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好几天没有写了,一直想写,可是总觉得手上有更重要的事,但是那个更重要的事,其实,我内心也不太想干,真是麻烦……一旦心里有了“何为正确”动作肯定会变形。<div><br></div><div>文章还是要按照惯性,继续写下去的。</div> 周六同学聚会之后,周日有朋友拉我去参加头马演讲俱乐部去看看。蛮有趣的,于是,决定加入他们。<div><br></div><div>孩子生病之后,有了很多的不同,越来越学会放下了。《美的历程》让我看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非一己之力。</div><div><br></div><div>周日去演讲俱乐部,听了两个备稿的演讲,两个演讲人,一个点评人,都曾经有过或轻或重的心理疾病。</div><div><br></div><div>周六同学聚会的时候,我一同学的女儿也是心理疾病,同学主动说让两个孩子聊聊。果然,聊的很欢,同时孩子也有点心灰意冷,感觉这个心理问题,基本好不了,得与病共存。</div> 其实,从我视角看,孩子现在情况基本趋于稳定了,可是,她自己依然很紧,导致睡眠依旧很差。我感觉孩子给自己的标准太高了,或者说,有一个清晰的明确的期待。<div><br></div><div>这让我想到了那本书《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是一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一位心理学家写的一本书。</div><div><br></div><div>通过他的观察,他发现活下来的人都是内心有任务的,而不是靠愿望活下来。</div><div><br></div><div>愿望会破灭,一旦破灭,人就会失去支撑,丧失心力。真正让一个人在极端痛苦下,活下来的可能是那种内在的使命召唤,那份没有完成的任务。</div><div><br></div><div>反观现在的孩子,一旦发现自己不完美了,就恨不得重新来过。其实,人生就是带着镣铐跳舞的命运。只要你专注在舞蹈上,小小一个镣铐是拦不住你的舞蹈的。</div><div><br></div> 我们每每读完一本书都会安排一场分享,这次是胡姐姐跟我们讲了她练习瑜伽的经历。<div><br></div><div>她说,她开始练的时候,也很功利,非要怎么不可。慢慢地她开始接受不同的自己,疲惫的自己,状态不佳的自己,精力十足的自己……</div><div><br></div><div>不同的自己,她会选择不同的练法。不去跟自己对抗,接纳那一刻的自己。</div><div><br></div><div>她还说,有时候我们练瑜伽会特别贪,在时间上贪,在动作招式上贪多,总之,就是要多。</div><div><br></div><div>她跟我们举例,不用贪多,就一个动作也可以练到很多地方,比如,大家熟悉的“站士”这个动作。你想拉伸手臂,开肩也可以,你想练腿臀的发力也可以,你想练核心稳定也可以,你想练骨盆力线的正位也可以……</div><div><br></div><div>你想练哪里,就把注意力放在哪里,就好了。</div> 于是,我展开想想,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条件有限这个障碍是拦不住你的,怎么都会有办法。<div><br></div><div>还是我们自己有点贪念富贵荣华,贪生怕死……</div><div><br></div><div>说到底,还是内心缺少那份任务,那份使命召唤。总是,不由自主地被自己内在的感受,情绪所困。</div><div><br></div><div>所谓内在感受,情绪都是不可相信的,太不靠谱了,如果以它们作为支点来做选择和判断,那是怎么带到沟里都不为过。</div> 道理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生活中,总是各种变形,障眼法,让我们有回到了原点。<div><br></div><div>今天去看“何以敦煌”的展览,各种洞窟的复原品和壁画的复制品 ,壁画中,菩萨变身各种,去到凡间普度众生,经历煎熬……</div><div><br></div><div>内心还是需要有一份任务,一份使命,就写到这里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