论。唐老师还给我们提了一些建议,比如,我们要去读知名的教育专著,要精读,不要语文,我们要把我们所看的书和论文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也就是“我所学和我研究的东西的关联”。</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实践上,我们要以“研究➕模仿”的形式去学教育名家和特级教师的思想与授课的基本做法,选定一名老师之后买代表性著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唐老师解答“学生不听语文课”的问题,叙事研究往往是个案研究,我们要授课老师的性别,研究问题的前提是澄清问题,我们要思考如何把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唐老师给出以下建议:减少上课时间,提高语文兴趣(确实是要反思自己)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看数学,就要用跨学科的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并且改善学生方法。唐老师总能把复杂的问题通俗易懂地解答。</p><p class="ql-block"> 在组会中,唐老师强调了持续学习和反思的重要性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创新的视角去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老师的话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用智慧和热情去不断雕琢和完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