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游包头三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包头召革命纪念馆、福徵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青砖耸峙忆当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堞巍峨接远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福徵梵音萦画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召堂星火照寒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老街石径留陈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故地丰碑记逝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曲沧桑凝望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雄风犹绕敕勒边。</p> <p class="ql-block">今日行程: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走西口老街区——包头召革命纪念馆——包头召(福徵寺)——陕西省延安市——宿延安市。</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计划乘坐10点49分的火车前往延安,上午还有几个小时的宝贵时间。于是,我们决定前往走西口的重要聚集地——包头古城,去探寻那段历史的印记。</p><p class="ql-block">清晨5点,天还未亮,我们便早早起床,6点准时出发。由于公交尚未开始运营,我们便选择了共享电动车作为出行方式。迎着微凉的晨风,骑行在包头的街道上,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宁静与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西口故地,百年风云。走西口,中华三大人口计徒之一,史铭同镌。商放云集 栉风冰雨,终在塞外筑起烟大街市 北梁台地踞山河形胜,青山为枕,黄河濯足。</p><p class="ql-block">甲辰龙箫,三官庙街十九院阕,青石履痕皆述西口之往事。今精葺缮建,砖瓦复雕梁。沉浸其间者,可睹茶古道熙攘,可感古丝绸之路余温,非惟存形制,更在传精神,斯地也:聚三交之精魂,铸北疆之文雅,西口薪火永耀,文明之道未央,思源以报党恩,彰文载道启新篇。</p> <p class="ql-block">包头古城门。</p> <p class="ql-block">包头原点标识</p><p class="ql-block">它以地理坐标(110°2′35.174″E,40°35′51.516″N)为核心,辐射标注了包头与国内多地(如北京、沈阳、乌鲁木齐等)的距离,是展现包头地理区位和历史交通地位的景观标识。</p> <p class="ql-block">包头古城门近影。</p> <p class="ql-block">西口往事。</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包头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其发展如同一部厚重史书,每一页都溢满岁月墨香。“走西口”便是那贯穿其中、浓墨重彩的章节。往昔,晋陕冀民众,背上行囊、别了故乡,以脚步丈量山河,踏入包头这片土地,辟田垦殖、筑屋营商,让街巷渐次繁华、烟火袅袅升腾。</p><p class="ql-block">这里,方言糅合多元乡音,社火舞动南北风姿,美食汇聚东西滋味,文化孕育古今情怀,是各族人民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写照。铭记先辈奋进历程,更要传承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瑰宝。</p> <p class="ql-block">左边为毛泽东1952年的题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p><p class="ql-block">- 核心内容:1905年,山西同盟会会员王建屏等人在包头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吸收李茂林、李裕智、王定圻等蒙古族青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期间,在包头发生了同盟会为起义牺牲人员的“马号事件”。</p><p class="ql-block">这段文字记录了包头地区早期民主革命的火种传播,体现了蒙汉青年携手参与反封建斗争的历史,是包头近代革命史和民族团结进步历史的重要片段。</p> <p class="ql-block">郑天翔(1914 - 2013),内蒙古凉城县人,1936年入党。</p><p class="ql-block"> 任职经历:1950年2月13日,包头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郑天翔任包头首任市长。</p> <p class="ql-block">包融井蓄 欣欣向荣</p><p class="ql-block">在“走西口”浪潮下,包头商贸、产业兴盛,为新中国工业基地建设奠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从单一商业城市蜕变为北方重工业基地,昔日西口城镇发展成黄河几字弯上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p> <p class="ql-block">开边拓垦 包头兴起</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包头是各民族共生息的沃土。</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中期,晋、陕、冀民众(农民、商人、手工业者)与回族、蒙古族同胞携手开发,形成包头村、包头镇。</p><p class="ql-block">清同治年间,包头因清廷用兵西北,驻重兵、修城垣,成为西北口外门户。</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包头由镇改为县、市,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p> <p class="ql-block">九行、十六社</p> <p class="ql-block">走西口志照片长图。</p> <p class="ql-block">塞外通衢 商贸繁盛</p><p class="ql-block">包头是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因交通、商贸而兴盛。</p><p class="ql-block">清中晚期,包头驼队远至库伦、乌里雅苏台、科布多,舟船西抵宁夏、东下河曲,成为繁华商埠。</p><p class="ql-block">民国后,包头水、陆、空交通更便捷,成为西北地区皮毛、粮食、药材集散地,各民族经济交流紧密。</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长城巍峨,黄河浩荡。“走西口”不仅是一部辛酸悲壮、披荆斩棘的移民史,也是一部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创业史,更是一部守望相助、民族团结的发展史。包头在这一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蕴含其中的团结拼搏、和衷共济、守正创新精神,是重振包头雄风、奋力开创包头更加美好明天的内生动力。</p><p class="ql-block">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不断书写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包头老街15号院子——“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的蒿家大院”。</p><p class="ql-block">采用晋派四合院形制,灰砖灰瓦、木质门窗搭配红灯笼,还原了清末民初晋商宅院的风貌,体现了“走西口”移民带来的晋地建筑文化。</p> <p class="ql-block">院内以酒文化为主题,通过大酒缸、酒坛陈设和“喝摔碗酒”民俗展示,呈现了包头商贸文化中酒肆行业的历史场景,同时结合“走西口”民俗,成为街区中展现晋蒙文化交融的特色景观节点。</p> <p class="ql-block">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的民俗展示区域。-</p><p class="ql-block">建筑为仿清末民初的砖式院墙,搭配红灯笼、复古路灯,营造出浓郁的晋蒙民俗氛围。</p> <p class="ql-block">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非遗手工铁匠铺。</p> <p class="ql-block">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的民俗互动景观(幸运转盘)。</p> <p class="ql-block">草原丝路上的医脉交融。</p> <p class="ql-block">网红打卡地:</p><p class="ql-block">在西口老街、和你相遇的笫一面。</p> <p class="ql-block">漫漫西口路浓浓民族情</p><p class="ql-block">“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三次重要的人口迁徙活动之一。晋、陕、冀等地的各族民众跨越长城关口,来到包头地区谋生发展,共同促进了口里口外的经济繁荣,谱写了一部艰苦创业的移民史、开拓进取的奋斗史和民族团结的融合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包头市东河区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西口老街供销社。</p> <p class="ql-block">包头召革命纪念馆标志牌。</p> <p class="ql-block">包头召革命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蒙语称“布特苏木”,汉译包头召,是黄教喇嘛庙,为蒙古土默特部右翼六甲巴姓十五宗系集资建造的家庙,创建于清康熙年间。</p><p class="ql-block">曾作为蒙汉联谊会商之所,民国后成为开办学校、筹建生计会及旗政基层机构的场所,1925年中共包头工委书记李裕智在此从事革命活动。</p> <p class="ql-block">包头召</p> <p class="ql-block">李裕智烈士雕像</p><p class="ql-block">李裕智是蒙古族早期共产党员、革命烈士,曾担任中共包头工委书记,在包头地区从事革命活动,是内蒙古革命历史的重要人物。</p> <p class="ql-block">抗日英雄巴增秀雕像</p><p class="ql-block">巴增秀(1916 - 1942),是包头地区的抗日女英雄,在抗日战争中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p> <p class="ql-block">使用了汉文和蒙古文书写的“福徵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识碑。</p> <p class="ql-block">福徵寺:</p><p class="ql-block">福徵寺又名包头召,蒙语原名“布特苏木”,是旧包头城内唯一的一座蒙古族召庙 。</p><p class="ql-block">福徵寺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是“巴氏家族”的家庙,由巴氏家族各户集资所建,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福徵寺坐北向南,原有院落多处,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佛殿、禅房等。主佛殿为汉藏式建筑,平面呈凸字形,砖木结构,汉式殿顶,藏式围墙,墙壁刷成白色</p> <p class="ql-block">重修包头召记。……</p><p class="ql-block"> 红色历史 :1925年,包头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包头工委在福徵寺成立,李裕智出任工委书记。大革命失败后,李森、奎璧、吉雅泰等经常在此夜宿,坚持为党工作。此外,福徵寺还作为共产党人赴苏联和蒙古的中转站,为革命者提供物资和马匹。</p> <p class="ql-block">一座福徵寺、半部包头史。</p><p class="ql-block">包头召福徵寺蒙古语名称为“布特苏木”,“布特”即“包头”的谐音,“苏木”意为“庙宇”,是老包头城区唯一的藏传佛教寺院,距今有370多年的历史,院内大殿一层供奉着释迦摩尼佛、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殿二楼供奉护法神,偏殿供奉着黄财神和药师佛,中间过道供奉四大天王,山门有哼哈二将守护。</p><p class="ql-block">包头召福徵寺也是包头革命的起源点,1925年包头第一个党组织包头工委就设立在包头召福徵寺院内,现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自治区双重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包头召福徵寺也见证了包头市的城市起源和发展历程,是走西口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曾经是商事、议事、办理租赁土地的地方,也是蒙民生计会所在地。</p><p class="ql-block">包头召福徵寺也创办过学校,土默特第五小学就创立在福徵寺院内。包头召福徵寺是一座深具历史底蕴和文化内容的古刹,是了解包头历史、感受藏传佛教文化与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包头召(福徵寺)的佛殿(主殿),属于二进院落的核心建筑。</p><p class="ql-block">采用汉藏结合式结构,汉式硬山屋顶搭配藏式装饰细节,体现蒙汉文化交融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包头召(福徵寺)的主殿区域。</p><p class="ql-block">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既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寺院,也是包头近代革命历史的见证地,承载着蒙汉民族团结、宗教文化传承与红色历史记忆的多重价值。</p> <p class="ql-block">上午我们满怀期待抵达包头东站,顺利搭乘10点49分的K655次列车奔赴延安。</p> <p class="ql-block">沿途风景——延安窑洞民居景观,位于陕西省延安市。</p><p class="ql-block">建筑为典型的陕北窑洞,以砖石拱券结构呈现,兼具冬暖夏凉的实用功能与黄土高原地域建筑特色。是陕北黄土高原民居文化的鲜活载体,承载着延安地区民众适应自然、利用资源的生存智慧,也是红色革命历史中军民生活场景的实物见证,体现了地域建筑与人文历史的深度融合。</p> <p class="ql-block">延安火车站</p><p class="ql-block">一路穿山越岭,伴着沿途风光的流转,列车于17点42分稳稳停靠延安站,为这段承载期待的旅程画上了圆满的中转句点。</p> <p class="ql-block">今晚下榻在《南吉宫宾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