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非洲纳米比亚、南非、博茨瓦纳、赞比亚、津巴布韦五国行—纳米比亚

佳马

<p class="ql-block">非洲,在我们以往的认知里,荒蛮、炽热的沙漠,贫瘠的土地,全身漆黑,卷卷的短发,消瘦的脸颊刻印着一双乌黑深邃的眼眸,生活在水深火热之地.........。</p><p class="ql-block">飞往遥远、古老的非洲大陆,丈量、亲历它的独特,它能删除存储在我们脑中以往传说的非洲画面,认识真实的非洲动感画卷。</p><p class="ql-block">行程的第一站纳米比亚。从上海乘埃塞俄比亚航空到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转机到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全程20多小时,兴奋调和着疲倦,浮肿的双脚只有松开鞋带才能伸入鞋里,开始步入这陌生的南部非洲大陆。</p> <p class="ql-block">亚的斯亚贝巴是到南部非洲的主要中转站,近年中国人去非洲旅游、商务人多了,机场内都设有中文标识,中文服务台还是第一次在国外机场见到。</p> <p class="ql-block">我们所说的非洲很少会联想到北部非洲如埃及、摩洛哥、突尼斯等,由于它们离欧洲较近,文化差异与我们所想象的不一样。要了解真正的非洲文化,我们所访的南部非洲五国非常具有代表性。</p> <p class="ql-block">纳米比亚的国名来自于纳米布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国名本身源自伊科伊语,意思是“广阔的地方”。东部连接博茨瓦纳,南部与南非相邻,西部濒临大西洋,北部接壤赞比亚和安哥拉。</p><p class="ql-block">纳米比亚曾称西南非,曾经是南非的一部分,在种族隔离的年代它独立了,但在南非人的心目中本是一家人。</p><p class="ql-block">国土面积约8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0万出头,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4人,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密度世界上排第三位,第一是蒙古国,第二澳大利亚。</p><p class="ql-block">其地形以高原和沙漠为主,西部沿海为纳米布沙漠,东部为卡拉哈里沙漠,北部为平原。‌‌</p> <p class="ql-block">纳米比亚农业种植面积少,粮食依赖从南非进口,畜牲业发达,牛羊肉硬,口感差,国内并不受欢迎,主要出口欧美国家。</p><p class="ql-block">工业基础薄弱,依靠矿产资源,其中钻石主要出口南非。所谓的南非钻石原料来自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p><p class="ql-block">铀资源丰富,世界排名第四位。</p><p class="ql-block">纳米比亚西临大西洋,鱼业资源丰富。渔场没有冷暖寒流交会,只有从南向北的寒流,因此,鱼肉质好。</p> <p class="ql-block">纳米比亚国徽图案,鹰爪抓的是钻石,表明国家钻石资源丰富。</p> <p class="ql-block">司机教我们遇当地人打招呼的标准手势,意思是您好。我们各自比划,相互纠正,入乡随俗。</p><p class="ql-block">这简单的异乡手语,必包囊着慈爱、互信的眼神,爱与尊重表达其实并不复杂。</p> <p class="ql-block">从机场、飞机、大巴的连续跋涉,终于到温得和克住地,宾馆周围所见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非洲,郁郁葱葱,环境优美。</p><p class="ql-block">温得和克(Windhoek)是纳米比亚的首都,自1890年建立以来,经历了从德国殖民时期的军事基地到德属西南非洲首府,再到纳米比亚独立后成为首都和最大城市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大堂内装饰充满非洲艺术氛围,华而不奢。</p> <p class="ql-block">在抵达当天下午的空闲,到市内观光。城市不大,整洁有序。</p><p class="ql-block">建于1907年的温得和克地标建筑福音路德大教堂,最初为纪念20世纪首次种族大屠杀中被屠杀的纳玛人和赫雷罗人而建,亦曾是一战前德国驻军阵亡者的安息教堂,被后人又称作德国大教堂。只有礼拜日开放,拍个远景更耐看,</p> <p class="ql-block">纳米比亚独立纪念馆,金色建筑的独立博物馆,雕塑高举右手,风格类似朝鲜,由朝鲜政府于2014年捐赠建造,纪念纳米比亚首任总统萨姆努乔马。</p><p class="ql-block">顶层平台可俯瞰城市。</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内陈列着厚重的纳米比亚独立史,包括许多殖民时期照片和独立战争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国会花园位于教堂旁,平日不对外开放,园中有纪念性雕塑。</p> <p class="ql-block">行走中的时尚学生,指甲、高跟鞋醒目。</p> <p class="ql-block">南部非洲的旅行从参观辛巴部落红泥人开场。</p> <p class="ql-block">辛巴族红泥人是纳米比亚最具特色的传统部落,现仍维持着500多年前的生活方式。现大概不足二万人,主要分布在纳米比亚北部,以放养牛羊为生。</p><p class="ql-block">辛巴的意思是指住在河边的人,是纳米比亚最后的游牧民族。</p> <p class="ql-block">我们所到的中部部落旅游景点应该是专为旅游而设,游客可以随意选择拍照或合影,竭尽表演与配合,迎合游客猎奇之心。</p> <p class="ql-block">他们居住处门对的牛羊圈存栏数为财富象征。</p> <p class="ql-block">虽然法律规定一夫一妻,但红泥人可以一夫多妻。我们参观的是一个小的家庭、小村落、小的部落,有3-4名成年男性组成。</p><p class="ql-block">这位是部落酋长,统领着众多妻子和女性,部落之最高领袖。</p> <p class="ql-block">原始部落的逐渐消逝“祸于”教育。闭塞的环境,自助自给的生活,独一的语言交流,最益于首领的管理。辛巴族红泥人不接受教育,他们需要的是绝对领导和服从。</p><p class="ql-block">这位酋长的弟弟可能得到了豁免,教育使他了解部落外的世界,成为部落与旅行社的联络员。通过手机经营着为世人所惊艳的部落文化产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儿童的成人礼比较残忍,敲掉二枚下牙。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达1:10-22。男性15岁以前夭折率高,存在遗传性疾病或基因缺陷,这部落未来可能会面临消失。</p> <p class="ql-block">红泥人发型大概三个月重编一次,头顶部是头发,用布或饰品固定涂上红泥的假发,假发是用马或牛尾巴的鞭毛。</p><p class="ql-block">编发的不同表示来自不同的部落。是否结婚,有无孩子看脚环。插一根代表生一个,二个或以上插二根小木棒。</p> <p class="ql-block">进入部落观摩红泥人洗澡是必备项目。简陋的草屋里,红泥人席地而坐,表演用红泥“洗澡”的过程。在狭小的空间里,寂静中我们围观着过程,陷入现代与原始交织的沉默里。</p><p class="ql-block">红泥是一种赭石粉,产于纳米比亚北部,内含铁石粉,与牛油搅拌混合而成,现在辛巴人用超市里能买到的凡士林代替牛羊油,搅拌后外涂。红泥外涂皮肤后能起到防晒霜的作用,其二,红泥内含有少量砷元素,可防虫叮咬,其三,外涂后封闭毛孔起保暖作用。</p> <p class="ql-block">在村落的一角有一排手工艺品市场,可以手拿商品手指比划还价,一旦议价就不可不买。</p> <p class="ql-block">参观活动最后一幕有酋长带领表演他们的传统舞蹈。</p> <p class="ql-block">导游告诫我们,带的礼物要集中交给有权力的成年男性手里,分散给容易引发内部矛盾,活动最后才是给礼物和小费的时机,有酋长分配。</p> <p class="ql-block">途中介绍织巢鸟窝,世界上最大的鸟巢,分布在纳米比亚大部分区域和博茨瓦纳的西南地区,南非的北部。</p><p class="ql-block">织巢鸟是一类会使用草和其他东西编织巢穴的鸟。这类鸟巢的共同特征,洞口朝下,挂在枝头,防止蜥蜴和蛇的攻击。一家一巢二鸟,通常雄鸟筑巢,雌鸟监督,如雌鸟不满意,就不入住,重新筑。有观察到最多的织4-5只巢,一般3-5天就能织一巢。</p> <p class="ql-block">网红沉船打卡点,“骷髅海岸”。纳米布海岸气候恶劣,许多船只都在这里失事,汹涌的海浪会很快将它们冲散,救援极其困难。</p> <p class="ql-block">纳米比亚有1600公里海岸线,在沙漠和大西洋水域之间,有长达500千米的海岸天气恶劣,多暗礁急流,船只失事率高,<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称之“骷髅海岸‌”</span>。古代航海技术落后,频发海难,狭长的沙漠地带救援困难,很多遇难船只埋没在沙漠里。</p> <p class="ql-block">来到斯瓦克蒙德栈桥观日落,此地亦是打卡地。</p><p class="ql-block">因金湾被英国统治,德国没有码头,在金湾38公里处,德国修建这码头。栈桥始建于1905年,最初作为德国殖民者的人工码头。一战德国战败,该地被南非控制,因每年需用很多财才、人力疏通河道,而英国控制的金湾近在咫尺,码头被逐渐废弃。六十年代附近发现了铀矿,该城市又复活,成为旅游观光城市。</p> <p class="ql-block">斯瓦克蒙德栈桥是纳米比亚德式小镇的地标性建筑,小镇人口在7万左右,其中30%左右居住着欧美白人,保留着德式建筑,位于大西洋海岸,以壮丽的海景和殖民历史著称。</p><p class="ql-block">木质栈桥上的木板、灯盏历经百年的海风、海浪的侵蚀仍保留着原始的坚固模样,物在人去,见证着从被殖民到独立的变迁史。</p><p class="ql-block">这里常年气温在10-20度,降水少,大西洋的气流便这里空气湿润,而首都温得和克属高原地区,终年炎热,这里吸引很多有钱人在金湾和这里居往生活。</p> <p class="ql-block">栈桥两端设有餐厅,提供海鲜美食及特色饮品。 日落时分吸引很多游客静座观赏大西洋美景,享用美食。</p> <p class="ql-block">百年栈桥被誉为观赏大西洋落日的最佳地点,傍晚时分海风轻拂,浪花与海鸥声相伴。我们恰好赶上日落时段,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日落余晖映红百年栈桥,桥旁六名当地居民敲打着非洲鼓,海浪拍岸声交织似吟出琴中的和弦,循环唱着纳米比亚,载歌载舞,欢迎远道而来的各国游客。</p> <p class="ql-block">鲸湾的酒店华而不奢,建筑群与周围环境相融</p> <p class="ql-block">清晨绕酒店散步或小跑,只为多记录每一帧画面,日后慢慢回放。</p> <p class="ql-block">晨曦中,鸟在水面起伏揽食,享用清晨的美味,欢叫声撕破寂静,不由得驻足观望。</p> <p class="ql-block">道旁捐设一座,为他人小憇观景,亦为纪念故人,在国外常可遇见。</p> <p class="ql-block">早餐后来到小镇,这里是乘船出海观看海狗的中转站,设有卖当地小商品和餐饮店,一车车游客运送到这里,不一会各种肤色的人群蜂拥而至,争相目睹海狗。</p> <p class="ql-block">从鲸湾乘船前往鹈鹕岬观海狗,船刚离岸,海狗像熟识的朋友跃上甲板讨吃的,它们无畏惧搂它拍照,和蔼可亲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海豹与海狗的不同之处,海狗的耳朵是突出来的,海豹是耳洞洞。</p> <p class="ql-block">鹈鹕围着船绕圈,船顶、甲板,这长嘴巴吃不到鱼是不会罢休的。</p> <p class="ql-block">来纳米比亚游览,乘游艇观海狗亦是一项有趣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油井平台近在咫尺,油轮锚地待喂饱,自然与工业完美融合图案。</p> <p class="ql-block">纳米比亚海狗密度排名世界第一,这里栖息着成千上万只海狗,活跃在大西洋海岸,如今已泛滥成灾。为保护渔业资源,这里是世界上唯一可合法捕杀海狗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边看海狗边享用冷餐美食,观景、填饱肚子双不误。</p> <p class="ql-block">肚子饱了,来沙漠玩刺激。在沙漠向导的带领下,乘越野车探索闻名景点三明治湾。</p> <p class="ql-block">纳米比亚的沙漠可见三种红色,一种是红宝石的红,第二种是氧化铁矿石的红,第三种是相对于红宝石更深的宝石红。</p><p class="ql-block">途经这红宝石红的沙漠,向导停下车来用手机放大十倍拍下的宝石,晶莹透彻,众人纷纷取出袋和饮水瓶装入这“价值连城”的细沙带回家去。</p> <p class="ql-block">路旁的盐湖一望无际,南非国90%的工业盐来自纳米比亚。盐湖面呈粉色有二种说法,其一,为加速盐水的反应加入一种嗜盐的藻类,其二,盐水达到一定浓度,显示出盐水中矿物质的颜色,前者应该是更附合科学。</p> <p class="ql-block">车队整装待发,沙漠里没有无线信号,没有树木之类可认路标,沙丘随风而移,单车失联是很危险的,必须集体行动,相互照应。</p> <p class="ql-block">驶入沙漠轮胎先要放气减压,各车自保安全,后车跟着前车行,陷入沙丘是很难自拔的。</p> <p class="ql-block">三明治湾这浪漫的取名源自大西洋的层层白浪冲击着沙丘,形成海、浪花、沙丘的场景而取名,观赏大西洋海岸倒沙入海的奇观。</p> <p class="ql-block">海水、白浪、沙丘三层,应该用无人机上帝的视角最能诠释三明治湾的命名。</p><p class="ql-block">最美的风景在沙丘的巅峰,能观望到沙与海在博弈,海浪与沙激起的浪花呈现一条连绵起伏的白带,一望无际,这是它们战场的激战域。沙与大西洋共存、交织缠斗,似在争夺又似在游戏,它们恪守着各自的底线,维护着这世界奇观的存在,进退自如,尽在不言中。</p> <p class="ql-block">在沙丘里沙细如面粉,没有一颗刺脚的岩碎石,一步一脚印埋没至脚踝,沙粒充盈鞋内霸占细小缝隙。风如勤快的清洁工,踩出的脚印片刻又被刮平,留下的波纹在阳光的折射下,又似麦浪在舞动、变幻。</p><p class="ql-block">沙丘看似坡度起伏小,如履平地,可涉步不是轻松事,一步一滑,身体还要保持平衡。一步一脚带着兴奋与期盼,留下的是坚韧与努力。</p> <p class="ql-block">站在沙丘制高点,目视沙入海,耳闻海浪的咆哮。宁静被打破了,可心灵的安宁与之相融。</p> <p class="ql-block">无边的海,无际的沙在浪花中交接,震撼着这止住脚步的人,沙丘上的孤影点缀了画面。</p><p class="ql-block">人站在沙丘只是沧沙一粟,在漫长的年代里只是停留片刻,珍惜当下,领悟人生之路。</p> <p class="ql-block">越野车从沙丘顶峰向下冲沙是一项刺激而危险的游戏。油门、刹车、方向可控与不可控瞬间需完美的切入,技高又要胆大,玩的是惊。</p> <p class="ql-block">结束了冲沙丘,在这旷野里举行野餐,着实给我们压惊并带来惊喜,在沙漠深处涌出一丝浪漫情调。</p> <p class="ql-block">观纳米比亚沙漠美景,日出和日落时辰最能展现它的妩媚。</p><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要赶在日落前到达苏丝斯黎,观赏世界上最古老沙丘夕阳下的景色。</p><p class="ql-block">沙漠深处的箭袋树是一种树芦荟,几乎在完全没有水分的环境中生长。它有贮存水分的能力,这些青绿多汁的叶片中饱含水分,膨大的枝芽中也有许多水分,本地的土著人常常砍下这些树枝,挖空其海绵组织,用它们来当作箭筒,所以称为箭袋树。</p> <p class="ql-block">苏丝斯黎,全世界最古老的沙漠。高耸的沙丘与巨大的星形山脉组成一帧独特的自然图案。最大的一个沙丘高达325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也是非洲唯一有大象、犀牛、狮子栖息的沙漠。</p><p class="ql-block">导游在日落前半小时抵达沙丘下,等待最壮美的时刻到来。</p> <p class="ql-block">日落时段沙丘的阴阳面,一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壮丽的</span>锐利弧线延向天际,阴面沙波起伏,随风变幻,若水面涟漪图案。</p><p class="ql-block">红日沉西时站在沙丘远处眺望,阳光斜射沙丘,以脊分界,阴阳面的柔顺弧面,细腻、丝滑。在这半小时的最美光阴时分,我们选择了涉沙登高望远。</p><p class="ql-block">登沙丘每一步都艰辛,双腿须收紧防侧滑,沙淹没脚背,脚下似无着落,腰弯前倾45度降重心,双手摆动保平衡。</p><p class="ql-block">沙脊是路,左右是坡,这脊是前行的路标。这里没有路可寻,也踩不出一条永久的路,风会把走出的痕迹一扫而光,每天会重现它的原貌,决不让来者失望。</p> <p class="ql-block">在这一小时左右的时段内,是登沙丘顶还是驻足远眺,需要取舍。若故地重游,远观更具震撼。</p> <p class="ql-block">阳面的沙丘在夕阳的折射下,色泽不时变幻,柔顺的弧面,细腻、光滑。</p> <p class="ql-block">登沙丘顶本无路,脚踩丘脊走出了路,应验“路是人走出来的!”真谛!</p><p class="ql-block">沙丘坡陡,前行自然弯腰匍匐,如滑轮溜冰姿,紧张、刺激又胆怯。细沙深埋脚背,一步一脚印,仿佛在太空漫步,回头似站悬崖望谷底。</p> <p class="ql-block">西阳已近地平线,明月高悬,最佳美景入尾声,是归途的时候了。</p> <p class="ql-block">入住苏丝斯黎45号沙丘公园(Done 45)内奢野酒店,沙漠深处的酒店。45号是指保护区大门至沙丘的距离,45公里。</p><p class="ql-block">入住该酒店主要是方便明晨日出前观赏全球最高的沙丘与奇景死亡谷(Dear Vlei)。</p> <p class="ql-block">坐在大堂观景,被沙漠包围的孤岛酒店,被称之野奢。</p> <p class="ql-block">服务员用这夸张的动作来欢迎我们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酒店也就30-40间独幢客房,每一幢由栈桥串联,木桩架空形似吊脚楼,室内地板缝隙可窥地面岩石,夜晚刮风缝隙可闻口哨吹嘘声。这是保护区内唯一奢华酒店,一房难求,必须提前预订。</p> <p class="ql-block">保护区实在太大,要赶上看死亡谷最美的日出时段,入住这酒店是最佳选择。</p> <p class="ql-block">屋内干净,卫生设施齐全。</p> <p class="ql-block">房内布置原生态,躺在沙发上可观日落、晚霞和星空,也可能有野生动物打扰。</p> <p class="ql-block">死亡谷只有在日出、日落时能拍出最佳效果。为赶在日出前到达,我们起了个早,在微光中步行跋涉前行到达谷底。</p> <p class="ql-block">死亡谷又迎来了清晨,沙漠的面容已被风轻揉过,日出前的波纹疏理的丝滑、自然。我们住在保护区内,是日出前最早的一批游客,呈现给我们新的一天的处女貌。</p> <p class="ql-block">死亡谷,大约在900年前因气候干涸,沙丘切断了谷与河流的连接,树木在烈日下烤成黑色,这是他们为自己毁灭立下的永久纪念牌。这些枯树龄已超百岁,形成了一处贫脊的森林标本。</p> <p class="ql-block">死亡谷中散立着一枝枝孤傲的花朵,<span style="font-size:18px;">绿叶衬托花瓣,</span>生命力之顽强令人敬仰。</p> <p class="ql-block">死亡谷,白色的盐碱地,黑色的枯树,红色的沙丘,诱引多少摄影高手专程来捕捉这日出的瞬间,可惜我手艺不够,只能刻印在自己的脑回里。</p> <p class="ql-block">骆刺合欢树,有发达的根系,可达50米,沙漠干燥,根系不易腐烂,牢牢深扎干枯的沙漠,死了不倒。像国内的胡杨树一样,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也千年不朽。</p> <p class="ql-block">看着干枯站立的树干,自感人的脆弱,人类只仅仅是地球上匆匆的过客,乘着单纯列车,有去无回,来去无踪。</p> <p class="ql-block">倒下的也不腐烂,还连着根系,推也推不动,仍保持着躺下的尊严。</p> <p class="ql-block">明天就要离开纳米比亚了,晚餐安排在当地知名的乔的啤酒屋,德国人设计,别出心裁。</p> <p class="ql-block">把废弃的破铜烂铁、老的杂废弃物拼饰成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这些放路边没人顾问的废物,异想搭配安放,<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柔光衬托下,又呈现另一番酒吧的情调。</span></p> <p class="ql-block">俩服务员发自内心的笑脸相迎,灯光把门牙照的洁白,没有肤色的隔阂,来的都是客。</p><p class="ql-block">See you later. 我们还想再访纳米比亚!看沙色的变幻,听大西洋的搏浪声,爬沙丘的脊登顶............。</p>

纳米比亚

沙丘

沙漠

海狗

大西洋

栈桥

部落

日落

南非

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