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说,“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说难听的话。” 初闻此语,或许会误解为一种圆滑与妥协。但身处基层管理岗位,日日与团队并肩作战,我方深刻体会到,这并非世故,而是一种洞察人性后的智慧,一种对“建设性”的执着追求。</p>
<p class="ql-block">人性深处,渴望被认可、被激励、被理解。一句刺耳的“真话”,即便百分之百正确,也常常会触发内心的防御机制,让倾听者关闭心门,从而与沟通的初衷背道而驰。作为基层管理者,我们不是真相的“爆破手”,而是团队潜能的“挖掘者”与“催化剂”。我们的目标不是证明谁对谁错,而是凝聚共识,解决问题,推动团队前行。因此,“不说难听的话”成了一条重要的管理准则。这要求我们:变指责为指路,不说“你这个方案全是漏洞”,而是说“这个基础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在细节上让它更严谨。”变批评为反馈,不说“你怎么又犯这种低级错误”,而是说“这次的结果有些偏差,我们复盘一下,找到关键节点,下次就能完美规避。”变命令为启发,不说“你必须这么做”,而是说“我们换个思路看看,如果尝试这个方法,你觉得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这种语言的转变,本质上是将管理的焦点从“事”延伸到“人”,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滋养了团队的信心与士气。然而,仅靠语言的艺术,尚不足以驾驭复杂的基层局面。这时,我们需要拥有另一种气魄——“万物不为我所有,万物皆为我所用”。作为基层管理者,我们手中的权力有限,掌控的资源也常常捉襟见肘。若执着于“占有”——占有最优秀的成员、最充裕的预算、最完美的条件——便会陷入无尽的抱怨与无力感。真正的智慧在于“运用”。对于人才,顶尖的专家不属于我,但当我需要技术攻坚时,可以邀请他进行一场跨部门协作;资深的同事不属于我,但我可以虚心请教,将他的经验“用”于培养新人。对于资源,总部的政策、其他部门的成果、市场上的公开信息,这些皆非我之“所有”,但我可以敏锐地洞察,灵活地“借用”与“整合”,将其转化为我们团队前进的阶梯。对于困境与挑战,它们绝非我们所愿拥有,但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锤炼团队的韧性,暴露流程的短板,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团队变得更加强大。</p>
<p class="ql-block">善言,是修“内功”;善用,是练“外功”;这两种智慧,一内一外,一柔一刚,相辅相成。归根结底,基层管理者的角色,更像是一位园丁。我们无法命令草木如何生长,但我们可以创造最适宜的土壤、给予最及时的养分、修剪多余的枝杈,并善于利用阳光、雨露,甚至将风雨的考验都转化为成长的助力。我们不说刺伤草木的言语,我们不占有整个春天,但我们却能用智慧与气魄,让脚下这片有限的园地,绽放出无限生机。此,方为基石之智,亦是成就他人、亦成就事业之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