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寇丹老师与铨铨一起品茶,寇老讲解《探索陆羽》。</p> <p class="ql-block">茶艺初论——山西五台山国际茶会上的发言——寇丹</p><p class="ql-block">刚才两位日本茶人发言谈到日本茶道的问题。大会主席要我接着谈谈。这次会议与以往的国际茶会有点不同,来了许多北京、上海、西安、桂林、珠海等大城市中的茶艺馆的代表,因此我想谈些有关茶艺和中日茶文化对比方面的话题。</p><p class="ql-block">1990年,浙江杭州召开了首届国际茶文化讨论会,揭开了大陆各地开展茶文化活动的序幕,短短五、六年间,茶文化这三个字在一般城镇中已是无人不知了。中国人喝了几千年的茶,现在不仅知道茶里有文化,日本国还有茶道。说起来中国是茶道之源,日本是茶道之流,现在茶道反而成了日本文化的总代表、日本的国粹。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国粹只有汉字书法、京剧和中医中药。现在恢复弘扬茶文化,要与日本茶道和中国乡村都有的茶馆加以区别,就称“茶艺”了。如果以历史的眼光看,中国古代茶道、茶馆是爷爷辈;茶艺馆就是孙子辈,他们既不是一脉相承也不能平起平坐,他们并存杂处又互不相干,相同的就都是喝茶,这是中国茶文化史上很有特色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茶艺”一词的普遍使用来自本世纪七十年代的台湾,但非台湾首创。</p><p class="ql-block">据台湾范增平先生介绍,台湾从七十年代初,经济上从出口农业产品转向加工工商品;在农产品上,大陆的绿茶廉价地进入台湾市场,日本的绿茶也达到了自给自足;文化上,知识分子开始从日、美文化影响下摆脱出来,寻根热的兴起和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发</p><p class="ql-block">~87~</p><p class="ql-block">掘追求,以及台湾当局提倡饮用中国茶,茶馆兼经营艺术品或以中华文化为主导的茶艺馆就普遍出现了。1978年,台北成立了由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提出的“茶艺”二字正式成立了茶艺会。接着,蔡荣章先生的“陆羽茶艺中心”,林绍宏先生的“仙境茶艺馆”等70多家茶艺馆组成的“中华茶艺会”在1982年9月成立并获得台湾有关部门的批准,“茶艺”这个词由此确立(见《台湾文化的形成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娄子匡教授</p><p class="ql-block">十年之后,香港叶惠民、陈国义二位先生先后在香港建立了“茶艺中心”和“茶艺乐园”。此时的台湾,出现了周渝先生创办的集音乐、绘画等高文化品味的“紫藤庐”和林易山先生等加盟的“天仁茗茶”集团,后者还把“天仁”扩展到美国、加拿大等国和中国大陆名为“天福”。1990年8月,新加坡由国会议员翁执中博士主持下成立了“武吉巴督民众俱乐部茶艺会”后,李自强先生联合了许多茶艺馆成立留香茶艺圈并办了刊物。1992年正式成立了新加坡茶艺联谊会。马来西亚在八十年代末由林福南先生在吉隆坡办起了“紫藤”茶文化企业。</p> <p class="ql-block">这一由台湾先出现的茶文化不断波及东南亚和中国大陆,使这些地方的华人本来就熟悉的茶叶及泡茶方法进入了一个新的文化境界。周渝、范增平、蔡荣章、叶惠民等先生都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办了茶艺刊物。八十年代末,大陆新闻媒介开始了茶文化宣传。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中国茶叶博物馆还与海外人士合办了“中国茶艺课程”学校,几年时间,茶艺馆在大中城市比比皆是,以茶文化节等名义招商引资活动连不产茶的北方地区也开办成功,茶道和茶艺表演形式繁多又令人耳目一新。那么,茶道暂且不说,这茶艺又是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马来西亚的邱如财先生在十多年前的《马来西亚茶艺界说》一文中提出:“目前,我国的茶艺界仍处于草创及起步时期。我们当然会面对许多疑问。诸如,茶艺究竟是什么呢?甚至我们要问到底我们有没有‘茶艺’?为什么茶艺有资格演伸为文化?而且是传统的精致文化?查遍古书的有关于茶典籍或辞典,我们根本找不</p><p class="ql-block">~88~</p><p class="ql-block">到‘茶艺’这两个字的解释……”我们把这个名词所包含的范围及内涵,作一个完整的界定之后再来谈茶艺,会比较清楚。</p><p class="ql-block">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业的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狭义的茶艺是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p> <p class="ql-block">邱先生还指出,茶艺包含了七个方面的内容,即:各种茶叶本身的色香味及外形欣赏;冲泡过程(泡好茶中的必须技艺和泡茶本身的表演艺术;茶具是泡茶必须用具和玩赏收藏的艺术品);修身养性的课程;人际关系的触媒;品茶的环境(包括空间设计,庭园布置、艺术品的陈列、背景音乐及灯光的安排等);建立宁静与反省的心灵。香港叶惠民先生认为:“中国的茶艺揉合了中国人的特性,诸如中庸、俭德、明伦、谦和等内涵。以至茶艺不但成为日常生活的享受,更可令人从中再重拾深远的精神文化,建立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世界,甚至人与上帝的关系”(见《茶艺》特辑)。</p> <p class="ql-block">台湾周渝先生对于茶艺馆社会功能的认识是:“茶艺馆的兴起与成功,并不是以喝茶作为商业噱头。是摸索出自己的社会角色,在滚滚红尘中辟出一方绿洲净土,以茶做大自然向人类召唤的使节,让宁静安详又有情的传统美感意识在小小的环境中复苏。人们来到这里品茗、沉思、对话、使心灵回到土地的怀抱,一点一滴孕育着根源于自然的人文精神幼芽。(见《茶艺美学的实践与探索》)周渝先生还在他的《茶的文化》一书中写他自己从一开始接触到茶艺,传统汉文化与天、地、人的思维方式就很自然而根本的影响了自己对茶艺世界的营造。他认为“正、静、清、圆”这四个字所蕴涵的精义,代表了一个文化作者在茶艺世界中真挚地探索了15年后,所升华出来的理想。虽是寄隅于一个小世界,相信对大世界会伸延出一种意义深远的影响……茶文化的发展,曾相当程度的影响了音乐、庭园、建筑、服装等相关艺术的发展,它并与中国传统儒、道、佛哲理互相作用融合,深入到道德、礼仪、修养、宗教与世界观的范畴,周渝先生今天在座,我记忆如果有误请您纠正。</p> <p class="ql-block">周渝先生</p><p class="ql-block">大陆的武艺先生认为:“茶艺是茶人根据茶道规矩通过艺术加工搬上舞台,向广大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等的技艺。</p><p class="ql-block">~89~</p><p class="ql-block">导演根据舞台实况表演区范,采取舞台调度,对表演者身、型、容、动结合景、灯、乐周密配合处理给饮茶人以高尚、美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武艺先生还认为,中国大陆是极少的茶专家在精心研究挖掘“古道”,而茶商们则借茶艺表演作广告式的宣传推销茶叶。两者是两种“理意”及形的根本区别(见《浅谈“茶道”与“茶艺”表演》)。</p> <p class="ql-block">武艺(左)</p><p class="ql-block">从以上各家的论点可以看出,茶艺大可以包容从茶叶生长到品饮的全过程,小可以理解为一种经营手段;或是大到一个存在了几千年的哲学命题探索,小到仅仅是一个人的刹那间的一种闲适心态。这种通过茶、产生对哲学、美学、冲泡技能及面对现实的思考、选择而发生对自己或别人的各自理解,就象一个鸡蛋,在茶文化的外壳里面,茶道与茶艺是严格区分的蛋白、蛋黄两个部分,每一个茶人在这个“蛋”里,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性格、爱好、审美标准以及对世界各种意识形态的认识、比较、批判。这是一个狭小又自由的天地,一个人也好,几个人也好,一群人也好,都能在其中选择自己的一方净土满足一种心灵的慰藉,都能从一个角度去观察欣赏所处的这个社会环境,并产生浓厚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现在,人们把茶道和茶艺中的对茶冲泡过程称为表演。“艺是必须表演展示的,“道”也可以表演吗?</p><p class="ql-block">道是什么?按今天也在座的日本神户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仓泽行洋的说法是“人类在生存时的寄托”(见《道的发展》)。在日本有花道、书道、弓道、剑道、料理道乃至色道,从名称看指的是技能。仓泽教授认为,道是通过技能进入内心的一个修养过程。象茶道,不经严格的礼仪、技能规范训练的人,不仅是不能进入道,连把自己学的一点技能再去教别人都不允许。在十多个级别中,你必须站在你所处的那一层阶梯上。这种道的严格规范,在所处的流派中,很少有所变化。</p> <p class="ql-block">日本茶道学会仓泽行洋先生相聚韩国首尔参加第十二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活,右一是中国茶人寇丹老师。</p><p class="ql-block">日本末茶道如此,煎茶道的流派更多。就我接触过的5个日本煎茶道不同流派看,他们的“表演”(姑且用这个词)形式是大相径</p><p class="ql-block">~90~</p><p class="ql-block">庭的。这使我得出一个印象,即日本的煎道更倾向于“茶艺”的成份。在一次小型的学术交流会上,我对一位煎茶道家元说:“和日本的末茶道相比,你们来得自由。”岂料他立即反驳说:“你说的自由一词不应该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随便。我们的点茶方法是高度浓缩和规范之后才让你觉得自由的”。但对另一位家元来说,我觉更象是一种茶艺了。她向我要反映湖州苕溪的音乐磁带作表演伴奏,以表示对陆羽在湖州写的《茶经》的敬意。我们没有,她就用《二泉映月》来代替并在表演前朗诵了一首歌颂陆羽的诗。后来在法门寺和杭州等地,又多次看到她身着袈裟,挂着念珠,表演向千手观音菩萨献茶,说是她去普陀山得到的灵感而创作的。韩国茶道协会会长,政治、文学博士郑相九创作了16种茶礼表演,都是采用古代历史人物故事题材用茶礼的方式表现,其中有朗诵、演唱、舞蹈,这不是真正的表演吗?1995年,日本成立了不属于任何世代因袭制的茶道流派“全日本茶汤学会”。他们以什么方式进行展示交流尚不了解,但是这种种迹象,反映出我们这个运动中的世界,没有永远不变的事,就是日本最大最传统的末茶道里千家,已经把一部分跪坐改为了有桌椅的献茶。因而,茶艺具备多元化的地域、民俗、民族性的特点,甚至可以把象四川茶馆中有杂技性的摆弄、递送茶碗也可以作茶艺的演出。新加坡更是在不少的茶艺馆、茶坊中,进行着茶文化史、冲泡技巧、书法、水墨画、制陶以及欣赏散文、茶事录像等等讲座活动,以适应多种族、多元文化的社会需要。</p> <p class="ql-block">在茶艺活动逐渐普遍到社会之后,一些人误以为茶文化研究和茶道就是一种冲泡茶叶和喝茶的技巧或是一种规矩仪式。这种误区的形成,也给茶文化的弘扬和研究带来了一种阻力,尤其在发展中的国家,或经济滞后的地域的官员们,认为茶文化就是一种消闲活动,对于经济、文化建设功利性不大,不反对也不积极支持;另一种是以茶艺为幌子,进行着与茶文化毫不相干的肮脏活动,这又是茶艺中的一个陷井,破坏并腐蚀着人们的灵魂。但是,茶艺对于茶文化起着普及展示的作用,问题就在于社会上的大环境是否能够让茶艺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中国能不能像新加坡那样把茶艺活动成为既是高尚的消闲,又是提高人的素质的另一种课堂,让越来</p><p class="ql-block">~91~</p><p class="ql-block">越多的人自愿参加,这是我们中国茶人需要共同努力的。</p> <p class="ql-block">新加坡唐人街的中国茶艺术</p><p class="ql-block">刚才,日本仓泽行洋教授在发言中说:“在下一个世纪中,东洋文化是主导世界潮流的文化”。刚才,日本HRI研究所的工藤佳治先生也在发言中提到他们建立了“中国茶沙龙”的课题,其目的也是为着迎接下一个世纪的到来。需要解释的是,日本朋友在用词上所说的东洋文化并不是指日本文化,而是指东方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请不要引起误会。仓泽行洋教授是我们中国茶人尊敬的朋友,自1992年起我们就在不同地点有过多次会面,还到我家作过客。知道他在1995年创立了“全日本茶汤学会”,这是日本茶文化史上一种大的变革,我们中国茶人非常高兴。</p> <p class="ql-block">左一是中国茶人寇丹先生、左二是日本茶道学会仓泽行洋先生、左三是韩国韩国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崔锡焕先生。</p><p class="ql-block">日本不同的茶道界人士曾向我提出过“茶道回娘家”的话题,甚至说中国只有茶物资,没有茶的文化。我认为在中国,无论大中都市和偏远的山村,无论是哪个民族,无论是否相识,都能在见面之初主动向客人奉上一杯茶作为礼仪,这已经是世代相传,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心中的事实。在中国,毋须用繁琐的程式和用大量时间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体现文化,中国的“一杯清茶谈国是”和“村茶胜国酒”可说是中国的最自然朴素的,最生活化和艺术化的,最能和茶性一致的茶道。因此,中国茶之道源远流长,对内传之有序,对外影响全世界,就根本不存在一个“茶道回娘家”的问题。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践数百年,全民族的道德素质有待逐步提高,可以预见,在未来一个多世纪后,中国也不需要找出一个什么“道”来包容中华多民族、广地域的饮茶文化。</p> <p class="ql-block">中华茶文化虽然融会了儒、道、佛三家说,突出的还是道家思想。大象无形,大道至简,大音稀声,大味至淡,大和小都在对立统一之中。小小的一片茶叶浸淫出指导人生的世界性茶文化,简直是不可思议又明白无误。茶禅一味的佛家把茶作为禅的翅膀;儒家要把茶作为仁和治国、克已复礼的工具,礼貌、礼仪、礼服、礼堂只是为了确定上下关系。台湾蔡荣章先生发起的无我茶会形式,我觉得是真正体现了茶人之间的平等互敬精神。他们把地点选在山林之中,没有流光溢彩的表演,没有主客男女贵贱之分,大家依抽签号码顺序而坐成一个圆圈,认真冲泡自己的茶敬奉给自己左</p><p class="ql-block">~92~</p><p class="ql-block">边的三位茶人,自己也接受右方的三杯敬茶,彼此共享有天地自然与人际间的真诚。新加坡的李自强先生改称为“和谐茶会”,有利于在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域为大家所接受,这又是一个创造,不了解茶的许多人则可选择不同层次的饮茶场所大量参与,不同的茶艺馆则是适合中国的社会和经济状况的。</p><p class="ql-block">中国旧有的茶馆存在了上千年,曾经独立的作为一门学科有人在研究,但在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并普及之后,它的作用会日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只有茶艺。这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茶文化天地,在这个“蛋”里孵化而出的,不是公鸡就是母鸡。</p> <p class="ql-block">(1997.4《农业考古》茶文化专号)</p><p class="ql-block">~93~</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本文完~</p>