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之城 沧州 衡水 德州 1105

鼓捣当年

<p class="ql-block">此次出发是大运河主题游的第九次出京。目的是毕其功于一役。在徐蚌会战战场,进行一次大决战。封闭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沿岸八个省份,收编最后一个省份安徽。最大程度地覆盖35个流经地级市、26个遗产河段和58个遗产点。争取达到85%以上,为一年多来的大运河的游历画一个句号。</p><p class="ql-block">这也算是一个梦想!必须坚守,必须坚持,直到最后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早八点准时出发,一路高速直达河北沧州东光的谢家坝,之后是河北衡水景县的华家口夯土险工,最后是山东德州四女寺水利枢纽。</p><p class="ql-block">出门时是雾气昭昭,300公里临近到达东光,天空开始放晴了。</p> 沧州东光谢家坝 <p class="ql-block">沧州谢家坝:糯米浆和白灰黄土修筑的河堤。</p><p class="ql-block">在古代修筑堤坝防洪抗洪是大事,偷工减料那是要株连九族的。尽管现在洪涝灾害少了,但是民生工程仍然是头等大事。</p><p class="ql-block">古代运河水患不少,科技也没有那么发达,不可能修建那么多水闸,所以聪明的古人就发明了"三湾顶一闸"的方法,为了消除地面高差、降低运道坡度、滞缓水流,大运河在多处河道采用了以弯道代闸的设计。</p><p class="ql-block">但是河湾多了,水流喘急时,河湾两岸的人民就要受苦了。今东光县的连镇是一座南运河东岸的商埠重镇,南运河流经连镇南北两端各拐了两个大弯,洪水的冲击力巨大,极易发生决口。据史料记载,清代中晚期,这里曾多次遭受洪灾,民生凋敝,百姓流离失所。</p><p class="ql-block">清末,连镇一名谢姓乡绅捐资,从南方购进二万余斤糯米,组织百姓,用糯米熬粥,然后把糯米过滤出去,再用剩余的糯米浆与白灰、黄土按相应比例混合。以毛石垫层,打入柏木桩筑底,用混合料一层接一层筑堤,形成了一条218米长,厚3.6米,高5米的大堤,从此这里再未决堤。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位乡绅,将这座独特的"糯米大坝"取名谢家坝。谢家坝也成为京杭大运河上一朵绮丽之花,在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活动中,它引起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的高度重视,称作是不可多得的运河现存的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展览馆还是没有开,可能是游客太少,不够服务人员的嚼用。这样下去二次发掘考古可以期待了。</p> <p class="ql-block">2006年的国保碑。</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的沧州、衡水、德州段,正是今天考察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下到大运河古老坝体旁边感受一下,触摸一下。</p> <p class="ql-block">古今融合。</p> <p class="ql-block">运河弯弯。</p> <p class="ql-block">国保碑安放局促,背面空间狭小。</p> <p class="ql-block">智慧关上门,就会变成傻子。</p> <p class="ql-block">《谢家坝赋》</p><p class="ql-block">夏潦时至,群水灌河,汹汹骇浪,浩浩腾波。至乃云怒风惊,鼋愁蛟吼;摧堤裂岸,圮屋杀禾。既尽毁乎田庐,忍顾哀鸿之唳;乃大兴其土木,慨闻瓠子之歌。于是望族捐金,仁心广被;乡耆筹画,君子自强。荷畚持箕,俱秉愚公矢志;鸠工它料,敢辞大禹烦忙。</p><p class="ql-block">观夫列毛石以为址,植柏木以为桩,混赭垩以为土,熬糯米以为浆。众志成城,屹然浑如铁铸;一劳永逸,巍哉固若金汤。或谓崇堤安在,实矗吾沧,爰知地名连镇,县属东光。斯坝也,势若射潮劲弩,用为束水弯埼。诚前人之厚馈,信世界之珍遗。远客停骖,观瞻咸仰;骚人搦管,赞颂何辞。蚓兹隆盛昌明之胜境,届此河清海晏之圣时。试看古御河,重呈异彩;固知谢家坝,永驻雄姿!</p><p class="ql-block">作者:潘洪斌(沧州文化研究会副会长)</p> <p class="ql-block">继续南下。</p> 衡水景县华家口夯土险工 <p class="ql-block">其实开车也就十几公里,30公里可能指的是走下游的水路。</p> <p class="ql-block">华家口夯土险工位于京杭大运河景县段安陵镇华家口村东。它属于景县安陵镇华家口村,对面属于吴桥县。这个地方俗称华家口夯土坝,文物部门专业叫法:华家口夯土险工。</p><p class="ql-block">大运河许多部分都是利用自然河道疏凿而成的,设计较多弯道,是为了人为延长运河长度来解决水位落差问题。可水流在弯道转弯处冲击力过大极易造成弯道处决口,华家口段就是这种弯道易决口段。大运河华家口段历史上曾多次决口,仅在晚清时期载入县志的就有两次决口。</p><p class="ql-block">华家口夯土险工原建于清宣统3年(1911年)是时任知县王为仁主持修建的,自该险工修好后,大运河华家口段再没有决堤记录,沿用至今已有102年。</p><p class="ql-block">该险工全长255米,呈梯形,南北走向,顶宽13米,全段高程5.8米至6.7米不等,平均收分百分之二十,堤内坡采用黄土、白灰加糯米浆夯筑成坝墙,坝墙每步宽1.8米,厚18厘米,分步夯筑,底部采用坝基抗滑木桩施工工艺,外坡与顶部为素土夯实而成。该险工为研究清代夯筑防水技术和运河堤岸防护发展史提供了实物资料。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受多年来河水、雨水、风力侵蚀,冻融风化及堤顶过往载重车辆震轧,乃至地震等多种因素影响,坝体失去内聚力,造成剥落、疏松、不均匀沉降、内坡下滑等现象,使坝体本身损伤较重。</p> <p class="ql-block">2007年根据国务院部署,我国正式启动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2009年我县华家口夯土险工被列入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9月18日,华家口夯土坝申遗点顺利通过国际专家组现场考察评估,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项世界文化遗产。随着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华家口夯土坝作为河北省仅有的两个夯筑坝之一入选的申遗文化点。</p> <p class="ql-block">整个河段被封闭围挡隔离,看来是要改造。国保碑碑文看起来也有些费劲。</p> <p class="ql-block">还是要跨越障碍,到下面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糯米浆是个好东西。</p> <p class="ql-block">大水拍岸一百年。</p> 封氏墓群 <p class="ql-block">距离华家口夯土险工几公里处有一座180的“封氏墓群。”</p><p class="ql-block">必须不能错过。沿着村路一路导航,顺利到达。</p><p class="ql-block">据说盗洞累累的封土中,出土文物已经到了北京的展览。当地只是十来堆杂草丛生的封土,虽然有铁丝围网,但一样不缺的是豁口。</p> <p class="ql-block">不是每一处180遗址都能像古格王朝遗址那样巍峨耸立,令人震撼。但他们的身世必定不同凡响。180就是他们的文凭。</p><p class="ql-block">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村村通网,看似费力不讨好,实则意义重大。</p> <p class="ql-block">在国博的魏晋南北朝展厅,有不少制作精美的陶俑瓷器,它们都来自于同一处地方,即河北景县封氏墓群。这些陶俑明显制作更为细致,表情生动,服饰各异,反映出墓主人生前不同凡响的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其实,大家耳熟能详的北朝青瓷莲花尊也来自同一片墓地。这里共出土了四件莲花尊,分别收藏于国博、故宫(两件)、河北博物馆,均为重量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渤海封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世家大族,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西晋末年,历经东晋十六国、北魏、东魏、北齐、北周以及隋唐等多个朝代,长达三百年之久。</p><p class="ql-block">渤海封氏家族在西晋末年发迹。当时,家族奠基者<b>封释</b>在幽州(今北京)担任东夷校尉,与鲜卑大单于慕容结为挚友。封释临终前将孙子封奕托付给慕容廆,封奕因此成为慕容氏家族的得力干将,协助慕容<span style="font-size:18px;">廆</span>建立了前燕政权,并担任国相和太尉,渤海封氏家族由此逐渐兴旺起来。</p> <p class="ql-block">在北魏时期,渤海封氏家族继续发展壮大。封奕的后代封轨成为一位学者型名臣,他勤奋好学,学问渊博,官至国子博士,并因严格按照朝廷法规考核官员而著称。封轨的五个儿子也都在朝廷上做了高官,进一步巩固了渤海封氏的政治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到了东魏和北齐时期,渤海封氏家族达到了鼎盛阶段。其中,封隆之作为东魏大丞相高欢的重要谋臣,为家族的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协助高欢起兵信都,并在东魏政权建立后担任吏部尚书兼冀州刺史,在冀州颇有政绩。此外,封隆之的孙子封德彝也在隋唐时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曾任唐朝中书令、尚书右仆射等职。</p> <p class="ql-block">渤海封氏家族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在学术文化上有所建树。他们以律学著称,为北朝最负盛名的律学世家。家族成员不仅编制了《麟趾格》、《北齐律》等影响深远的法律,还参与司法实践,推动了司法的进步。</p><p class="ql-block">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渤海封氏家族也逐渐走向衰落。在隋唐以后,虽然仍有家族成员在朝廷中担任官职,但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p><p class="ql-block">渤海封氏的家族墓地位于景县附近,被列为了第一批全国重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研究北朝时期物质文化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封氏墓群",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前村乡后屯村北一带的墓群。是我国北魏至隋代门阀士族封氏家族的墓地,现墓群保存封土的尚有15座,最大的高约7米,墓群占地面积为13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据《魏书》《北齐书》《北史》《隋书》《新唐书》记载,封氏家族子弟见于史传的有六七十人之多,仅北魏有官位的就达二十多人,而位居尚书刺史以上的高官有十五六人,著名的有封懿、封回、封隆之、封子绘、封肃、封轨、封津等。</p><p class="ql-block">其中封隆之历事五帝,四次担任冀州刺史,两次担任吏部尚书,四次担任侍中,一次担任尚书左仆射,带领子弟南征北战,为北魏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高欢父子灭魏建齐扫平了道路,深受高欢父子的褒奖和封赏。北齐以后,封氏逐渐衰落,至隋唐时期,曾再度复兴,著名的有宰相封伦(德彝)、户部尚书封放等。</p> <p class="ql-block">封氏墓群当地人叫"封家坟",俗称"十八乱冢"。1948年,当地群众挖掘了封氏墓群中的4座,出土了一批随葬品,景县人民政府及时收集了270余件。</p><p class="ql-block">1955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派考古队来景县进行发掘,又征集了30余件。前后共计300余件。其中有陶器31件、陶俑195件、瓷器35件、铜器11件、玻璃碗2件、玛瑙珠45粒、铜印3方、墓志5盒。其中瓷器精品青瓷莲花尊,对研究北方陶瓷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此外还有隋仪同三司广州刺史封公夫人崔娄词墓志,唐封铜道及夫人合葬墓志,封祯、封安立墓志。考古队将全部出土文物带回中国历史博物馆保存。</p><p class="ql-block">近年,封氏墓群还出土了部分隋唐时期的墓志,如《隋故尚书宪部长乐县开国侯封君及夫人合葬墓志铭》(封嗣道)《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行大理寺少卿上柱国渤海县开国公封公墓志铭并序》(封祯)等,其中,封祯墓志铭更是由唐代著名诗人、秘书少监贺知章撰写。</p><p class="ql-block">封氏墓群出土的文物,是我国北魏北齐时期的珍贵实物史料,对于研究历史有着重要意义。墓志铭则可以与史书的记载相印证,补充正史。至目前,封氏墓群只开掘了一个墓道和四个墓穴,就出土了如此多的文物。其余各墓中,肯定还有大量的珍贵文物,有待后人开掘考证。</p> <p class="ql-block">典型的一堆。</p> <p class="ql-block">隔着庄稼地,不忍再向前了。</p><p class="ql-block">如今,渤海封氏的家族墓地就在我眼前。千年的辉煌和荣耀终于变成日渐凋零座座土堆了。虽然土不可貌相,但毕竟古来万事东流水了。</p> 德州四女寺水利枢纽 <p class="ql-block">继续南行五十公里,就是进入山东的德州了。</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个自行车运动者男男女女的集散地了。都不上班吗?</p> <p class="ql-block">四女寺水利枢纽工程:是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中下游重要的防洪控制枢纽,<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上游接卫运河,下游分别接漳卫新河与南运河,</b>是一座具有防洪、排涝、灌溉等综合利用功能的大型水闸。因地得名。四女寺枢纽所在地区为黄河故道。四女寺枢纽的前身是四女寺闸。1490年(明弘治三年)于四女寺设闸并疏浚后,始称四女寺减河。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重建四女寺减河闸,1730年(清雍正八年),将四女寺闸改建为滚水坝。在乾隆、光绪年间均曾进行过疏浚并扩建四女寺滚水坝。1901年漕运停止后,未再治理。</p> <p class="ql-block">你不是种田的,你是扛枪打猎的!</p> <p class="ql-block">德州四女寺水利枢纽:流淌千年的治水智慧</p><p class="ql-block">在山东德州,有一处被誉为"北方都江堰"的水利枢纽工程﹣﹣四女寺水利枢纽。它坐落于卫运河末端,漳卫新河和南运河的源头,是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中下游重要的防洪控制枢纽。</p><p class="ql-block">四女寺水利枢纽历史悠久,其前身是明清时期的减水坝,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如今的工程由南、北进洪闸、节制闸和船闸组成,宛如一位忠诚的卫士,肩负着防洪、排涝、灌溉、航运等重要使命。</p><p class="ql-block">当你站在南进洪闸旁,看着那12孔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闸口,每孔净宽10米,仿佛能感受到它在汛期时的磅礴气势。设计流量1500m/ s ,校核流量2200m/ s ,它能在洪水来临时,迅速分流,将汹涌的河水驯服,保护着下游地区的安全。北进洪闸同样毫不逊色,12孔闸口,设计流量2000m3/s,校核流量2800m/ s ,与南进洪闸并肩作战,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节制闸位于南运河入口处,它像一位严谨的交通指挥员,控制着南运河的泄流量不超过300m3/s,确保南运河的水流平稳有序。而船闸,虽已多年未启用,但它曾是连接南运河与卫运河的重要纽带。总长252.5米,闸室为" U "型结构,自1958年建成至1974年停航,共过闸船只10.7万艘,运输物资902万吨,为当时的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四女寺水利枢纽不仅在水利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是京杭大运河德州段的重要节点,2013年入选国家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曾经锈迹斑驳的老船闸,在2017年经过保护与展示工程修缮后,焕然一新,重现生机。如今,这里成为了一处独特的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它的魅力。</p><p class="ql-block">近年来,随着黄河、大运河"两河牵手"工程的推进,四女寺水利枢纽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它作为"两河牵手"工程的北起点,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为区域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贡献量。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四女寺水利枢纽都将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中华民族治水智慧的光芒,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老减水河节制闸。</p> <p class="ql-block">汊河节制闸。</p> <p class="ql-block">汊河。平湖有鱼吗?</p> <p class="ql-block">是在钓鱼吗?</p> <p class="ql-block">一狼假寐于前。</p> <p class="ql-block">常在河边走。</p> <p class="ql-block">南运河节制闸。这里是南运河的上游源头,南运河北端是天津的三岔口。</p> <p class="ql-block">参谋长,发现一条船。</p> <p class="ql-block">提前完成了今天的行程,在堤坝上好好坐了一会儿。赏水赏鱼,赏秋赏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