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视频带来的寻亲奇遇

查福春

<h1>  近些年时常去怀玉山,每回都为其壮观的景色所着迷。雄伟的天路盘旋直上,白云簇满了天空,山峰插破蓝天。那猛烈的风,似乎从千里万里吹来,带来了远古的呼唤。</h1><h1> 拍视频是少不了的,配上浑厚的音乐,每回都带来无数人的点赞,有人转发,有人评论,都惊叹于大自然的造化和人民的力量。</h1><h1> 2024年2月13日,正月初四,接近初五凌晨,有一条评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的网名叫“迟来的风”,他称呼我为查老师,显然他关注我已不是一天两天了,他写道:“查老师,怀玉山是我外婆的出生地,我对怀玉山有着深厚的情感,毕竟我的血脉来自那里。外婆离开了怀玉山,此后再也没回去过。外婆姓罗,有十兄弟,五十多年前我见过其中一个,还有一个表舅。然而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我们又失去了联系。”</h1><h1> 因为评论区聊多了毕竟不方便,我就从私信与他联系,我请他说详细点,然后帮他问下。</h1><h1> 我之所以有这个底气,是因为我的好友罗来寿就是怀玉山人,我想他对本家族一定是极熟悉的。</h1><h1> 这人叫戴仁生,浙江省开化县张湾乡人。虽然与我们分属两省,实际上是邻县,特别是与我的家乡较近。</h1><h1> “民国时期,怀玉山战斗频繁,外婆及几个兄弟逃难到了开化。外婆在我母亲五六岁时就去世了,留下我母亲两姐妹。至于外婆的兄弟什么时候又回了怀玉山,我不清楚。直到七十年代初左右,有一个外婆的兄弟来看他的外甥女,也就是我的母亲。他在我家住了大约一个礼拜,他还带了一个十来岁的儿子,也就是我母亲的表弟。据说舅公是在银行工作的,如今在世的话也有八九十岁了。五十多年过去了,那时还年幼的我记不起舅公的名字,也提供不了太多的信息,知道这些信息的人都去世了。但我想找到他们,与他们也就是我外婆的娘家人聊聊天。”</h1><h1> 看到他说的,我立马联系了罗来寿。果然就是他的本家,说起有个在银行工作的,他立马知道是罗来庆。他们不仅是本家兄弟,还是同学,且同年。我让罗来寿找一个联系方式,他随手翻到了罗来庆弟弟的电话,我就报给了网络朋友戴仁生。</h1><h1> 罗来寿还说,这位戴先生的外婆确实有很多兄弟,其中有一个活到了99岁,家人里两代有多个从事银行工作。一切都对上了。</h1><h1> 戴仁生万分感激,表示在合适的机会再联系。他对我说,去年他来过一趟怀玉山,就为了看看外婆的出生地。怀玉山很美,令人难忘。</h1><h1> 我翻看他的抖音,果然看到一条怀玉山天路的视频。视频配的歌曲是《人生何处》:看过的才叫书,走过的才是路。人生如路亦如书,一边走一边读,听内心在倾诉……</h1><h1> 这位老哥,真是一个很重情之人。</h1><h1> 这番网络交流之后,我因为忙于生计,再加上已为他联络上,就渐渐地忘了。直到一年多后的今天,就是写这篇文字的前几个小时,我翻看手机,看到了他转发给我的视频,是关于我查氏家族的,他可真有心。于是我往上又查了下聊天记录,就问了他一句:你有计划再回怀玉山看下吗?找下你的亲人。</h1><h1> 戴仁生很快回复道:忘了和您说,我已经找到了外婆的家人了。</h1><h1> 原来在我和他说过后不久,他又重上怀玉山,并通过电话联系到了罗来庆的弟弟罗来广。虽说已是三代表亲,但大家对他的到来很是欢迎,盛情接待,让他感受到了外婆家的温暖。通过罗来庆的讲述,戴仁生才知道自己记错了,当年来他们家的并不是外婆的兄弟,而是外婆的娘家侄子,即罗来庆的父亲,他是在银行工作的。罗来庆曾经跟父亲两次去过戴仁生家,并且两人的父亲后来还通过书信。当时罗来庆十岁出头,戴仁生仅五六岁,他们是表兄弟关系。罗来庆甚至记得他的表姑丈也就是戴仁生的父亲是大队干部。</h1><h1> 亲情是真挚的,尤其是这样来之不易的重逢。罗来庆与戴仁生共同回忆了幼时的相见,恍若隔世又近在眼前。</h1><h1> 戴仁生的外婆有十二个兄弟姐妹,当年有多个逃难到了开化,在张湾乡潭头村谋生。其中还有一个在张湾留下了一个女儿,戴仁生叫她大姨。罗来庆的爷爷就是在开化去世的,显然当年他是与他的姐姐,也就是戴仁生的外婆一路来的。另外,怀玉山罗姓还有其他人在那里,名叫罗时万,罗时花的,但都已不在世,不过都有后人。我又问过罗来寿,时字辈比他大一辈。</h1><h1> 虽然这十二个兄弟姐妹现在有着众多的后人,但其中也有下落不明的。只有希望他们在另一个地方安稳地生活,并且有所传承。戴仁生最遗憾的,就是他的母亲有生之年没能回到怀玉山,他头脑里有关怀玉山的所有印象,都是母亲讲给他听的。那时候尽管已是新社会,但去一趟怀玉山太不容易。交通尚不发达,一百多公里,需多次转车,往返需多日,再加上人地两疏,不敢轻易动身。</h1><h1>  在那烽火连天的年代里,人民颠沛流离,但仍然顽强地寻找生存的机遇。他们筚路蓝缕,百折不挠,才给了我们来到人世间的机会。在如今的盛世里,这些从怀玉山出去的前辈早已不在,但到了他们的孙字辈,乃至外孙辈,仍然对怀玉山有着深厚的情感,这是血脉的传承,也是人性之纯真。而富饶美丽的怀玉山,正是他们的喜闻乐见。</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