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中的童年往事

金牛张德

<p class="ql-block">退休后离开家乡随儿女在异地他乡生活十多年了。人老了常想念家乡,怀念故乡的山山水水,回忆儿时往事,也许这就是乡愁吧。</p><p class="ql-block">我与新中国同龄,出生在四川一个有着上千年盐运史的水乡古镇。山坡上“天车”林立,有大型盐厂盛产井盐。是历代政府收取盐税、稽查走私盐的最后一道关卡,也是井盐经沱江水路从这里出川的重要码头。据镇史记载:明代因一邓姓人家在此开凿盐井成功而发富起名“邓井”,因盐设市,故而得名“邓井关镇”</p><p class="ql-block">注:“天车”指抽取卤水的井架,是盐都自贡市特有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我家世代居住在古镇上的“横街子”,这条小街已有上百年历史,至今仍保留着川南民居旧貌。别小看这条只有100多米的街道,1959年之前古镇没什么公路,这里是重要的陆路茶马古道驿站。街上居民大都开有酒馆、茶馆、饭庄、客栈。镇上商贾云集,很多骡马队,“盐担子”在街上歇脚喝茶吃饭,大量井盐和其他物资在这里集散。马帮和“盐担子”从这里经流水沟、孔滩、安边运往云南、贵州山区。</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我回家乡去了一趟,老街年久失修大多成危房,政府已开始拆迁改造,照片“横街子”成了儿时永远的记忆。</p><p class="ql-block">注:家乡把运盐的挑夫称“盐担子”</p> <p class="ql-block">在我儿时的印象中,小街上有很多骡马队经过,挑夫成群。特别是晚上船工上岸,每家茶馆、酒馆、饭店里伙计的吆喝声,客人划拳打码高声吼叫声不断,非常热闹。夜晚古镇江边鱼火点点与星空交相辉映,非常漂亮。</p><p class="ql-block">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邻居店铺的美食:杜家的油炸<span>混</span>水粑、邓抄手、香酥河虾、徐鸡婆头、张驼背的泡粑……等美味小吃。</p><p class="ql-block">我爷爷最爱到酒馆喝点小酒,每天下午五点钟左<span>右</span>都要去小酌两杯,与镇上的商人和船工喝酒闲聊。妈妈做好饭后我最爱做的事就是叫爷爷回家吃饭,每次总会得到爷爷奖赏,不是一根麻花就是一个油炸浑水粑。说起这“浑水粑”是我家乡美食一大特色,这小吃用凉糕包肉馅油炸,里嫩外酥。用四川话形容:“那味道不摆了”。今年3月回家乡询问邻居,杜家祖传这美食已无传人了。</p> <p class="ql-block">我母亲一生勤俭持家。我小时候很少穿过新衣服,家里都是小捡大,我姐姐不能穿的衣服,妈妈就裁剪缝制好给我穿,我长高后不能穿了又留给弟妹们穿。</p><p class="ql-block">姐姐穿的多数是花布衣服,我穿上后常被街上伙伴叫我是“花姑娘”!心里很别扭常闹着要母亲做新衣服。</p><p class="ql-block">老照片拍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穿着花衣服站在爷爷右边的是作者。这是我儿童时期爷爷在世时,与爷爷一起合影唯一的一张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我家乡横街子下边有条小河,儿时常和小伙伴们到河里学游泳,钓鱼摸虾。我胆子大、有时见渔民不在船上,趁机带着弟弟到小鱼舟上划船玩水。河岸边的草坪树林也是我儿时,与小伙伴们常聚在一起玩耍的地方,我们在草坪抓蝴蝶、捉蟋蟀、打兔草,无忧无虑度过了欢乐的童年。</p> <p class="ql-block">照片是我老家大院旁边山上的一个“蛮子洞”,不知是哪个年代凿的。儿时常去洞里玩,里面有石头凿的柴火灶和石床。</p><p class="ql-block"> “蛮子洞”是我儿时的乐园,常与小伙伴到洞里捉迷藏。有时还“偷”家里的香肠或掰农民的包谷到洞里烧烤,弄得身上、头脸鼻子都是烟灰,回到家赶紧抖掉灰尘,照着镜子把手脸清洗干净,怕被父母发现挨揍。</p> <p class="ql-block">我家居住的横街子在镇上的位置较低,街道右下面的小河从这里流过在不远处汇入沱江。记得每年夏季大河涨水小河满,小街都会被淹几次,爷爷、爸妈忙着防洪收拾自家药铺的东西往高处转移,我自个还到被淹的街道踩水觉得好玩,现在回忆起来儿时真调皮不懂事。</p> <p class="ql-block">流经我家大院下边这条小河叫“铁钱溪”。听老人讲:不知是哪个年代在源头清理淤泥时挖出铁钱,当地人便以此把小河叫“铁钱溪”。</p><p class="ql-block">小河上游离我家不远处有座石桥,桥上有两个用整块石料雕刻非常精美,雄壮威武的石龙,故名“双龙桥”,儿时常和小伙伴们到桥上站在龙头跳水玩。</p><p class="ql-block">据家乡镇志记载:该桥建于清代,余无更多记述。整座桥有6个墩7个孔,桥墩和桥面都是用很厚,很宽大的巨石凿口连接,把双龙牢牢卡扣在石桥的正中,这些建桥石料每块重达十多吨,古代在没有重型运输机械和起重机的情况下,把这些巨石完整扣接,修建成这么一座漂亮的石桥,可见古人高超的修桥技术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细看桥上双龙栩栩如生,一只的嘴张着,一只的嘴闭着,头朝上游,尾向下游。不知当初修桥的工程师这样设计有何寓意?有待学者们去研究。当地村民把桥上的双龙比喻为:龙王爷在此,保佑农民年年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我居家的大院后面是茶马古道上的松树林,镇上居民叫“松毛山”。我儿时常和小伙伴们到树林中采蘑菇、野菜。小山顶上有一座清朝时期用砖石修建的碉楼。听老人讲主要用于瞭望、抗击土匪和外敌。古镇周边山上有五个这样的碉楼,内有三层木结构楼板,每层都有几个射击孔,居高临下,可俯视古镇全景。小时候常与童伴爬到顶层观看河面扬帆穿梭的货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码头上运盐船只鱼贯从这里进入沱江、长江,把自贡井盐源源不断运往全国各地,那场面很是壮观。</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光流逝,不经意间我已从儿童步入古稀之年。</p><p class="ql-block"> 遥望家乡,波光粼粼的母亲河在心中流过,难忘故乡,难忘乡情,还有童年很多难以忘怀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作者/金牛張德</p><p class="ql-block">图片/金牛張德</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我的故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