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读完《浙江宣传》“像建设新中国一样建设自己”一文(附后),“个人与国家同频成长”的理念令人豁然开朗。文章将新中国建设的战略智慧,转化为个人成长的行动指南,让“建设自己”从抽象口号变成了可落地的实践路径。</p><p class="ql-block"> 国家建设以“独立”为根基,个人成长亦是如此。新中国从零起步,在艰难中铸就自主发展的底气,这启示我们:经济独立、思想独立、判断独立,才是应对人生风浪的底气。不依附他人、不盲从潮流,方能在人生选择中掌握主动权,如同国家“双循环”战略般,守住自身的“基本盘”。</p><p class="ql-block"> 打破禁锢是国家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对个人而言,推倒“认知之墙”同样重要。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到改革开放,国家的每一次跨越都源于思想解放。我们也需挣脱路径依赖、恐惧失败等无形枷锁,像袁隆平打破学术偏见那样,在试错中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p><p class="ql-block"> 国家在波谲云诡的国际环境中坚守航向,靠的是坚定的内在罗盘。个人成长路上,外界的诱惑与变数层出不穷,唯有认清自身热爱与方向,保持内在秩序与定力,方能不随波逐流。而“对外开放”的智慧,则提醒我们拒绝自我封闭,在结交新知、探索新领域中拓宽人生格局。</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的发展奇迹,离不开“五年规划”的稳扎稳打。个人成长亦需如此,将远大目标拆解为踏实的小步骤,在日积月累中沉淀实力。正如国家用七十余年铸就辉煌,我们的每一次坚持,终会汇聚成成长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建设自己,从来不是孤军奋战。以家国建设的智慧为指引,做到独立、开放、笃定、踏实,便会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最终与国家发展形成美妙共振。</p> <p class="ql-block">附:像建设新中国一样建设自己</p><p class="ql-block">原创 嘉轩 浙江宣传</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4日 07:31 浙江</p><p class="ql-block"> “要像建设新中国一样建设自己!”最近,很多人被这句话鼓舞到。有网友说,这是一种“很绝的心态”,也有网友把这句话比作“一束强光”,照亮了迷惘中的自己。“个人是国家的微观缩影,所以,努力去成为自己的靠山。”由这句话延伸出的走心文案,正在短视频平台大量传播。</p><p class="ql-block"> 经济独立、思想解放、内在秩序、对外开放、五年规划……这些国家建设过程中的战略方向,引发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对自我建设的思考。新中国的成长奇迹,对个人的成长同样具有重要启示。</p><p class="ql-block"> 一、独自飞翔的实力,是每一次远行的底气</p><p class="ql-block"> 1948年,毛泽东同志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中写道:“只有彻底地消灭了中国反动派,驱逐了美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出中国,中国才能有独立,才能有民主,才能有和平,这个真理难道还不明白吗?”</p><p class="ql-block"> 独立,是发展的前提,也是我们立国的重要原则。遥想新中国成立后,没有低温试验室,就在海军的冷库里做试验;没有先进的计算机,就用手摇计算器算……经过一次次实验,战胜一种种困难,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很多事业都是这样独立自主、从零起步的。</p><p class="ql-block"> 站稳了,世界才会听你说话。特别是身处当下波谲云诡的国际市场,“经济独立”这个词让不少人倍感振奋。就像我们搞“双循环”,把国内大循环搞好,就有了主动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双循环’不是要闭关锁国,而是当别人不给我们开门的时候,我们自己还能活下去、活得更好。我们敞开大门,谁来与我们合作都欢迎。”</p><p class="ql-block"> 这种情感投射到个人生活中,便是个人成长的独立自主,不寄希望于向他人寻求认可和安全感,而是努力掌握主宰自己命运的能力与底气。就像年轻人推崇的“主体性”,便是独立自主的一种体现,不仅包括经济独立,还有情感独立或者是独立判断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一直依赖别人,如果形成了习惯,自然不会相信自己的力量”,只有拥有独立飞翔的实力,才能从容应对每一次远行。它让我们在探索世界时不必畏首畏尾,在坚持自我时不必瞻前顾后,在拥抱变化时敢于斩断退路。</p><p class="ql-block"> 二、推倒身前的墙,才能眺望远方</p><p class="ql-block"> 视野的边界,往往不是地平线,而是设下的一堵堵无形的墙。有网友说:“我们国家走的这条路是经过最睿智的一群人思考总结出来的。”每一次思考总结带来的历史拐点,都离不开一次又一次推倒的“思想之墙”。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打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到“南方谈话”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再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藩篱,每一场变革、每一次破局,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于个人而言,我们内心根深蒂固的“认知墙”也禁锢着人生路径上的丰富可能。这些“认知墙”,可能是过往成功经验固化成的路径依赖,可能是社会规训内化成的无形枷锁,也可能是对未知的恐惧、对失败的回避。</p><p class="ql-block"> 身处墙后,视野被遮蔽,推倒墙后,远方有机遇。曾经,袁隆平打破了“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的学术高墙,才有了“禾下乘凉”的欢歌;民族品牌华为之所以屡屡造出“争气机”,也是因为放弃了“拿来主义”的低端收益墙,劈开了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拆掉思维里的墙,你会发现墙后是整个世界。当然,推倒的过程难免经历阵痛,但就像电影台词说的那样——“这短短的一生,我们最终都会失去。你不妨大胆一些,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个梦”。挣脱思维的束缚,勇敢推倒身前的那堵墙。</p><p class="ql-block"> 三、任凭外界潮汐涨落,内心始终有光导航</p><p class="ql-block"> 世界如同一片充满未知的海洋,潮汐涨落、风向转换,难有定数。回望上个世纪中叶,冷战铁幕割裂世界,格局重塑牵动各国命运,新中国便是在这样的惊涛骇浪中启航。时至今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变革的浪潮愈发汹涌。</p><p class="ql-block"> 但纵使风急浪高、波谲云诡,中国这艘巨轮始终以和平发展为罗盘,于重重迷雾中校准航向,坚定不移驶向认定的目标,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壮阔航迹。</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穿行于不确定性之中的远航?每个人都可能遭遇突袭的风浪、纷繁的抉择,甚至被时代浪潮推向未曾预想的方向。若没有坚定的内心罗盘,人们便容易如无舵之舟随波逐流,最终迷失自己。</p><p class="ql-block"> 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勇敢地向内探索,认清自己的天赋所在与热情所系,接纳优势也直面短板。我们常说,立身处世要有定力。杨振宁先生阐述人才培养,第一条就是“选择正确的方向”,认为读书时持之以恒,终能发现其奥秘。当外界迷雾重重、众人莫衷一是时,依靠长期主义积累的能量,便能为我们指引方向。</p><p class="ql-block"> 四、用脚步丈量山河,同新识交换见识</p><p class="ql-block"> 没有一个国家是在自我封闭中走向伟大的,新中国如今瞩目的发展成果离不开“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上世纪,有人感慨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能让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在极短时间内来个180度大转弯,就如同让航空母舰在硬币上转圈”。我们以开阔的胸襟拥抱世界、引进技术、拓展合作、融入全球体系,最终实现经济的腾飞与社会的进步。</p><p class="ql-block"> 同样,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建设自己同样需要保持“开放”的格局,秉持“开放”的智慧,与社会接轨,与世界互动。在“i人”标签泛滥的当下,个人的对外开放也同样值得重视。</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永远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一方面,不妨多点对自己的投资,尝试新的运动,结交新的朋友,甚至投身于兴趣课程,跨出熟悉的轨道,勇于在人生的“自贸区”中试水新技能、探索新领域,往往能收获意料之外的启发。另一方面,身处数字时代的我们,有着多种链接世界的方式,比如主动寻找同好圈,在网络上输出个人作品,表达独立见解等。</p><p class="ql-block"> 正如国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我们也不妨好好经营自己的“朋友圈”,同新识交换见识,不断拓宽我们的眼界。“独行快,众行远”,在这种“对外开放”中走向更开阔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五、把最遥远的美好,拆解成踏实的每一步</p><p class="ql-block"> “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立志当趁早,新中国成立初期便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之后的岁月里,新中国正是循着这份远见,从“一五”计划的蹒跚起步,到“十五五”规划的阔步前行,用一个个扎实的五年,在百废待兴的土地上开创出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p><p class="ql-block"> 对于一国发展而言,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其实个人成长,也该学这份“五年规划”背后的智慧和韧性。不要总因为遥不可及的未来而焦虑,不如给自己也画一张“成长蓝图”,把心里的期待拆成一个个触手可及的小目标。别嫌步子小,别笑此刻平凡。就像新中国用七十多年的坚持换来了今天的底气,你每一次不放弃的努力,时间都悄悄记着。</p><p class="ql-block">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五年的时光,可以让迷茫的人找到方向,让普通的人变得出色。那些你默默耕耘的日子,终会把点滴努力汇聚成属于你的“综合实力”,等某天回头看,你会发现原来自己已经走了这么远。</p><p class="ql-block"> 往后的日子,只需照着心中的蓝图,一步一步踏实走。当我们把自己活成独立、清醒、笃定、开阔又踏实的模样,便是把“建设自己”这件事做到了最好。就像新中国终将走向更强盛的远方,我们也能活成自己期待的模样。作为国家的主体,国家建设和自我建设,终会造就美妙的共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