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深耕混合运算教学 共研素养落地路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研讨活动</b></p> <p class="ql-block"> 聚力备课促成长。为精准把握“混合运算与数量关系”单元的教学重难点,破解学生运算顺序混淆、数量关系理解困难等常见问题,三年级数学教研组开展了主题式集体备课研讨活动。全体教师围绕单元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及评价方式展开深度研讨,共同构建“算理明晰、联系生活、素养导向”的教学方案。</p> <p class="ql-block"> 一、聚焦单元核心,明确教学方向</p><p class="ql-block"> 研讨伊始,组长带领教师们重温新课标要求,梳理单元核心目标,达成三点共识:</p><p class="ql-block"> 1. 夯实运算基础,掌握规则本质</p><p class="ql-block"> 不仅要求学生熟记“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运算顺序,更需通过直观情境(如购物付款、物品分配)让学生理解规则背后的“数量逻辑”——例如“先算乘法”是因为需先求出“多个相同物品的总价”,再与其他物品价格相加,避免机械记忆。</p><p class="ql-block"> 2. 立足生活实际,建立数量关系</p><p class="ql-block">单元教学需多选取生活场景素材(如超市购物、行程规划、家务分工),引导学生从“问题”中提取“已知信息”与“所求问题”,通过画线段图、列等量关系式等方式,建立“单价×数量=总价”“部分+部分=整体”等基本数量关系模型。</p><p class="ql-block"> 3. 渗透思维方法,提升解题能力</p><p class="ql-block"> 注重“分步列式”与“综合算式”的衔接教学,通过对比两种列式的异同,让学生理解“综合算式是分步思维的整合”;同时设计“错例分析”环节(如漏写括号、混淆运算顺序),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与反思能力。</p> <p class="ql-block"> 二、拆解课时难点,优化教学设计</p><p class="ql-block"> 针对单元内3个重点课时,教师们结合学情痛点,逐一优化教学方案:</p><p class="ql-block">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p><p class="ql-block"> 突破点为“理解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设计“文具店购物”情境:“买3支钢笔,每支8元,再买1个笔记本5元,一共花多少钱?”引导学生先独立列式(分步:3×8=24,24+5=29;综合:3×8+5),再通过小组讨论“为什么综合算式要先算3×8”,让算理自然生成。</p><p class="ql-block"> 《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p><p class="ql-block"> 难点是“理解括号的作用”。采用“对比教学法”:先呈现问题“有20元,买2本笔记本,每本6元,剩下的钱买钢笔,能买几支?”,让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易出现20-2×6÷2的错误);再引入括号,对比“20-2×6”与“(20-2×6)”的计算结果,直观感受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进而正确列式(20-2×6)÷2。</p><p class="ql-block"> 《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p><p class="ql-block"> 重点是“复杂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分析”。设计“校园义卖”任务:“同学们准备义卖书籍和手工艺品,书籍有4捆,每捆5本,每本卖3元;手工艺品有15件,每件卖2元。义卖总收入多少元?”要求学生先画“信息结构图”(分书籍、手工艺品两类,标注单价、数量),再列综合算式,培养“分类整理信息”的解题策略。</p> <p class="ql-block"> 三、研讨评价方式,落实素养评价</p><p class="ql-block"> 为避免“只重计算结果,忽视思维过程”的评价误区,教师们共同设计多元化评价方案:</p><p class="ql-block"> 1. 过程性评价:课堂中通过“小组互评”(评价同伴的算式是否合理、算理是否说清)、“教师追问”(如“你为什么先算这一步?”),关注学生的思维路径;</p><p class="ql-block"> 2. 作业设计:分层布置“基础题”(巩固运算顺序)、“变式题”(如改变问题情境,保持数量关系不变)、“拓展题”(如“自编一道含括号的混合运算应用题”),满足不同学情需求;</p><p class="ql-block"> 3. 单元测评:命题时增加“情境分析题”(如给出错误算式,让学生找出问题并改正)、“实际操作题”(如根据购物清单计算总价),全面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反思能力。</p> <p class="ql-block"> 四、总结反思赋能,推动教学实践</p><p class="ql-block"> 研讨最后,全体教师一致认为:混合运算教学不能停留在“算得对、算得快”的层面,更需让学生“懂算理、会应用”。通过课堂实践检验教学设计效果,并及时收集学生反馈,持续优化教学策略,真正让混合运算教学成为“连接数学知识与生活应用、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桥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